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地坛》是一首感悟生命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意味的散文,全文洋溢着一种生命本色之美。一、人生悲剧之美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史铁生的经历正体现了悲剧的这一美学特征。他21岁时忽然双腿残废,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加上“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真是“失魂落魄”。家前面的地坛,荒芜冷落的古园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曾说“我也曾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野兽”,但是最终却只能“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踢路边上的石子的感觉……”。“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曾深陷于对命运的绝望中。他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然而幸运的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邂逅了地坛这座古园。十五年后,当史铁生再次驶出地坛时,在他的脸上人们竞再也看不到绝望,也看不到迷茫。这个苦难的生命,正绽放着如花的笑靥,他的脸上写满了明朗灿烂的生命光华。  相似文献   

3.
一、自然的治疗:地坛———人生的导师《我与地坛》是一篇感悟生命的诗歌。文章以“我”与地坛的“缘分”起笔,表达了“我”与这荒园的某种命运联系。作者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里的“等”“等待”颇值得我们来推敲。我不禁要问:它(地坛)为什么要等待呢?而且还是“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其目的究竟何在?我们还可以就此不断地发问下去。但问题显然在本段内难以找到颇具说服力的答案。只是到了第5段时,我们才渐渐理出文章的一些眉目来。于是作者的内心…  相似文献   

4.
一、史铁生是苦难的,然而他又是幸福的史铁生20岁的时候,双腿突然残废。20岁,人生的门刚刚打开了一条缝,憧憬的眼眸从门缝里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阳光、蓝天、白云,绿草、红花、飞蝶,可是这门突然“咣当”一声关上了,留下的是无边的黑暗与令人窒息的寂静。这是一场人生的灾难。史铁生苦闷、彷徨、无助。“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然而,灾难并没有将迷惘的史铁生推向堕落或者死亡的深渊,因为这时,他在冥冥中听到了地坛…  相似文献   

5.
一、文思导引本文第一部分 ,写地坛与我的缘分。它等待我的出生 ,又等待我在它的园子里纵情浏览思索。第二部分 ,是全文的重心。写地坛是“我”内心的放纵 ,而母亲则是我情感的归宿。细腻地刻画出一个知识涵养极深又挚爱儿子的母亲形象。第三部分 ,以工笔画和蒙太奇的手法 ,细致地描摹地坛公园的环境和景物。第四部分 ,写地坛永伴作者 ,永存作者心中。同时 ,作者借地坛的永恒 ,来讴歌人类的永恒。二、粹语品析史铁生的文章不是出自他的手 ,而是出自他的心。《我与地坛》是他苦难的心理历程的再现 ,地坛则是他从地狱之门走向生命天堂的通道 ,…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传奇,作家韩少功评价:他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他是一座文学的高峰。他就是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简介中曾这样描述:“他用最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会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上帝对他如此苛责,在二十一岁的大好年华里夺去了他的双腿,但他的人生却因此更加健全。”让我们走进《我与地坛》,  相似文献   

7.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8.
V.S.奈保尔是一个文学世界的漂泊者,只有在他自己的内心,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印裔英籍后殖民作家奈保尔是一位关注现实,富于时代责任与批判精神的小说家。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因在他的文学世界里生命依然,可以说奈保尔秉承的仍然是“伟大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英国和美国的评论家有时这样品评奈保尔“毫无疑问最杰出的用英语(可能也是任何语言)对第三世界的混乱进行阐释的人”,  相似文献   

9.
<正>史铁生曾说:"我也曾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野兽……"但是,最终却只能"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踢路边上的石子的感觉……"。"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曾深陷于对命运的绝望中。他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幸运的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邂逅了地坛这座古园。十五年后,当史铁生再次驶出地坛时,在他的  相似文献   

10.
万安 《师道》2004,(9):29-29
西西弗斯是古代神话中悲剧命运的化身,是一个受难的形象。但是,在存在主义思想家加缪的笔下,他却成了一种与命运抗争的觉醒了的人类精神的象征。于是,西西弗斯神话便具有了现代的意义,它是人类精神在各种现实条件下艰苦奋斗、摆脱厄运实现理想的永恒写照。从中我体验到了苦难的人们内心的悲壮和激励。在我看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无疑就具有这种西西弗斯神话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相信每个人读了史铁生的《豫与地坛》之后,都会感到一种全身的震颤,为他的人生坎坷,为他在苦难中的不屈抗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史铁生之所以选择了坐在轮椅上顽强活下去.在某种程度上讲得益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更确切地说是园子里的那些卑微的生命体给予了作有关生命价值的启迪。肉体与精神“伤残”的史铁生冥冥之中走进了地坛.地坛里触目所及的景物又走进了作的心中,给了他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解读这些景物实际上就是在解读作生命的心路历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正>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史铁生地坛,对于史铁生而言就等同于他的第二次生命。史铁生把他与地坛的关系看成宿命,“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相似文献   

