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版面是报纸等字载体的概念,报纸新闻是新闻以字的形式在报纸纸张空间的集合,排版是为了表现编辑部意图和对新闻价值的评判,让新闻更容易抓住读;广播新闻是新闻以声音的形式在某个节目时间段的集合,节目的编排也是为了表现编辑部意图和对新闻价值的评判,让新闻更容易抓住听众。笔认为广播新闻节目要借鉴报纸的版面意识,同时更要发挥广播自身的优势,形成广播新闻特有的“版面风格”。  相似文献   

2.
王玲 《新闻采编》2005,(6):34-35
近几年来,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方面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和耳朵。作为我国广播大家庭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市一级广播,节目改革与创新一直备受关注。广播新闻性节目是地市电台的龙头,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此类节目如何“揪”住听众耳朵,已经成为广播人不断探索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郑颖 《新闻前哨》2002,(7):32-33
广播的传统特性包括可听性、及时性、通俗性等,在广播的所有特性中,可听性是根本,是灵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听众对广播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可听性的标准也在改变。以前,广播是公众获取党的方针、国家政策的主要渠道;现在,公众听广播希望获取各种信息,欣赏、娱乐和休闲。为适应听众新的需求,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作不断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到:一、增强节目的可听性1、从“面面俱到”到“量身定做”。必须注重开发个性化的贴身服务项目,以特色鲜明的节目,稳住目标听众群体,并争取把“非注意力”听众变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黄旭曦 《视听界》2006,(1):171-172
“以人为本,与您同在”体现了未来广电经营的核心理念。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就广播发展而言,“以人为本,与您同在”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性的观念转变。近20年来的广播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对人的升华的过程。广播越向前发展,对于人的重视程度越高,广播媒体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对听众的竞争。回眸广播一路前行的历史,20年前,广播听众是被教育、被感化的对象,广播节目向他们传授知识、传递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广告、市场的观念被引入传媒,在资本的原始阶段,广播首先把眼光盯向产业和客户,听众被作为是接受企业和产品推销的对象,久而久之,听众有…  相似文献   

5.
黄英 《新闻采编》2005,(4):27-28
眼下无论你身在何处,什么时候,只要打开收音机,都不难听到一些被听众称之为“卖药”的节目。我们广播人通常美其名曰“医药健康咨询讲座”。“医药健康”节目诞生于90年代中期,从90年代末到现在一直风头不减,为广播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些“卖药”节目往往是一些医生甚至对医疗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在那里自拉自唱推销药品,很少顾及听众的感受,听众很有意见,严重影响了广播的收听率,使广播人弃之心疼,食之又骨鲠在喉。那么,“医药健康”节目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它对广播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多于利呢?这成为许多广播业内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内新闻界     
电视和报纸受众仍最多5月9日公布的“全国读者调查”表明: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及互联网中,电视和报纸的普及率仍最高。据国内最大的市场调查机构——央视调查咨询中心统计,中国全职工作人员中报纸读者和电视观众的比例均超过90%,另外,53%是杂志读者,46%是广播听众,6%的人在网上阅读。该项调查结果显示:在25岁至34岁年龄段中,有90%的人经常读报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业的传播形态20年前由以“念”为主开始向以“说”为主的转变,体现了广播人的传播理念和受众需求的巨变。它的本质是使传播质量得到了提高。北京音乐台开台以来受到了听众的欢迎,主持人形式功不可没,然而十年过去了,音乐节目的主持人形式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原来看似优势的地方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处于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低点,显现了劣势?  相似文献   

8.
5月29日公布的“全国读者调查”表明: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及互联网中,电视和报纸的普及率仍最高。据国内最大的市场调查机构——央视调查咨询中心统计,中国全职工作人员中报纸读者和电视观众的比例均超过90%,另外,53%是杂志读者,46%是广播听众,6%的人在网上阅读。 该项调查结果显示:在25岁至34岁年龄段中,有90%的人经常读报纸,属于读报纸最多的年龄段;65岁以上的年龄段的人读报最少,为66%。对杂  相似文献   

