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初,梁启超通过对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的介绍,接受了近代欧洲的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新民思想也受到国家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我们可以从新民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立论依据和主要内容看到这种影响。国家主义思想对于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固然是他政治上倒退的重要思想根源,但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产生的新民思想却对中国近代文化启蒙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回顾与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影响20世纪中国教育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直接来源于18-19世纪欧洲现代民族国家在形成时所产生并依赖的国家主义及其教育理想,是欧洲近代日益高涨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在中国独特社会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并与欧洲各国国家主义教育理想一脉相承,交相辉映.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对20世纪中国教育的支配性影响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在20世纪中国现代教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值得关注的学术论争,主要集中在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与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与人文主义等几方面.在21世纪,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对于中国大陆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来说依然有其合法性与正当性,同时应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融合世界主义的理念、关怀与责任.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主义的兴起和演变,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德意志国家主义的接受史,它源于中德历史的某种亲和性.梁启超、醒狮派和战国策派代表了中国国家主义思潮的三个阶段,他们都以德意志国家主义为灵感的源泉.随着民族危机的深化,中国国家主义思潮经历了一个右翼激进化的过程.德国式的国家主义与启蒙运动传播的西欧自由主义有着天然的紧张.同样,我们在中国国家主义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家主义的兴起和演变,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德意志国家主义的接受史,它源于中德历史的某种亲和性。梁启超、醒狮派和战国策派代表了中国国家主义思潮的三个阶段,他们都以德意志国家主义为灵感的源泉。随着民主危机的深化,中国国家主义思潮经历了一个右翼激进化的过程。德国式的国家主义与启蒙运动传播的西欧自由主义有着天然的紧张。同样,我们在中国国家主义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国家主义在本质上属于政治学范畴 ,其核心政治主张是坚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亦是民族主义的另一种表述。国家主义体现在教育上 ,便表现为国家主义的教育观。在中国 ,实际上 19世纪末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就已经出现 ,但在当时思想界并不占主导地位。一战后很长时间里 ,出于对世界大战的历史反思 ,人们普遍认为“国家主义”是大战的罪魁祸首 ,欧战标志着国家主义教育理念的破产。尤其是 192 3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世界教育大会 ,通过了“世界主义”性质的议决案等 ,更加强了这种认识。孙中山 192 4年在演讲《民族主义》时 ,就多次提到了这一…  相似文献   

6.
萨孟武先生在法学、政治和历史领域都颇有建树.然最为人知的.反倒是几本随兴而作的小书.如《水浒传与中国旧社会》《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我知道萨孟武,也是从《水浒传与中国旧社会》开始,读着有趣.不故弄玄虚.然而又说得清楚明白.令人服气。再看到萨先生的《学生时代》《中年时代》两本书,  相似文献   

7.
<正>李尚群在《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国家主义向职业教育的渗透带来了国家主义职业教育的兴起,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带来了区域职业教育的兴起,而区域职业教育正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当下处境。国家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观,它认为存在一种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且对这种利益的维护具有最大正义性。国家主义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向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翟艳芳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6):58-64,80,100
随着人类迈进全球化时代,世界主义的理想与国家主义的现实之间构成了一种矛盾和张力。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与国家主义政治观相呼应,国家主义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公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为第一要义;而比国家主义发源更早的世界主义理念折射在教育中,体现为一种自由主义教育传统和对世界公民的诉求。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要超越并整合国家主义和世界主义,致力于公民的全球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公民。  相似文献   

9.
(四) 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在旅欧青年中,以曾琦、李璜为首的一些人,标榜信仰“国家主义”,被人们称为国家主义派。一九二三年以后,国家主义派构成了旅欧总支部在旅法华人中的主要反对势力。其始,国家主义者倡导“国家至上”,实则否认中国社会的尖锐阶级对立,否定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地主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他们说:“中国目前之大患,不在列强之压迫、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由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是最迫切的任务,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成为主潮。鸦片战争到五四前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形成的时期,五四以后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主导的时期。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一体化,对外是民族主义,对内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斗争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也产生了牺牲现代性的负面作用,这种负面作用在建国后更为明显。当前的现代性建设必须警惕民族主义的陷阱,防止国家主义的复活。  相似文献   