13.
在《我与地坛》中,作家史铁生叙述了他十五年里在地坛流连的所见所思所悟,展示了他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想到了死,是地坛这一荒凉而不衰败的地方启示了他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作出了生与死的抉择。而地坛中行走的人,他们不同的遭遇使史铁生感悟出了个人对苦难的承受是为了保持世界的和谐。理性地解读了苦难的史铁生在爱的激励下展开对生命的突围,他用笔撞开了一条路。参悟了生死、苦难及生命的意义的史铁生走出了一条感悟生命的路。这是一条对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苦苦追寻的路。这条路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使人清醒,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14.
周润发给自己名字的注解是:“馒头泡在稀饭里。”如果真是这样,他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馒头”,泡在电影的“八宝粥”里,散发其特有的味道。从一个香港南丫岛土生土长的逃学男童,变成今天的国际巨星,在演艺界努力打拼了30年  相似文献   

15.
《考试》2008,(8)
史铁生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遭受了命运的沉重打击——双腿残废,他一次次的在死亡的边缘徘徊,是那个与他同样荒芜冷落的地坛给了他启示,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他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6.
陈彦米 《师道》2014,(9):56-56
这是一篇纪念文章,王开岭把它编在心灵美学卷里。而我,在这年节打开了它。 本来,王开岭与史铁生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史铁生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王开岭体验到了他的心境,对他怀有了敬意与亲切,因此,即使是在大过年的,"我"(王开岭)还是会为他的过世感到"空荡,陌生"——毕竟也与他“相识”甚久了,在地坛里。  相似文献   

17.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万言散文。作家试图通过这篇自传体散文回顾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即对人生的感悟。每一个认真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无不受到启迪:“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他要认真做的是如何珍爱人生,如何顽强地开辟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路。《我与地坛》共七节,教材上只选了两节。这篇文章分两条线写,第一条是作家对地坛观察后的感悟,第二条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后的感悟。史铁生有着不幸的人生经历,当他正值最“狂妄”的年龄时下肢瘫痪,那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人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上?让我们带着曾经魂萦梦牵了几代人的问题去读一读当代知青作家史铁生的长篇散文《我与地坛》吧。《我与地坛》是一篇自传体散文。它本真地记录了作者对过去15年在生活、思想、写作行为本身进行的自我剖析。原文共有七小节,第一节主要写地坛对他的生存启示。当他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之后,当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死的问题紧紧攫住了他。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生的价值在一些四肢齐全的人那里都可能找不到很好的答案,又何况是一个本该潇洒地抒写青春而忽…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深受文艺界好评。专家们认为,它厚实的内容、大手笔的结构、深沉的情感,都值得称道。我还认为,文章的语言很有个性,值得赏鉴。一、表现力强的动词解析“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第一节第五自然段)。”语句中一个“耗”字用得好,即使用“呆”或“泡”字都无法替代。“耗”字除了和“呆”、“泡”一样能突出耗费时光外,它还含有身残后的作者整天坐着轮椅极不情愿地呆在园子里的百无聊赖的心情,这是其它的词无法替代的。“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同在第五自然段)。”句中一个“切”…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在21岁时,不幸下肢瘫痪,青春韶华,丧失了行走的能力,其痛苦自不待言。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精神几乎崩溃,是谁抚平了他心理上的创伤,是谁给了他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是地坛,是母亲?是如母亲的地坛,是如地坛的母亲?读《我与地坛》,我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憾;析《我与地坛》第二节,让我深深感受到:深沉的母爱在默默无言中。青春致残是不幸的、痛苦的,而双倍的痛苦却加在了体弱的母亲的肩上。作者依凭自己的感受,带着强烈的感情,用从容的笔触,借满含深情的文字述说了“我”那“活得最苦的母亲”对残废儿子那种不仅疼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