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父去世已经两年了,每当我想起他的时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便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为了孩子写东西六十年代初,我还是个小学生,在上海读书。有一回,祖父从南京给我来了一封信,信上说,他刚写了一篇低幼故事,因为对汉语拼音不很熟悉,唯恐有误,想要我和我的堂妹帮助他注上拼音。这可难不倒我,我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过不多久,祖父来信告诉我,作品发表了,信中还有一些感谢和鼓励的话。他将所得的十五元稿酬分为三份,寄给我和北京的堂妹各五元,还风趣地说:这是我们三个人的劳动成果,应当“平分秋色”。我记得这是一种很小的小画册,一长条折起来,大约花五、六分钱  相似文献   

2.
李良旭 《少年月刊》2014,(11):32-33
祖父读过几年私塾,在村子里,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他特别喜欢写对联,每年到了春节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就会请祖父写上几副对联。那大红的对联贴在大门上,红红火火的,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祖父每写好一副对联,总是对着对联,轻轻吟咏着。听着从祖父口中吐出来的那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的对联,我感到祖父很了不起。我抬头看着祖父,心想,如果我也会像祖父那样写对联就好了。  相似文献   

3.
亦茗 《高中生》2010,(16):28-28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在整理他已故祖父的遗物时,偶然发现了一个鲜红的信封。信封上面写着"我的孙子亲启"。年轻人认出是他祖父的笔迹,就打开了那个信封,里面的信如下。  相似文献   

4.
说到书法,说到自己常常能捧个奖,发表些东西什么的,其实都离不开我两份解不开的情缘,是它们串起了我的书艺人生。一是受祖父影响,早早接触书法。在我的童年就知道"书法"一词,这得益于我的祖父黄质彬先生。上世纪20年代,祖父因工作原因从云阳县城到了乡下,后索性又安家于乡下。尽管当时条件极其艰苦,他依然没有放弃对书法的执著和热爱。他写书法与名无关,与利不搭界。他是一个纯粹将书法融入到自己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5.
怀念爷爷     
怀念爷爷(散文)戚效忠我已经是做了祖父的人了,但时时还在怀念着我的祖父。在我的记忆中,祖父身躯瘦长,面孔慈善和蔼,是我们那个小村子里肚子里唯一有一点墨水的人。他会打算盘,会写春联。每年腊月二十几,祖父便取出那本发黄的“对木”、砚台和毛笔,忙乎着给全村...  相似文献   

6.
蒋介石身世之谜又一证刘文松蒋介石真实身世至令是个谜。我祖父刘合印是许昌县椹涧乡刘庄人,从1941年我记事时候起,他经常给我讲蒋介石是许昌灵沟河(即今河街)人。我祖父于1952年病故,终年84岁。现把我祖父讲的事写于后,以便从中辨别蒋介石的真实身世。清...  相似文献   

7.
歇歇脚再走     
祖父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却不幸被命运发配到码头挑鱼,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耗掉他大半个人生。因为没有在子孙面前炫耀的资本,所以祖父一生言语格外吝啬,当然这种吝啬多少有些凝炼的意味,我在骑木马扬竹鞭的时候问过他:“挑鱼累吗?”  相似文献   

8.
曹雷 《教师博览》2011,(7):59-60
我的祖上既谈不上"名门",我也并不是"闺秀"。我父亲曹聚仁虽靠写文章成了文人,但是他的父母亲,也就是我的祖父母,都是实实在在的乡下农民。不过,祖父曹梦岐这个庄稼人,后来却被当地百姓尊为"奇人",起因就在于他生前做了一件大事:百年前在家乡办起了一所"希望小学"——育才学堂。我祖父生于1875年,他的祖上没人识字。他从小看到家人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受人欺,遭人骗,发誓要学会识文断字。靠着半私塾半自学,居然在二十来岁考中了秀才。就在他去杭州应试清  相似文献   

9.
史娟 《教育》2014,(8):73-73
前不久,我收到了一封信。信是我以前的一名学生写的,在信中他对我诉说了对现在班主任的不满,回忆了以前我们之间的许多事情。其中,他特别提到了一件事,并说因为这件事他把我列为最感激的老师。其实,他所说的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万万没想到在他的成长中居然占据了那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课堂求真     
不久前听薛法根老师教《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他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听写,一位学生把蜻蜓写成了蜻蜒。薛老师先让他仔细看看有没有写错,然后请他改正。这一回字是写对了,  相似文献   

11.
我的儒学情缘,或许可以追溯到童蒙时代。我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而是普通的农家子弟,模糊记忆中祖父还认识几个字,比父亲有文化,但他什么也没传给我。我的父亲只读过一年半书,因为家境困难辍学了。但父亲写的毛笔字是正宗楷体,比我现在写得还要好。他还能够熟练背诵《三字经》,并传给我未曾谋面的哥哥,我哥哥是在我出生那年病死的。  相似文献   

