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孝说     
忠孝,以至仁义、道德、礼乐、善恶,此类义理、伦理词汇,使用频率较高,表面上看意义明了,古今皆同,好像一种"公理",实际上极难确指。由《庄子·人间世》"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二句互释,可知"忠孝"的重点在于"不择",亦即不可选择。君父的身份是先天决定的,所以尽忠尽孝是不能改变的。此殆是"忠孝"之本义。  相似文献   

2.
重构"忠孝"     
忠孝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中包含许多道德智慧至今尚有现实的生命力。其强大的凝聚力在巩固历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和民间家庭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产生于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历史条件下 ,其中也有不少观点是消极的封建性的思想糟粕 ,还在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传统“忠孝”观念进行理性地审视扬弃 ,批判继承 ,会成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的奋斗目标。学校是传承祖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教育是发扬优良传统、培养...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对中国古代忠孝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其忠孝思想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与启蒙性。传统忠孝观的狭隘性、绝对性致使其弊端日显,在这一背景下,王船山立乎其大、着眼于和、致力于远,从行为道德主体出发,深度挖掘忠、孝内部“诚心”“尽己”之义,强调行为主体的道德主体性与自觉性,力求恢复人在伦理关系中所应有的主体地位。船山赋予了忠孝更高、更广的道义,使忠孝和合,突破了传统忠孝观的狭隘性、绝对性的桎梏,使之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放在当今的校训中加以考察,认定它在制定目标、导向、形式诸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校训。  相似文献   

6.
宋江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造就了梁山的辉煌,但也由于宋江坚持招安使梁山队伍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对宋江的重要性研究者有共识,但关于宋江这个人物的性格历来多争议,从忠孝仁义的角度来看,宋江的孝、仁、义都只停留在表面,忠才是宋江思想里的坚持,这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忠孝是为人之本。不爱父母,何谈爱他人?爱祖国首先爱家乡,爱家乡首先爱老娘。有国才有家,有娘才有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很难想象,一个对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对同事、对朋友、对祖国有真情?一个连养育自己的家乡都不认的人,会热爱别人的家乡,会献身自己的祖国?  相似文献   

8.
西晋时,嵇绍在其父嵇康无罪被杀后,经山涛推荐而入仕,后在“八王之乱”中国护卫晋惠帝而死,从中国古代的伦理观看,其仕父仇为不幸,而其护帝殉难又为忠臣。这种忠而不孝的奇特现象,从他死后,便引起了人们对其的不同评价。从这种评价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中国古代的忠孝观、忠孝关系及其发展演变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9.
忠孝古难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忠孝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忠孝文化中一直存在"忠孝古难全"的思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除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进行哲学伦理建构外,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家也积极投身于这个问题之中,在他们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实实在在地经历、演绎和回答着"忠孝两难"的问题,或显孝、或扬忠、或以忠统孝、或以孝统忠、或以忠统义,使得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忠孝文化婀娜多姿、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摒弃传统忠孝文化中包含愚忠、愚孝的因素以及不合人性的部分,汲取其精华,对忠孝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对学习、做事的尽责,对父母、长辈的孝顺,对亲人朋友的关爱。靖江市生祠中心小学凭借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围绕打造忠孝文化这一核心校园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相似文献   

11.
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忠孝道德观,主要调节家庭父子关系和国家君臣关系;清末(1902-1911年)中国训育课程中的忠孝道德观,深受赫尔巴特的训育思想影响,民初(1912-1919年)中国训育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学校忠孝道德教育成为向学校公民教育转轨的前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忠孝文化中一直存在"忠孝古难全"的思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除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进行哲学伦理建构外,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家也积极投身于这个问题之中,在他们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实实在在地经历、演绎和回答着"忠孝两难"的问题,或显孝、或扬忠、或以忠统孝、或以孝统忠、或以忠统义,使得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忠孝文化婀娜多姿、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早已是人们熟知的一项全民活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样来构建和谐校园,并且把"忠孝雅诚"地教育理念有机地融入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去,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清末(1902-1911年),中国中、小学的修身科课程宗旨充分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民初(1912-1919年),修身科忠孝道德观教育宗旨虽然发生了根本转变,但这一时期修身科课程中的忠孝道德观教育依然是中国学校德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从忠与孝是封建道德总纲领这一大背景阐述刘基以守道为核心的忠孝观,刘基“以道事君”,知“道”而论孝的思想,恪守着“道”的原则。这种“道”将最易于泯灭个体性的忠孝观注入了理性的内涵,避免了偏执与迷狂;同时,“道”又使孝亲观念赋予了社会政治功能,为明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基的以守道为核心的忠孝观堪称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忠孝观念的积极意义,而消解了忠孝观念的负面影响,从而赋予了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政治伦理范畴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清末(1902-1911年),中国中、小学的修身科课程宗旨充分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民初(1912-1919年),修身科忠孝道德观教育宗旨虽然发生了根本转变,但这一时期修身科课程中的忠孝道德观教育依然是中国学校德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刘琪 《林区教学》2012,(10):74-75
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对待"忠孝"观的态度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但是如果适当的进行运用,"忠孝"还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并且它对两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推动人类文明良性发展都有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之际,一部《颜氏家训》集传统家训之大成。其作者颜之推,一生颇为坎坷,历任四姓,"三为亡国之人"。《颜氏家训》一书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以颜氏倡导的忠孝观念作为主线贯穿全书。相比于儒家传统提倡的忠孝两全思想,颜之推教导子孙以孝为本、以忠为末,这与传统道德中的"忠君"观念已完全不同。究其原因,这种忠孝思想的改变是当时社会整体思想的反映,有其存在的思想源流、时代背景,并受一定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