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art1好书1.《目送》龙应台著龙应台是台湾著名公共知识分子及作家。《目送》收录了龙应台74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和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  相似文献   

2.
另一种交流     
韦秀红 《广西教育》2012,(44):68-68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龙应台说,在安德烈十四岁时,她离开欧洲前往台北就职,等她卸任回N)L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龙应台邀请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于是,有了这本书信集。  相似文献   

3.
王庆庆 《江苏教育》2012,(Z1):20-21
作品简介: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相似文献   

4.
梁昌辉 《师道》2010,(5):49-50
脱去了杂文的犀利,搁置了“孩子你慢慢来”的叙事的优雅,在《亲爱的安德烈》里,一边是母亲的急切与忍耐,一边是儿子的调侃与敏锐,作家龙应台与他的长子安德烈演绎了新型教养关系确认的艰难以及两代人为此而展开的“较量”与努力。  相似文献   

5.
顾连梅 《中国德育》2010,(1):78-79,84
《亲爱的安德列》是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之间的通信集。书信采用平等交谈的口吻,讨论的话题却极为广泛,环境保护、民主意识、道德判断、社会责任、人际关系、民族主义、精英思维、革命冲动、浪漫情怀……字里行间“爱”在闪烁。那是母亲对儿子的舐犊深情,那是母亲对儿子的理性尊重。龙女士是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  相似文献   

6.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以犀利的杂文和温情的散文著称,其中温情散文作品以"人生三书"系列为主,这一系列作品有以叩问人生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龙应台的个体意识,一个是龙应台面对孩子成长对个体发展的尊重,集中表现在《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两本书中,一个是龙应台面对父母老去对个体生命的思考,集中表现在《目送》一书中。  相似文献   

7.
书名:《亲爱的安德烈》类型:随笔作者:龙应台定价:26.0元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龙应台,1952年生,中国台湾人,知名教授,作家,公共知识分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她的一本《野火集》让无数青年人热血沸腾。安德烈,1985年生,德国人,刚刚开始自己高校生活的英俊男生,可以出入酒吧,和头发、眼睛、肤色各异的朋友谈论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目送》是龙应台对亲情深切体悟的一篇散文。文字简单无华却字字匠心,情感淡静真诚而饱含哲理,回环往复的结构恰到好处地升华了主题。  相似文献   

9.
刘小莉 《教师》2013,(31):47-48
[阅读精美文本] 龙应台《目送》、琦君《髻》 [语言特色研究] 《目送》抒发了浓浓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的人生滋味的理解;《髻》则凝聚了作者对旧时代女性命运的真切体悟和悲悯情感.两篇文章都感人至深,文章的情感美是通过叙事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目送背影     
<正>在家族亲情环境里,代际之间的更替,似乎从目送背影的那一刻开始。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描述亲子之情的散文。她见证着自己的父亲由年轻力壮到生命结束,自己的儿子由初生到成熟,默默看着逐渐远去的背影,那深深的一眼仿佛穿越时光长河一般。长河缓缓流动,仿佛天下为人父母子女平静却并不轻松的心境:我们都在长大,畏怯、忧虑、怀疑如影随形,而龙应台将这些五味杂陈的心绪融在背影之中,将背影打上了家和回忆的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被公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作家,以其散文创作的娴熟高超的技巧和缜密细致的风格,展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散文代表作《绿》《背影》《荷塘月色》《儿女》等受到历代读者好评和热议。龙应台,作为台湾著名华文作家,其亲情散文文笔温柔纤细,深情动人,读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作为不同时期亲情散文创作的优秀作家,朱自清与龙应台的散文创作,既有相似之处,风格又各有特质。本文将以文本细读为依托,从主题意蕴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对其散文作品《背影》和《目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发掘出朱自清与龙应台亲情散文各自的丰富内涵和美学价值,使他们亲情散文创作的特点得到更清晰地显现,引发读者对于其散文作品的多角度理解。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必须由教师自己去完成一个从"遮蔽"到"去蔽"、由解构到重构的过程。《背影》的教学史很典型地反映出语文教学被遮蔽的历史及误区:文本解读的浅层面和过度解读、情感教育的"美化"、"升华"情结等。教师应以一种全新的、真实的解读为《背影》"去蔽",还它以"经典"的真面目。引导学生捕捉文本重要信息,发现文本缝隙,进而理出文本意脉,关注《背影》背后那个虽不完美但却真实完整的亲情世界,体会并接受父子间那种"有隔膜的爱",结合自我和生活重新理解、解读亲情。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09,(5):60-60
也许是受着《傅雷家书》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喜欢出版自己同子女交流的书,以表达自己培养孩子的可贵经验。这一次,龙应台拿出的一本《亲爱的安德烈》,则明显有种标新立异的气质,大有超越前人的架势。她写育子心经,是把自己的儿子作为一个18岁的青年标本来研究,与之进行深度的心灵对话的。她的目的是去探求一个18岁青年丰富而奇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龙应台散文集《目送》的争议,论述其亲情叙事的正价值;以其经典之作《目送》作为管窥途径,论说细节拼贴构成“描述型”文本形态、诗情沉着于叙事的抒情方式以及“小感触”升华为哲理性思考这三方面,是龙应台艺术散文的主要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台湾出产的女作家中,龙应台和张晓风是有趣的对比。第一印象,龙应台是刚,是冷峻,可犀利如她,竟也写出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样柔情似水的文字;张晓  相似文献   

16.
龙应台的散文名篇《目送》被誉为21世纪的《背影》。解读《目送》,需要理解把握"生命"这一深刻主题,但在教学时还需要深入浅出,切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寻找文本思想情感与学生生活、生命的契合点,从而展开深度对话。由"一篇美文"向"一本佳作"、"一位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由书内到书外的"大阅读"理念。  相似文献   

17.
龙应台是台湾知名女作家,《目送》是其亲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将从文章学的主体、文体、语体等角度分析《目送》,希望可以对当下中学写作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背影》“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①的经典主题,多年来已在诸多的文学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成为定论,文本中的父子亲情被渲染的天衣无缝,而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朱小坡之间却存在着长时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当《背影》已问世22年后,朱自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②。仔细品味这段话,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蕴意。“泪如泉涌”真切地写出了父子…  相似文献   

19.
本单元各篇课文叙写了普通人,表现了生活中各种形形色色的“爱”:《阿长和(山海经)》以动情的笔触,写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敬意、感激与怀念。《背影》让人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台阶》一文。从儿子眼中,我们看到了对创业维艰的父亲的无限关怀。《老王》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虽然穷苦卑微但极有道德良心、极其纯朴的好人的后半生。  相似文献   

20.
目送     
王小树 《初中生》2011,(Z5):96-97
看过龙应台写的《目送》,把亲情刻画得温暖而又伤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懂得了——舍不得的人和事,才会久久地目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