12.
吴震 《湖南教育》2008,(2):16-17
祖父一生自奉俭朴,待人也特抠门.我们五兄妹,甚至包括我父母在内--我父亲是祖父的一根独苗啊,要忆起祖父生前的恩泽,只怕大家搜索枯肠也想不起老人家给自己买过任何一件无论贵贱的礼物.所以,我能理解弟妹们偶尔提及祖父时的一脸漠然.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我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读小学时,各门功课成绩平平,对写作文尤其发憷(chù)。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我常常对着黑板默默发愣半天,不知从何写起。眼看同学们低着头专心致志地在那里写,自己心里那个着急劲儿,简直甭提啦。大约五年级时,祖父让我给在嘉定教书的父亲写一封信,我憋了半天才勉强写出来,谁知祖父看后竟勃然大怒,把信纸往地上一扔,说:“狗屁不通,白字连篇!一个高年级小学生,连一封信也不会写!”一向慈祥和善的祖父发这么大的脾气,对我是个极大的刺激。自尊心促使我暗地立下誓言:一定要把作文写好,一定要学会写信!…  相似文献   

14.
望梅 《初中生》2007,(10):9-10
不记得那是几岁,祖父开始教我描红。母亲说那时无论我在哪在玩着什么,只要祖父约定的时间一到,马上回屋,决不迟延。对此我已没有印象了。只记得祖父用一端红一端蓝的笔很认真地写好了方方正正的硕大的汉字,  相似文献   

15.
光明和声音     
1880年6月27日,我出生在美国的南部亚拉巴马州的塔斯甘比亚镇。父系祖先来自瑞典,移民定居在美国的马里兰州。有件不可思议的事,我们的一位祖先竟然是聋哑教育专家。谁料得到,他竟然会有一个像我这样又盲又聋又哑的后人。每当我想到这里,心里就不禁大大感慨一番,命运真是无法预知啊!我的祖先自从在亚拉巴马州的塔斯甘比亚镇买了土地后,整个家族就在这里定居下来。据说,那时候由于地处偏僻,祖父每年都要特地从塔斯甘比亚镇骑马到760英里外的费城,购置家里和农场所需的用品、农具、肥料和种籽等。每次祖父在往赴费城的途中,总会写家书回来报平…  相似文献   

16.
一天早上,科勒探长刚到他的事务所,就有一个中年绅士迎了上来。中年绅士结结巴巴地说:“先生,我叫赛塞斯。我的一颗祖父传下来的祖母绿宝石不见了。我怀疑是我的弟弟偷的,但是他死也不承认。我不愿意让这件事诉诸法庭,您能帮我拿回宝石吗?”  相似文献   

17.
少年曾国藩     
少年时的曾国藩十分聪明,9岁时就把五经读完了,八股文也写得不错。他的弟弟出生时,祖父即景命题《兄弟怡怡》,叫他作一篇八股文。10岁的曾国藩很快就写出来。祖父赞赏说:“文中有悟性,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听多了这些赞扬,曾国藩开始变得飘飘然,经常在玩伴面前炫耀自己的才华。渐渐地,曾国藩发现玩伴越来越少。有一天,他向祖父请教问题的症结所在。祖父告诉他:要想别人跟你在一起。你千万别显得比别人高明。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  相似文献   

18.
泥土     
祖父是一个只知道在泥土中摸爬滚打的人,最大的奢望就是能让一家人有口饱饭吃。他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庄稼人,土地就是我们的命根子。他一辈子都守着土地,他把毕生的心血和汗水都播洒在了土地上。当我还很小的时候,每次和父亲回老家,祖父总要背着我到田埂上散步,渐渐地,我对那片肥沃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熟悉了。在祖父的,陶和纵容下,我有时也在田地里闹腾,干净的衣服一会儿就沾满了泥巴,父亲提着棍子就要揍我,祖父总是笑呵呵地拦着。有时,祖父抓起一把泥土凑到我鼻子底下,问我这是什么味?我说,一股腥臭味。这时候祖父才会板着脸呵斥我:胡说…  相似文献   

19.
我从小就不喜欢祖父.他是一个严肃的老人,和他在一起生活的岁月,我极少看见他脸上的笑容. 我3岁时,父母到乡下承包了甘蔗场,把我留给了做小学教师的祖父.母亲说,刚懂事的我看着板着脸的祖父,哇的一声就吓哭了.她曾经叹息,如果我是男孩,恐怕祖父会对我亲切些.但我还是贪玩得像个男孩,跟着邻居的一群孩子四处乱跑,爬树、摘果、打闹.这一切都瞒着祖父,但终于有一天他还是知道了:我们几个调皮鬼跑到附近的郊区,偷人家地里的红薯,被逮了个正着.他去领我回家,脸上像结了一层霜.我被结结实实地喂了一顿"竹鞭炒黄鳝",疼得直跳脚.我哭喊着,祖母在一旁央求着,他还是等我认了错才肯停手.从此我不敢乱拿人家的东西,但心底里却恨起了祖父:别人家的爷爷都很慈祥,可他却一点都不疼爱我.  相似文献   

20.
阿公的荔枝     
<正>我祖父可以说是个苦命人。他是遗腹子,后来他母亲改嫁了。祖父没受过教育,不识字,做过佃农、人力车夫以及其他出卖力气的工作。我们都叫祖父"阿公"。早在我出生以前,父亲为了工作,搬离了老家,定居于竹东。因此,我跟祖父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对他有点陌生,不大亲近。在我模糊的印象中,祖父沉默寡言,不懂表达情感,是典型的农民。他很少逗弄或搂抱我,然而我从未怀疑过他对我的关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