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广西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才培养体系、导师管理、学生主体和学习资源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提出构建师生共同体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科研水平能力等建议,以提高广西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文科研究生的学术素养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与积累,以导师为核心建构的师生学术共同体既蕴含着一所大学的文化,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文章从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具体模式和实效表征等维度对其展开了理论界说,并结合东北师范大学的师生学术共同体的建构实践进行了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3.
后喻时代的到来,尽管在客观上促成了去导师权威化的倾向,但其影响并未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层面引发足够的关注。导师发挥理论素养优势,研究生释放对新兴事物的经验优势,是后喻文化语境下人文社科类专业师生知识互动的重要形式。师生在主体间性提升的过程中共同修正旧知识、生产新知识,用新概念、新理论回应新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当成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此间,研究生对导师的常规化与持续性的文化反哺是培养环节中提升师生主体间性的新路径,亦可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每一位导师都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和促进创新创造的使命,他们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责任人。“构建学术共同体、做学生引路人”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的必由之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营造和谐的大学文化,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和制度支撑。文章首先界定“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核心概念,然后指出“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构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个人发展、学术资源、专业网络和学术声誉等方面具有重要帮助,最后探讨构建“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即“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模范引领”。  相似文献   

5.
《湘南学院学报》2022,(1):112-115
卓越教师培养是地方高校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职责。地方高校要放弃传统的“高校主导型”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师资源,构建地方高校和中小学联合培养卓越教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目前,地方高校“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存在着“双导师”职责界定不具体、遴选标准僵化、责任感降低、合作机制欠缺、激励与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需采取有效对策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高质量实施。  相似文献   

6.
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导师组合旨在建立导师共同体。由于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和资源层面的问题,这种"共同体"缺乏必要的凝聚力,因而难以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具有实效的导师共同体,从认识层面、制度机制建设和指导活动层面,突破制约导师队伍建设的"天花板":建立导师资格互认制度、主副导师制度,形成培养点主导下的导师共同体模式;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STAR模式,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共同体的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师生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建立我国一流大学、如何改善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大问题。导师组制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和制度,有利于高校师生比例失调矛盾的缓解及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导师组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体现的优越性,如有利于缓解高校师生比例失调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师资队伍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宽广的专业领域;最后提出了导师组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8.
师生发展共同体着眼于应对当前导学矛盾的现实需要,凸显团队集体作用,强调师生双主体平等地位,因而有利于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完善研究生导师制、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基于"导学关系"视角,"师生发展共同体"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特征:统一价值观的团队理念,平等自由的沟通文化,教学相长的协作模式,互利发展的共赢结果.要使师生成为真正的发展共同体,需要建立以学术创新为基的研学引导机制、学生发展为先的立德树人机制、导学共赢为要的成果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校导师与研究生所构成的学术共同体是从事知识创新的最重要的学习型组织,在共同体中,师生灵活地扮演各自的研究角色,产生“团队绩效远远大于个体绩效之和”的协同创新效应.为了提升师生学术共同体的知识创新效率,需依照“自组织”要具备的“开放性”“不平衡性”“非线性”以及“涨落性”等四个耗散结构特征,从开拓视野、彼此包容、营造氛围、促进突变四个抓手做起,最终达成知识创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蕴含的根本规定性。根据参与研究生培养主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诸环节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可以将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导型模式、学科专业单位主导型模式、导师主导型模式、研究生主导型模式和社会(用人单位)主导型模式等六种类型。这六种模式各有利弊,但都具有可供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选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导师与研究生批判共同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研究生的批判精神可以在导师与研究生批判共同体中培养.导师与研究生批判共同体是一个共享批判精神的关系域,有利于促进师生共同的转变与成长:导师的教育管理方式变得更完整、更体贴、更包容和更民主;研究生不必退隐到个人主义的狭小空间,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的自主性、归属感以及满足研究生合群特性的深层需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暴露出培养模式单一、导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学体系不合理、学位论文管理松懈、教育质量自我评价简化等同题,严重削弱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建立健全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动态的导师队伍管理机制、优化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建立健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价体系”等建议,供地方院校相关部门和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在研究生教育过程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教育关系。认为共同需要、平等互信、优势互补、教学相长是导师与研究生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在分析师生关系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制度建设保障师生共同需要,以平等对话实现师生身份平等,以自身发展促进师生共同提高,以合作互动促进师生发展共赢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大学城”模式、“服务产业”模式、“借鸡生蛋”模式、“国科大”模式和“逆流西扩”模式。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是地方城市与高等学校之间生存或发展需求进行资源交换而形成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有利于优化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助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高水平大学办学品牌产生辐射效应。异地办学新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亟须进一步强化引导东部高校到西部开展研究生教育,地方政府应正确把握异地办学新政,促进与高水平大学之间的互动合作,加强异地非全过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面向A大学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导师及学生的调查为实例,全面总结了以该所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类院校中,人文类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对已有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现状,为理工类院校发展人文类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计算机学科发展趋势和地方高校特点,针对交叉研究领域,在教学计划、导师指导、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等方面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张雨晴 《科教导刊》2023,(22):38-40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学习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导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导学团队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研究生育人共同体的基本单元。文章基于研究生培养的政策环境压力、导师育人主体意识不足、研究生求学动机缺失等现实困境,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出发,提出通过构建外部机制和团队内部形成明确的目标愿景、积极的互动模式、完整的团队文化、可持续的激励机制,以促进研究生导学团队良性发展,为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管理”模式中,研究生入学阶段的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阶段中,导师的指导本来就有着“领徒入行”的独特作用,而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学位”等特点,无疑给这一阶段导师的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根据这些特点在“新生入学教育”、“师生互选”、“师生第一次见面恳谈”、“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等环节中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使教育硕士生在整个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培养的“合作导师”模式是指学校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管理与技术精英等为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它是解决现行研究生扩招与导师数量不足,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的反差等矛盾而衍生出的新模式,它与“导师组”培养模式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对“合作导师”的要求各有不同,同时,实施这样的模式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保障。  相似文献   

20.
对话是师生交往的重要手段,然而功利主义、师生二元对立以及传统师生观念是造成导师与研究生沟通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导师-研究生对话共同体秉持"以生为本""以导为基"和"教学相长"的精神内涵而形成,并具备包容性、批判性与生成性的特征.导师-研究生对话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先后经历启蒙、培育、自主与超越四个阶段,并通过基于能力、志趣和责任的三种维度展开对话,从而推动导师-研究生之间的对话回归教育性,促进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