9.
平梅 《中国广播》2011,(6):72-76
文章通过对人民广播70年座谈会和回忆文章的内容的归纳和梳理,探讨性地总结出一代代广播人必须时刻牢记和需要传承弘扬的根本:党的媒体必须时刻受到党、国家的关怀和人民的支持,利用声音优势抢占第一、注重听众、用心做广播等。文章还对广播电子媒体与报纸、杂志平面媒体天然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1):I0013-I0013,F0003
广播要让听众听到,也要让听众看到。在做好直播间节目的基础上,走出直播间,“办看得见的广播”。广播在被听众“看”到后,它的巨大影响力,号召力,吸引力随之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并称为四大传媒。在这四大传媒的角逐中,广播相对处于劣势地位。而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末期县级广播电视执行“三台合一”、“局台合一”的政策以后,县级广播电台的发展更成为一个不为人关注的问题,县级广播新闻也随之进人了停滞不前的境地,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倒退。当前,县级广播新闻的处境是相当窘迫和尴尬的。不但内容单一,编播方式陈旧,而且连新闻  相似文献   

12.
朱浙青  方伟军 《中国广播》2004,(6):59-59,64
今天的中国传媒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昔日辉煌的广播逐渐变得“弱小”,因为本来属于广播广告的市场蛋糕在被抢吃。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市场的重新排位,广播的市场经历了一次次空间的“出让”。广播广告的市场竞争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四大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间  相似文献   

13.
任汪澎 《新闻爱好者》2011,(12):116-116
广播主持人节目是指在广播工作中,主持人参与采编等节目生产过程,并以个人身份,代表节目向听众传达节目信息,与听众直接或间接交流的开放性、综合性节目。主持人节目形式体现了大众传播交流、协商、互动的优势,密切了广播媒体与听众的联系,深受听众欢迎并广泛运用于广播节目当中。成为广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视、报纸两大媒体的蓬勃发展,第四媒体——因特网的崛起,传统媒体中的领军老大广播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可以说,广播已经变成“窄”播,听众数量和收听率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但广播毕竟是三大媒体之一,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它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在传播手段和形式上的特色及风格还是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可以形成自己的市场,找到受众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契合点的。  相似文献   

15.
郝锁庄  安建民 《中国广播》2005,(9):77-77,71
廊坊电台在改革创新中创立了一个广播与听众沟通的新模式,这就是“听众俱乐部”。这一新事物的产生,来自现念和实践上的一次飞跃。广播的消费者是听众,广播媒体的一切改革和创新都毫无例外地要以构成广播市场主体的广播受众的需求为基点。把握了听众的需求,无疑是掌握了通向广播市场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萧峰 《新闻窗》2007,(2):63-63
随着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听众的要求和品味日渐提高,“受众意识”开始在广播人当中渐渐出现并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李玲  金威 《新闻传播》2005,(1):63-63
现代传播已进入“受众中心”时代,“受众意识”日渐体现在新闻节目中,各媒体在对受众口味的揣摩中不断改革发展。广播新闻在与报纸、电视、网络的对局中,如何在提升节目品位上下功夫,做到节目差异化生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广播现场直播节目在新闻发生现场和听众互动,这种模式为听众所喜爱。但是,这一互动环节在研究中往往被等同于和非现场的听众进行互动,因而被忽略。其实,广播现场直播中的现场互动是广播和听众的重要黏合剂,是体现直播现场感的重要手段,是强化传播效果的利器。用好广播现场直播节目的现场互动环节,可以从少数人入手影响大多数,精心设计可以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广播现场直播节目中现场互动的发生条件、影响原理和方式、节目中的权重比例以及如何设计、策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海外传媒     
《传媒》2006,(6):76-77
92.5%日本人读报,新加坡将推出首份免费华文报纸,美国报纸发行量下降,BBC外语广播听众人数创新高,沙特禁止国内媒体刊载女性照片,网络漫画杂志现身日本。[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节目定位”在广播窄播化,频道专业化、栏目听众细分化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节目定位准确,跟听众结缘,听众就喜欢听,节目有号召力。反之,结果只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