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提到唐诗中的送人、留别之作,会有许多佳句脱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可见离别诗之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而反映另一种社会生活现实的相逢诗,亦不乏流光溢彩、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在此笔者撷取几首相逢诗加以简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4月10日 多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世间总是少不了分别,无论是谁,都会和朋友、亲人离别,而许许多多的诗人,用诗来倾诉自己的离别之情。  相似文献   

3.
王林 《语文知识》2005,(7):10-11
古诗词中的“云”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蕴。一、寓闲适隐逸之趣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后因以白云代指闲适隐逸之趣。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即从陶诗变化而来,以寓隐逸怡悦之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行到水穷处,坐  相似文献   

4.
黄鹂又称黄莺,是一种食虫益鸟,主要生活在我国中南部地区黄鹂的羽毛色泽艳丽,叫声悦耳动听,向来为人们所喜爱。孙犁先生所写的《黄鹂》一文现已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我国古代的诗人也对黄鹂情有独钟,经常将它写入诗中。  相似文献   

5.
归隐是古诗词中的重要内容,与此有关的意象也是丰富多彩的。南山长安(唐朝京城)附近的终南山。唐代士人仕宦失意,多隐居于此,沽名以待朝廷征召,因此诗文中提到“南山”多含隐居之意。如储光羲《田家杂兴》:“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卢照邻《长安古意》:“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特征。李白离别诗的流传离不开其独特的意象塑造。李白离别诗的意象可分为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空间意象有单独的语词意象和意象组合等形式,时间意象则有时表达为一个动作,有时则表达为景色描写。  相似文献   

7.
何逊诗在梁朝时就备受好评,很有艺术魅力,且影响久远。何逊离别诗清丽感人,在用词、句法、写法、意境营造上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在艺术方面对中古的山水诗、抒情诗都有重要贡献。在当下,应充分发掘在“诗可以群”思想陶冶下何逊离别诗的情感教育价值、文学价值、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姜迎 《语文知识》2005,(5):13-13
“井喷”是一个意义比较单一的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钻石油井时地下的高压油、天然气等突然从井口喷出。”然而近年来,“井喷”出现了新的用法.并且在经济、旅游、教育等领域被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9.
离别是唐代诗歌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题材,但晚唐离别诗的情感与初盛唐存在鲜明的差异,它已不再雄健浪漫,自然飘逸,它的情感走向了悲愁、淡漠、闲适和清幽。究其原因,是时势的变化影响了晚唐诗人,以及诗风,加上变革后的儒、释、道的影响,晚唐离别诗已失去了壮大昂扬之气。  相似文献   

10.
听雨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诗人们往往在一夜的听雨中,道出满腔春愁、秋思、旅恨、闺怨,抒发难酬壮志,倾诉忧患人生,传递爱民心声。“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雨点点打落在窗前的梧桐叶上,声声诉说着凄苦之情。  相似文献   

11.
漫话鹧鸪诗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栖息于山林树丛之中,形似雌雉,体大如鸠。鹧鸪胸前有白色圆点,背上间隔生长着紫色和红色的羽毛,大多数喜欢相对鸣叫。晋代崔豹《古今注》说:“南山有鸟,名鹧鸪,自呼其名。”看来,鹧鸪的名字是因其叫声得来的,古人根据它的叫声,摹拟出多种声音,如“钩辆钩辆”“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等,并借助它寄托多种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傅望华 《语文知识》2004,(5):13-13,15
据《归田琐记》记载,明朝陈询因得罪权贵被贬出京城,同僚及好友为他饯行。在酒席上,大家行了一个别具一格的酒令:先说一个宇.并将它拆开;再说两个字,并将它们合成一个字:最后说一句诗文,必须与上文意思连贯。陈循先说:  相似文献   

13.
韩蓉  韩芬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2):68-70
六朝时期,动荡纷乱,战祸频仍,离别成为文人频繁的人生境遇。这也成为六朝赠答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陈潇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26-127,130
离别题材的诗篇由来已久,就萧统《文选》而言,其中虽未立"离别"类目,却存在着数量颇丰的离别诗。这些离别诗历经两汉、魏晋、南朝三个时期,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这一发展变化表现为:离别诗内容趋于丰富,创作手法趋于多样化,反映士大夫阶层的内在精神世界更趋细腻。究其原因,则与萧统的选诗观及离别诗题材的特殊性两方面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离别     
雷丽萍 《新读写》2011,(4):18-1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况是至亲至爱之人的突然离世。踏上回乡旅途,本该充满幢憬的归途却笼罩着追思与悲痛……母亲与‘铖”泣不成声,语言已无法重塑外婆的音容笑貌,更难述尽沉沉哀思……同时,小作者从中又学会了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情感的宣泄中不失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维纳斯的断臂,使她的雕像呈现出梦幻般迷人的魅力;月亮有亏损的残缺,才赢得诸如玉盘、婵娟等美誉。唯有残缺的局部,方能成就永恒的美丽。“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古老沧桑的岁月,文人墨客或征戎、游历、迁谪,难免凄婉哀怨的离别。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后的重逢十分不易,有的甚至成为永别。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曹植天性聪慧,才出众,深受曹操喜爱。曹操本打算立他为太子.但曹丕“矫情自饰”,用尽各种手段当上了太子、曹丕做了太子后,对曹植进行无端迫害。有一次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作诗一首,并不准出现“兄弟”二字.否则处死。曹植果然七步之内成诗:  相似文献   

18.
在离别诗创作史上,李白的离别诗具有独特的个性,尤其表现为浪漫情怀的个性化表达方式。李白独特的浪漫情怀表现在现实、人事、自然及诗心等方面,由此影响了离别诗的独特风格,抒发了诗人政治理想、旷达襟抱、自由精神及以虚为贵的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19.
漫话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一门雅俗共赏、耐人寻味、妙趣横生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历经千年,对联始终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关对联的知识典故、佳话趣闻、名篇佳作可谓浩如烟海。下面,笔者希望能从对联的知识宝库里撷取一二,连缀成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位诗人写出脍炙人口的名句之后,后来者往往仿写唱和,呈现出一种愈写愈妙、青出于蓝之势。唐人刘希夷《白头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与花比,韶华易逝。岑参《韦员外家花树歌》:“今岁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怜花落君莫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