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教学应该从“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直观感知”和“对事物的大小及关系的直观感知”两个维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量感。深度理解“几何”与“量”的概念是量感发展的前提,丰富度量经验和描述量的大小的经历、提高合理选择和运用度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量感培养的重要内涵,加强整体设计、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是量感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言出由衷,有感而发,是读后感写作的基本要求。读后感一般包括“述读”和“发感”两大块内容。具体看,又可分解为六个字:引、析、亮、议、联、结。一、引。读后感重在写“感”,但感想是从特定的“读”产生出来的。因此,写读后感首先要引述读的内容。如何“引”,“引”多少,应根据写“感”的需要而定。譬如,“感”的内容是因原文中某个片  相似文献   

3.
伦理感、道德感与“实践道德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精神有“理论道德精神”与“实践道德精神”两个结构和两种形态。前者是道德教育的意识和思维,即“知”的结构;后者是意志和冲动,即“行”的结构。在广义上,作为“行为一般”的意志有客观意志(狭义的意志)和主观意志(情感)之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传统以“理性 情感”为精神结构,以情感为“实践道德精神”的精神哲学基础。据此,伦理感与道德感就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伦理感”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感、实体感、精神感为基本规定,道德感以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为基本规定。现代道德教育哲学应当由对“理论道德精神”的偏执,转向对“实践道德精神”的深切关注,实现道德教育的精神哲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书卷气”和“金石味”是书法创作中两大风格特点。“书卷气”的书法作品表现出轻松、流畅、灵巧的形式美,而“金石味”则表现出雄浑古拙、精豪朴厚之感。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社交媒体上又刮起了名为“氛围感”的风,从一个人的穿着搭配、拍照滤镜到书桌上书籍的摆放、灯光的颜色等,都要求营造出“氛围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肯定“氛围感”给人带来的持久动力,有痛斥“氛围感”是消费主义下的“伪精致”。我想,随着“氛围感”的影响扩大,我们应该正视“氛围感”的内涵,认识到“氛围感”是一种刚性需求。  相似文献   

6.
量感作为小学阶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唯一新增的核心概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主题是促进学生量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模块,文章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一课为例,立足两个视角,阐述三条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7.
“单项填空”与“完形填空”是NMET的基本题型,两者赋分占40%,题数占50%。由此可见,答好这两类题对于成绩的提高何等重要。然而,学生答题时往往有“似曾相识”之感,总是选不对,究其原因是学生尚未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在此,介绍三种简明易懂、便于掌握的“意义”、“语法”、“意义+语法”的解题思  相似文献   

8.
在王国维心目中 ,“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 ,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从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气”的氛围氤氲的“虚无飘渺之域”的审美境界 ,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修养、风格的高远。前者是生命的存在 ,后者是生命的自由。在艺术中 ,时、空之美的关系是统一而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古雅”的本质 ,也是艺术美、形式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对美的事物的心灵感受主要有两种:一日优美,一日壮美。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愉悦。优美感迷醉人,壮美感则感动人;优美可以是渺小的,但壮美必定是伟大的。按照上述美学观点,对“壮美音乐”与“优美音乐”心理功能加以比较探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音乐“壮美”与“优美”的艺术规律,则是从感性和理性上有效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感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社会比较量表对726名中学生进行测查,探讨了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和学校上有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年级和学校的学生在“贬低比较”、“平行比较”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校、年级的学生在“向上比较”、“向下比较”、“完善比较”上差异显著;(3)“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学业社会比较”的各个维度之间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实际,把握处理好“鲜活感”“、厚重感”和“实在感”,注意教学的“目的性”“、实践性”和“多样性”,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义理”是日本文化中独特而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有着不同的表现,于是学者们便对“义理”有着各种理解。但纷繁复杂的“义理”概念经过梳理之后,可归纳出两大基本的维度——“冷”与“热”,“耻’’与“报”,并具有相同的文化本质及根源——“耻感文化”与纵式社会的“礼忠”文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的“学”与“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通过向个体传递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使个体社会化,并最终使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反观自己的教育历程时,有时会发现能够留下来的东西太少太少了。此时,我们会产生一种虚脱的感觉,并衍生出一种对教育的沮丧感、失望感。一、大学“学”与“用”的发展轨迹自古以来,人类教与学的知识就分两种:一种可称为“普遍的知识”,它们往往和实际利益与应用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关系到人类对自己、对社会和自然的一般认识与理解,即现在所说的“基础理论”。它们虽然不能直接产生实…  相似文献   

