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往来     
[问题与解答]闪电的闪光为什么是弯的、有分支的?——辽宁省宽甸县世纪花园徐涛科学家们解释,天空乌云密布的时候,雷雨云猛发展,雷雨云下部中形成大量负电荷,地面上形成大量正电荷,正负电荷集中的区域之间形成强的电场,电场强度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击电场之间的云层大气,产生  相似文献   

2.
闪电对我们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们来说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当雷雨云中发生电荷的累积从而导致大气电场发生巨大变化,闪电就产生了。闪电是地球上最强大的电能,一次雷暴所消耗的能量相当于一个核电站所产生的能量。全世界每天都会发生逾一千万次闪电。闪电发生的时候,道道弧光从浓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的大气现象中,既绚丽多姿又令人惊心动魄的现象要算是雷电了。地球上每天约发生800万次云对地的闪电,平均每秒钟约有100次。雷电主要出现在积雨云(俗称雷雨云)中。这种云是垂直伸展的巨大云块,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冰晶之间的磨擦、水滴的破碎和冻结等作用,使云滴带有电荷并分离成正电荷或负电荷的聚集区,从而形成了  相似文献   

4.
准确地说,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冬天很少打雷。在夏天,气温较高,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它们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形成积雨云。积雨云在猛烈的上升和对流运动中,会因剧烈的摩擦带上大量的正电荷和负电荷,运动得越快,积雨云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也就越多。当云团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形成巨大的闪电。在冬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很少,而且又没有很强的上升气流,所以高空中就不容易形成积雨云。没有积雨云这个前提,我们当然也就见不到电闪雷鸣了。冬天为什么很少打雷?!宝应县@向纬  相似文献   

5.
酷酷新品秀     
《科学大众》2014,(11):12-12
想不想在家里近距离切实地感受一下电闪雷鸣的情景呢?这款名为The Cloud的灯集成了灯光、音响系统的交互,能够完美模拟出暴风雨时的雷雨云。其内置了运动传感器,可以通过手势来控制雷雨云产生雷电和闪电的效果。自带的遥控器可调节灯光的颜色和亮度,音响系统还可通过蓝牙传输音乐。超炫、超酷吧!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采用青藏高原地区WWLLN闪电定位观测数据,通过对数据统计处理,,研究了该地区闪电活动时间、空间两个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得出:(1)青藏高原闪电活动具有显著的日分布差异性,主要集中在13:00~24:00时间段内,每个月份下均有闪电活动的发生,总闪电频次属于双峰值的变化类型,且均在6月份闪电活动达到了第一个峰值,在8月份闪电活动达到了第二个峰值;(2)不同区域之间闪电密度月分布情况不一致,每个月份下统计出的闪电密度值也不相同,且均呈单峰值变化类型。其中高原西部、中部、中北、东北区域,闪电密度值从1月份开始缓慢的增加,在7月份闪电密度值达到了峰值。在西藏南部区域,闪电密度值也从1月份开始迅速的增加,在5月份闪电密度值达到了峰值,闪电活动强于高原西部、中部、中北部区域;(3)青藏高原落雷密度没有较好的一致性,存在两个闪电活动高值区域,主要位于中部那曲附近,另一个闪电活动高值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在高原中北部区域,探测到的闪电密度值要稍弱于上述两个区域,但闪电活动要高于其它区域;(4)青藏高原闪电活动在逐月的变化过程中,总体呈现出从东部逐渐向西部发展,然后又向东部逐渐消退的变化规律。闪电活动从3月份开始出现,在5月份期间逐渐向高原西部区域发展,在7月、8月期间,闪电活动达到了峰值,从9月份开始闪电活动逐渐向东部区域退却,到11月份时候闪电活动几乎消失,相对较少。研究所得结论能够为青藏高原雷电防护设计工程以及雷电灾害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第一个有关闪电的研究是在18世纪中叶由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完成的,他证实了闪电是一种自然的放电现象。然而,自富兰克林以来,我们对雷电的知识几乎没什么大的进展。比方说,我们至今还不能确定雷雨云最初是如何带电的。似乎由于某  相似文献   

8.
赵金明 《金秋科苑》2010,(15):136-137
引力渡是电磁渡的反物质,来自另一物体的负电荷光子对物体中带正点的原子核的电场引力就是万有引力,重力场的场量就是负电荷光子。  相似文献   

9.
厉爱丽  杜晓辉 《西藏科技》2010,(12):62-63,80
利用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西藏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对我区闪电强度分布、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部分站点相同时段人工观测资料,对两种资料的雷暴日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我区闪电集中区域为山南地去北部、那曲地区东部;负地闪占闪电总数的91.3%,正地闪占闪电总次数的8.7%,负地闪绝对强度小于正地闪;雷暴日峰值在7月、8月,人工观测资料与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因各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7~2018年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获取资料,从闪电的季节变化、月变化、日变化、雷电流幅值特征、主要闪电方向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日照万平口海滨浴场的闪电气候分布特征规律,划分了雷电易发区域防范等级,结合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表明:日照万平口海滨浴场所在区域范围内2007~2018年地闪次数795次,其中负地闪777次,正地闪18次,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为17.32kA,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明显大于负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每年3月和4月有少量闪电活动,5月逐渐增加,8月闪电活动最为强烈,11月到次年2月基本没有地闪发生。夏季为地闪活动的高发期,春季和秋季地闪活动较少,冬季基本没有雷暴天气。每天0~24时都有闪电活动,16时~3时为高峰时段,下半夜和上午发生闪电活动较少。雷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5~35kA,约占地闪总数的95.22%,其中雷电流强度在10~15kA的地闪占地闪总数的比例最大。区域闪电的主导方向为西北,次主导方向为西南。依据地闪密度标准将山东省雷电易发区域划分为三级,日照区域范围属于二级,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设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装置,并应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的综合防雷措施。防雷装置应包括接闪器、引下线等综合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你见过神秘出现又消失的灿烂光球吗?你见过天空中幽灵般的环状光晕吗?这些都是闪电的杰作。闪电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世界各地,每秒钟会有100道闪电击中地面。然而,闪电很难加以研究,我们无法预测它什么时候出现以及在哪里出现,当我们还没明白过来的时候,闪电已经消失了。可以说,我们对闪电的认识并不是很多。自然界各种各样的闪电,除了让我们感到震撼之外,更让我们感到大自然的神秘。  相似文献   

