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潘晨 《文教资料》2014,(8):9-10
蒲松龄编写的《聊斋志异》,其中有关死而复生的故事就有60余篇。这些故事创造的渊源主要根据蒲松龄的生存环境和地域背景.其所创作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生老病死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并发表一定的个人想法。当然,这一创造对当时跌入谷底的小说界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尤其是死而复生的大量故事情节,更是丰富了故事内涵。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中的知己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聊斋志异》的情爱婚恋故事中,贯穿着一条情感主线,那就是浓稠不化的知己情结,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表现于审美理想中的知己形象;二、执着于精神层面上的知己之爱;三、寄寓了作者激越难平的孤愤之情。它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与自由生命精神的向往与追求,是对以作家自身为代表的普天之下所有落拓文人自我价值的确认和肯定。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叙事意象的审美功能在《聊斋志异》中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为凝聚意义、凝聚主题;充当叙事线索,贯串叙事结构;保存审美趣味等。这是《聊斋志异》保持历久弥新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是一部“鬼狐大观”,其作者蒲松龄凭借自己杰出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满含一腔孤愤,幻化出奇人、奇情、奇境、奇趣。作者高超的幻化艺术使这部旷世奇作达到世界神异幻想小说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叙事视角是叙事理论中的关键性问题。蒲松龄《聊斋志异》绝大多数篇章都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统揽全文,但使叙事艺术呈现出异样光彩的却是限知视角的熟练运用以及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巧妙结合。《聊斋志异》叙事视角艺术的高度纯熟表现了其叙事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的组合叙事范式形式多样,有篇内组合,篇与篇之间的组合;有同类组合,反类组合,还有同、反复给组合。这多种组合对《聊斋志异》叙事的展开、主题的表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极大地增强了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内在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情节是构成小说最重要的因素。《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优秀短篇小说集,作品不仅追求神奇怪异、荒诞不经、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且以简洁精练、以少胜多的手法营造凝练集中的情节,笔法多变、千姿百态。独特的情节艺术处理手法使《聊斋志异》成为我国庆节小说的典范。本文从简洁精练、曲折生动、神奇怪异三个维度对其情节艺术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聊斋.莲香》讲述的是一鬼一狐和一人之间的故事。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叙事手法来讨论《莲香》所取得的叙事成就。蒲松龄发挥他独特的艺术构思,在文章中融二元对立、叙事意象等多种手法为一体,取得了中国传统叙事所能达到的水平,《莲香》成为传统叙事艺术在文言短篇中的浓缩,值得我们今天短篇小说创作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其篇末"异史氏曰"以特有的方式对聊斋故事从内容上作了大量的阐发和引伸。本文主要探讨"异史氏曰"在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即它有利于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具有画龙点睛、点铁成金之功用;充当着桥梁的角色,为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服务。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在史传叙事模式运用、文体形态继承、人物角色选择和叙事意图实现等方面比前代小说有了新的突破,反映了我国古代小说评点理论发展高峰时期文言小说在叙事艺术上取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历年来有关《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对服饰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与自觉,在《聊斋》中他表达了对色彩的深刻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中容纳了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赋予了人物服饰色彩理智与观念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不同的颜色进行服饰搭配的和谐感与节奏感,彰显了他的审美准则与审美价值取向。蒲松龄以其独特的时尚审美观传达了丰富色彩背后的价值与意蕴,拓展了人们对色彩与美的视域。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中所出现的有关商人的作品之多,可以说是前代的文言小说所罕见的。因此我们在欣赏花妖狐媚和科举士子形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这些商人形象。蒲松龄以其中肯平实的创作态度为我们描绘了各色商人,向我们展示了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细侯》之"细侯",忍心杀害亲生孩子,直接目的:一是报复富商,二是重归满生。其形象的深刻内涵在于:即便是一个宗法时代的普通女子,也要在世俗道德的笼罩下尽量争取个人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蒲松龄,他的思维模式、道德标准仍未能超出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为数不少的"贤妻良母"形象。解读这类形象,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十七世纪女性的真实风貌,更能由此了解蒲松龄在塑造现实女性时所袒露出的男权意识的伦理理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不仅在长篇历史演义,世清小说中存在着大量谋略描写,而且在言短篇小说中也有着精彩纷呈的谋略描写,《聊斋志异》中的谋略描写既秉承传统,又有独到之处,不仅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化,而且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悬念效果的产生等,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狐精、狐仙形象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与从古至今狐形象的演变关系密切;而狐形象的多样化又正反映了人性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记录的大量战争事件,集中发生于明末清初的北中国。为了忠实表现乱世中黎元之悲,也为了谴责肆意的屠戮行为,作者选择了委婉曲折的笔法。如此一来,作者在为创作争得了合法空间的同时,也因语意指向上的模糊而引起后世研究者的争论。究其原因,源自于清初汉族士人普遍的内在生存困境———微妙的民族情感和欲言不能的内心压抑。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成功塑造了花妖狐魅、科举士子的形象,其中的农民形象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聊斋志异》写到农民的有四十多篇,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其中的农民形象作为一个类型,不应被忽略。农民形象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到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这就是幻化成人类美女的狐妖。狐女与人交往的故事走进文学作品,虽然历史悠久,但《聊斋志异》中狐女与人交往的故事则是最具特色的:狐女与人交往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直接主动的也有间接主动的,既有被动的也有偶然邂逅的;狐女与人交往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既有为追求婚姻爱情的也有为获得友情的,既有为报恩报复的也有纯粹是为了媚态惑人和“一夜情”的。狐女与人的交往折射出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特点,蕴涵着复杂的文化、心理和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