11.
陈铨以一种自觉的民族主义意识,建构起自己的民族主义学思想。由于对学救亡功能的过分强调,导致他的学创作表现出了模式化和概念化的倾向。它的民族主义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现代学思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们一直用民族主义来概括鲁迅早期的思想,这是不对的。鲁迅早期思想中的确存在着民族主义成分,但不是民族主义者,他这是已经开始走上了世界主义启蒙主义的道路,而且越来越成为鲁迅思想的主导成分。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民族主义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独具特色的民族主义思想体系,经历了《言治》时期、留日时期、新文化运动初期,到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走向成熟。其民族主义思想内容主要包括构建民主主义的民族国家、改造民族性、批判民族虚无主义,坚定民族信心,强化民族认同、反对一切帝国主义,主张民族自决和联治主义以及“中华民族无产阶级化”等。其民族主义思想是理性的民族主义,是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的民族主义,也是有强烈世界主义色彩的超越型民族主义。其民族主义思想是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想演进历程的重要一环,对后世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国家主义视“国家”为人类最高群体,坚持国家的统一与秩序优先于民主和自由,鼓吹个人为国家无条件奉献。这些观点在梁启超的“新民说”中都有体现。它表现在政治伦理方面的“群己之辩”上,其内容不再是个人与普遍的“人类群”的关系,而是个人与“政治国家”的公私之辩。也表现在自由观上,其自由成为张扬团体(国家)自由,抑制个人自由与个性的国家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梁启超的个案折射了国家主义发生初期的思想环节,也多少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的民族主义缺少国家主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其内涵有一个丰富完善的过程和从功利到理性的飞跃,开放性和自主性为基本特征,"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终极追求。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而之所以能兼纳两种不同,与他生活的时代社会和个人特有的经历有关。在推翻皇权专制的过程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今后处理国内各民族的关系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恢复民族精神"的强调,加速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增添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向近代民族发展和进步。其"反帝"主张的明确提出,弥补了早期民族主义的缺陷,推动了中华民族反压迫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宗教观的转变体现在他对基督教的态度上,他对西方文明的向往和对基督教的好感,影响了他宗教观的彻底性。受科学主义思潮、反孔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陈独秀对宗教的态度发生了两次转变,但这些并没有改变其无神论的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17.
《上李傅相书》及其相关史料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孙中山早期的思想特点:既有明显的改良主义的倾向,但又不是单纯的改良主义;同时还有浓厚的传统民族主义色彩.孙中山将这种民族主义和他之后进行的革命活动在爱国主义上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陈映真自称是一位"思想型的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其思想主张是他行文的一大特色,然而思想如何得到表达却常被他人忽视。本文选择陈映真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情结"和"民族主义",探讨它们在小说《夜行货车》中的文学呈现。  相似文献   

19.
森有礼是日本早期自由思想启蒙的重要人物,但在后来的教育改革中,他逐步走向了国家主义思想,这也深深影响了他对大学学术自由观的理解。这种国家主义的学术自由观在现实中与学术的真正自由时常发生冲突,并最终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而“坠落”。国家主义与学术自由如何走向统一,日本的发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检讨格尔兹的民族主义的分析框架入手 ,讨论了我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梁启超的民族主义虽有自强求富 ,但陷于文化民族主义的冲突之中。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没能认识到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区别 ,导致了辛亥革命后这一话语的崩溃 ,“新三民主义”则解决了这一问题。陈独秀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利益受到侵犯 ,提出中华民族存亡和富强的诉求 ,整合了各民族的力量。当前我国仍遇到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 ,我们应结合自身历史和西方经验教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一套具有整合力的民族主义话语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