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现代汉语心理动词按照构词方式分类,通过不同构词方式的心理动词与"心理动词+N+次"和"心理动词+N+回"两种结构的共现情况,考察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动量性。并指出与"动作动词+N+次/回"相比,"心理动词+N+次/回"结构的时间性更加模糊。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普通话和新昌方言中宾语前置的比较,将新昌方言中的宾语前置结构分为四类:"宾语+动词+数量词+句末助词""宾语+来/去+动词+去/来/掉""宾语+叠动词(有有)+动词+过"和"宾语+动词+助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并对四个结构进行简要分析,简述该结构在不同交际场景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高频考点一:so句式【知识清单】1.考查so的倒装句式。当后面陈述的情况与前面谈及的情况相同时,常用so的倒装句式,即"so+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表示"……也是这样"。【拓展】如果前述的否定内容也适用于另一人或物,用"neither/nor+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2.考查so的强调句式。当对前面陈述的情况进行强调时,常用so的强调句式,即"so+主语+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表示"……确实如此,……是这样"。  相似文献   

4.
高频考点一:so句式[知识清单]1.考查so的倒装句式。当后面陈述的情况与前面谈及的情况相同时,常用so的倒装句式,即"so+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表示"……也是这样"。拓展:如果前述的否定内容也适用于另一人或物,用"neither/nor+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5.
在"介词+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结构中,介词多为"引出受事类",以"对"和"把"为主,其后N为核心论元。"对"强调"对待",后面双音动词具有[+处置]或[-处置]特征,接[+处置]动词时,"对…加以…"必须共现。"把"强调"处置",双音动词具有[+处置]和[+影响]特征。"对+N"及物性低,可作背景句;"把+N"及物性高,难以作背景句。"对/把+N+加以+双音及物动词"都排斥"爱憎类"和"动结式"动词。"了1"和"了2"在"加以/予以/给以+双音及物动词"中不能共现。  相似文献   

6.
惯常体概念在现代汉语里是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的,就其表现形式来看,主要包括惯常义静态动词、光杆动作动词、惯常义时间副词、量化结构"每+时间词"及"每+次/回"、动词重叠式等形式。  相似文献   

7.
杜婷 《海外英语》2012,(7):244-246
在生成语法框架下,考察了趋向动词"来"和"去"在连动结构中的句法特征。根据轻动词理论,分析了趋向动词"来"和"去"的三种结构:V+lai/qu+O,V+O+lai/qu,andO+V+lai/qu.进一步通过探讨这三种结构的生成过程,发现存在空语类的连动结构中,"来"和"去"可以与其它动词合并。通过移动和合并,趋向动词"来"和"去"在句中的位置很灵活,可以放在其它动词的前面或后面,而不会影响句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中,"提建议"的表达方式有多种,现就常见的用法总结如下:1.用"Why not+动词原形?"或"Why don'twe/you+动词原形?"提出看法,征求对方意见,表示"你/我们为什么不……?"例如  相似文献   

9.
学界以往的先行研究大多只提及动词完成体"动词+完"或"动词+光"在语法上的某些限制条件,尚未注意到"动词+完"和"动词+光"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异同点。文章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动词的不同种类入手,分两个层面,分析了二者的异同和原因。首先,分析了"动词+完"和"动词+光"在语义上的异同及其导致此种异同出现的原因;其次,从不同种类动词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动词+完"和"动词+光"产生异同的制约因素。总之,"动词+完"和"动词+光"作为动词的完成体都可以表示动作的终止,二者在语义和语用上既有相同点又存在着差异,而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界尤其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云南方言非谓"掉"的结构类型有六种"动词+掉"、"动词+不+掉"、"动词+掉+了"、"动词+死+掉+了"、"形容词+掉"、"形容词+死+掉+了".前三种与共同语书面语毫无二致,后三种是云南方言特有的.六种类型在共同语口语中均不使用,而使用与非谓"掉"类似的结构"动词+了"和"动词+不+了"代之前三种,后三种没有类似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在讨论"把+N+V+了"句式中动词与动态助词"了"的扭曲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制约"把+N+V+了"句式成立的条件,认为动词与"了"对称的前提是能够反映说话者对"把+N+V+了"句式描述"事件"的主观评价。因此,凡不能与"了"直接搭配的动词,需要对名词或动词添加其他成分来突显动词的结果义,动词与"了"才能形成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轻动词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动因分别在形式与意义上找到依据。轻动词理论认为,在双宾句结构外层存在一个没有实体但有"给予"义的轻动词"v",为了满足v必须粘附在实义动词上的要求,本该与"N2"构成动宾结构的实义动词需要提升到"v"的位置与之并和,在形式上给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最先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卖"类动词自身具备"给予"含义,在使用过程中该结构产生"有意义地给予"的构式义,"寄"类动词随后进入该构式,经过推衍、类化使得非"给予"类动词也进入了"V+给+N_1+N_2"结构。  相似文献   