12.
雷电物理与人工引发雷电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雷电物理及人工引发雷电研究 ”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项目发展了雷电的空中引发新技术,并在我国南、北方进行了人工引 雷实验及综合观测,揭示了南北方人工引发雷电的特征及差异;建立了雷暴下空间电荷演化 的数值模式,提出了雷电成功引发的空中电场判据;研究了雷电流及辐射电磁场的关系,提 出 了改进的地闪传输线模式;用高速摄像系统研究了人工引发雷电的发光特征,首次观测和证 实了闪电通道发展中双向先导传输现象,光、电同步观测揭示了先导接地时的物理过程;与 日本学者合作进行了高原雷电的综合观测,发现了云下部闪电放电起始于云内负电荷区;首 次发现人工引发雷电有抑制冰雹、增加降水的作用,用积云动力和电数值模式解释了 利用电催化原理进行强风暴人工影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你也许知道,地球上每10秒钟就会有雷电光临一次,而且闪电常常落到人身上,但是,你是否知道,这些闪电在落到人身上的时候,它们似乎更青睐男人?  相似文献   

14.
奇异的闪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闪电家族”中,“球状闪电”、“联珠闪电”和“黑色闪电”都不常见。球状闪电当然不是通常所见的电闪雷鸣(但常常以雷雨天气为背景),而是颜色多为红色或橙黄色的发光体(俗称“火球子”)。球状闪电在空中形成时,直径可达几十米,当它移近地面时,其直径会逐渐变小,颜色也有所变化。球状闪电行走的路径极不规则,当它“飘”过来的时候,能听到一种神秘的“吱吱”声,可往往人还没来得及躲避,它已轻盈绕过,“蹦蹦跳跳”地跑到前面去了。由于球状闪电运行速度比一般闪电慢,颜色又鲜艳多变,所以很容易被目击者误认为是飞碟。1985年7月26日晚出现在北京八一湖上空的球状闪电,以及1987年9月3日出现在上海嘉定县封滨乡的球状闪电,当时一些新闻媒体就有“目击飞碟”一类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30年里,曾有不少密切观测太空雷暴的宇航员声称,即使相隔数百公里,闪电似乎也会彼此感应,这种现象被称为“交感闪电”。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地球科学家们决定验证这种传闻。他们利用网络理论——数学的一个分支——来构建闪电次序的模型。从模型中他们发现,在一次暴风雨中,闪电并不是随意出现的,有些区域是闪电高发区,在这些高发区的闪电往往与其他区域的闪电或前或后地发生。网络理论据此指出,远距离的闪电彼此之间必然存在一种联系。那么这种联系究竟是什么呢?科学家们有不同的推测。有人说,闪电能够使大气层上部生成电子,并且在远…  相似文献   

16.
电闪雷鸣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当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存在电位差时就会放电——形成闪电。据科学家计算,闪电产生时的通道只有几厘米到几十厘米,而电流高达几万安培到20万安培以上,电压能达到5000万伏,温度在2万~3万℃之间。闪电过处空气中的小水滴因高温而迅速气化,空气体积骤然扩大,于是发生猛烈的爆炸,进发出震耳欲聋的雷声。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大气电场、闪电、雷达降雨等资料,分析浙西南12次冰雹过程,发现雷暴、电场高幅值、雷达强回波和降水可以作为冰雹预报的重要参考条件。冰雹过程大部分发生在雷暴密集发生时段的初期,雷达回波强度可达40~55 d BZ,大气电场幅值可达0.76~5.61 k V/m。将大气电场差分处理后发现,冰雹时段的差分电场幅值范围达到±1 k V/m,电场极性保持一致,未发生正负极之间的快速跳变,区别与雷暴和降雨天气。选取rbio2.2基函数进行小波分析,冰雹时段的电场较其他时段有了明显的提升,小波电场值范围为2.5~5 k V/m,并呈现出显著的V形或倒V形结构,能有效的分辨冰雹过程。通过研究冰雹天气的特征,将多源探测数据处理分析,重点将电场资料进行差分和小波变换分析。以上方法可以有效辨别冰雹过程,为冰雹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判定起指导作用,在业务实践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数据来源于广州野外引雷试验,通过闪电低频电场变化阵列实现组网观测,对试验所得的云闪窄带脉冲(NBE)数据通过点偶极模型进行计算,得到了它的空间位置和转移电荷量,所得结果也较为合理,同时也验证了点偶极模型在云闪中应用的合理性,为揭示闪电的物理机制提供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闪电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但在闪电的强电流放电的瞬间,光、热、电场、磁场异常强烈,由此而制造出一些让人意料不到的奇迹,有许多人看到火球在附近爆炸,有的人甚至说他的疾病被闪电击好了……传闻种种,难以证实。而下面,我们列出一些证据确凿的奇迹,有些连科学家都不敢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呼和浩特地区的闪电数据与遥感高程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闪电活动特征并探究闪电与地形因素(海拔、坡度、坡度变率、地形起伏度、地形切割深度、经纬度)的关系,进而得出闪电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规律:呼和浩特地区闪电与地形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开展区域性防雷减灾、雷电风险区划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