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曾经有过许多朋友 又失去许多朋友 人间的冷暖 测量着朋友的真假美丑  相似文献   

2.
历年来,高考语文一直沿袭话题作文,中学作文教学注重如何应考,陷入了一种无序状况,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目标越来越远。应重新构建中学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提高中学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雷欢 《今日中学生》2007,(10):46-47
我有爸爸没妈妈,不,准确地说我没爸没妈,因为我的爸爸只是一个在法定意义上和我有收养关系的人,但我愿意叫他“爸爸”。[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作文,一直是一个让学生们一言难尽的话题,请关注他们在———我的作品集作品集,是语文老师让我们收集整理自己作文的集子。有些同学认为它单纯是作业本或周记,但在我的心中它却有近乎神圣的位置。翻开作品集,就像打开了心灵的一扇窗,牵一丝阳光,打开我的瞳孔。而里面的每一个词语,一段字符,都会跳跃成音符,组成一曲旋律,不时在我心中回响。那是作品集中的第一个“甲”。以前,我总是不愿意搭理语文和写作,所以作品集里的第一次作文,我是马马虎虎应付过去的。那一天,一切都改变了———仅仅是因为陈老师的一句话,“宝莹同学的观点很特别,蛮有…  相似文献   

5.
徐江 《天津教育》2005,(12):20-20
仅存的一些与当年教书经历有关的感触里,有一点是与一位后来当了导演的大学学长有关的。  相似文献   

6.
7.
盛开的昙花不是为了衰败,而是为了整个生命的精粹美丽。玫瑰的寂寞不是为了自赏,而是为了守护自己而生存。悲鸣的鸟儿不是为了哀悼,而是抛开过去,重新面对新未来。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时期、背景下产生形成了传统中学作文与新课程作文,传统中学作文教学的缺陷有目共睹,同时我们清楚看到新课程作文带来一派青春活力,打破传统中学作文"一潭死水"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历年来,高考语文一直沿袭话题作文,中学作文教学注重如何应考,陷入了一种无序状况,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目标越来越远。应重新构建中学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提高中学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本篇着重要谈的是作文的材料如何选择。不少考生在写作时最苦恼的就是觉得缺少有说服力的材料。所以,解决材料的问题似乎比审题显得更加重要。材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章的好坏。关于材料的质量,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1.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古人亦云“欲速则不达”,生活有时就得慢慢地。  相似文献   

12.
全国高考作文 ,连续三年 (1 999-2 0 0 1年 )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 ,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作文品种———话题作文。对于这个新概念的内涵及基本规律 ,我们有必要作些探讨。一、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从形式上看 ,话题作文应属广义的材料作文中的一类。它们共同的显著特点是命题  相似文献   

13.
例1:如图1.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OEFG中.点A和点F的坐标分别为(3,2)、(-1,-1),则两个正方形的位似中心的坐标是——。  相似文献   

14.
15.
熬汤与作文     
抗战时我初到重庆,暂时下榻于上清寺一位朋友家。晚饭时,主人以一大钵排骨汤飨客,主人谦逊地说“这汤不够味。我的朋友杨太太做的排骨萝卜汤才是一绝,我们无论如何也仿效不来,你去一尝便知。”杨太太也是我的熟人,过几天她邀我们几个熟人到她家去餐叙。  相似文献   

16.
17.
<正> 目前中学生作文能力中所匮乏的,并非是表达能力,而是一种最为基础但又常常被“主导者”和“主体者”所忽略的作文能力——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这是写作能力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并且起着决定写作成功与否的前提作用的基本功。因此,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对事物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并从这点抓起,这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整体能力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一步。一、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感受生活“感受”是一个心物同构、交相融合的过程,它作为写作活动的起点,常常表现为某种写作冲动,使作者不吐不快。于是,“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文赋》)。无数作家  相似文献   

18.
俞桂萍 《现代语文》2004,(10):40-40
所谓力量,从基本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创造性能力。拥有力量的人,如果用之不当或不用、滥用,也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灾害”。笔者有鉴于某些实际情况,特就此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作文材料9题     
《中文自修》2007,(2):52-55
一堆木材或煤块,又冷又硬,但如给它们一点火种,木柴、煤炭就会生热发光,产生力量。  相似文献   

20.
作文感觉     
曹韧 《新作文》2003,(2):23-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