14.
“漂泊”:中国教育学的现实困境 中国教育学始终在本土与外来的冲突中、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在与其他学科的砥砺中、在与教育实践的对话中艰难行进,谋求教育学的本土化、现代化、自主化、实践化。但是,由于这些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各种颇具颠覆性的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在激进的“超越”意识的驱动下.中国教育学似乎陷入了一种“无根”的“漂泊”状态。具体来说,这种“漂泊”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去学科感”、“去科学感”、“去历史感”、“去实践感”。  相似文献   

15.
美声唱法分为“靠前”与“靠后”两大学派。“靠前唱法”强调声音的明亮、靠前、打在硬口盖上,集中于面孔前部(鼻腔、面罩)部位;“靠后唱法”则强调声音的厚度、力度、喉腔开度大,音的立体柱状感及音的落点感受较深。它们有机结和点在于声音的明亮集中、圆润、丰满,两派是互补的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感物”与“观物”──兼论山水诗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诗歌产生的本源,先秦以来多从“感物“说,但到了王国维则只讲“观物”而不讲“感物”。本文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并由此切入,对“感物”和“观物”的理论内涵作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指出前者仅仅是关于审美表现形式的概念,后者则是关于审美表现对象及其与主体“物我同一”的理论,进而由此论述了中国古代山水诗产生的真正源头或契机不在儒家的“感物”,而在道家的“观物”。  相似文献   

17.
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同样,数学有“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学习内容中有六个重要概念,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了首要位置,也是第一次明确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内容提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汇报》曾用过这样一条标题:“两强鼎立”变成“一枝独秀”。“鼎”是我国古代煮东西的器物,有三只脚。“鼎立”的本意是“像鼎那样三只脚立着”,引申意义是“三种事物对立”。两种事物怎么能“鼎立”呢?句中的谓语“鼎立”不能与主语“两强”搭配,可改为“对立”或“对峙”,这属于主谓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有下列几种类型:对象错位例如“起初,岳父对我的做法似乎有些想法。但后来,听说我勤快,工作吃苦耐劳,慢慢赢得了他对我的好感。”句中“岳父”和“我”错位,“赢得好感”的应是“我”,应改为“慢慢对我产生了好感”。褒贬误用例如:“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竟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甚至低于成本,于是消费者火中取栗,得到实惠。”成语“火中取栗”出自法国拉·封丹的寓言《猴子和猫》,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含贬义。句中“火中取栗”用于市民从厂家降价中得到实惠,感情色彩明显失当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词尾“自”“复”的讨论为时已久,但较长时间是停留在“词尾说”是否成立的问题上。而今这两个词尾已为学术界普遍认可,如果再就老问题申说已无大的意义,因此,本文拟就词尾“自”“复”产生的历史背景、结构条件以及组合后的语法范畴,历时演变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进一步揭示出这两个词尾的精神实质。囿于水平,论说或多未妥当,但倘若竟能成为引玉之砖,那么笔者就至感欣慰了。  相似文献   

20.
任哥舒 《小学生》2006,(5):16-18
最初听见欢预叫我“老爸”,是在他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还没有脱去奶声奶气的娃娃腔,从他嘴里跳出来的“老爸”两个字特别有趣。我一直觉得能创造出“老爸”这个称呼的人很了不起。“老”字,最具有成熟感和沧桑感,“爸”字,是每个孩子最稚嫩、最烂漫的时期就一直喊着的,“老”与“爸”这一搭配真是滑稽。“老爸”,“老爸”,叫起来确实有一种奇特的感觉,怪不得对孩子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渐渐地,欢预叫我“老爸”叫得频繁起来,从偶尔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