13.
"情态动词+havedone"结构是高考重要考点,也是较难掌握的语法项目之一,下面结合近年高考试题谈谈其主要用法。一、在虚报条件句中,如果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的情况,从句用过去完成时,而主旬中则用"情态动词+现在完成时",即would/could/should/might  相似文献   

14.
沈阳 《中国语文》2015,(2):105-120,191
本文提出现代汉语"V+到/在NP_L"结构的形式变化和语义差异是谓语层(VP)动词的"位移特征"和动词后附加语层(PP)介词(到/在)的"功能投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谓语动词位移特征的强弱诱发和制约了动词后介词(到/在)表"方向"或"存在"的终点投射选择。本文同时假设,汉语动词前后表"方向、存在"的处所PP并非移位形成或独立生成,而是在"同形生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和动词选择的"互补删除"实现的,汉语处所PP位置的历时演变现象也可看作是这种操作的句法后果。本文还提出,"V+到/在NP_L"结构而非动趋式才是汉语典型的"位移一终点"结构,与其他语言的同类结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动词"类重叠"是"动词+同形借用量词"短语,是由"动词+一+同形借用量词"短语省略成的。以往学术界将动词"类重叠"与动词重叠相混淆,因而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归纳动词"类重叠"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不能合理地解释动词"类重叠"形成的机制,因而需要我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到+NP+VP"中"到"的词性有动词说和介词说,目前趋于介词说。但是,大家并没有很好地从方法上证明。同时"到"作为动词,相关结构的处理没有弄清楚。本文从动词的特征入手,通过比较,论证了"到"的动词性质,"到+NP+VP"结构中"NP"主要有时间和处所两种类型,"到+NPc+VP"是连动结构,"到+NPs+VP"是紧缩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北方方言和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式的后面一般不能带补语,而在南方方言中却广泛存在动词重叠式后接补语这种结构。本文选取义乌方言中的相关用例,对"动词重叠式+补语"结构进行了描写,根据后接补语的类型,分为"动词重叠式+趋向补语""动词重叠式+结果补语""动词重叠式+处所补语""动词重叠式+数量补语"四类。语法意义上呈现"量级的增加"或"量级的减少",其中以表示"量级的增加"为主。语义上传递出"未然"义。语用上使句子表达更贴近大众,更具人性化。  相似文献   

18.
单音节手部动词指需要用手参与才能完成的具体动作的动词。持具类手部动词是手部动词的一个小类,其特点是在完成动作时必须使用身体器官以外的工具。持具类手部动词的两个典型句式:含使用工具的句式为"NP1+用+GN+V+C+NP2",不含使用工具的句式为"NP1+V+C+NP2"。  相似文献   

19.
在"N1+以介+为+N2/V"构式中,"以"与前句的某个NP之间原本存在"介词"和"介词宾语"的逻辑关系,后来,这种逻辑关系消失了,"以"和"为"便凝固成为一个动词。在演变的同时,动词"以"已存在,动词"为"也存在系词化的倾向,这两个条件起着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头"字在汉语普通话中的主要用法是作名词、量词、构词后缀,但在湘西多个地区(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等)方言中,"头"除了以上用法外,还能作为关联副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即用于"头+VP_1/V_1+头+VP_2/V_2"结构中。本文主要以该结构形成的原因、充当的句法成分以及进入该结构的动词的性质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