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才是学问之源,创新之本。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保护好儿童的这一天性,是使其善学求知的前提条件。学问即是要通过勤学好问而获得广博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效能感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方法。学问既是静态的结果,又是动态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所期许并要达致的结果。要做真正的学问,首先应该摒弃学"答"模式,回归到学"问"之学问。从问中学才是学问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2.
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通过评判诸子百家之学重提了古代"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通过转换"圣""、王"之义将其发展为具有庄子思想特色的"内圣外王"思想。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作为学问形态,二是作为帝王统治术,三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精神境界。这三种表现形态最终要归结为独立个体人格精神境界这一点上,这也是其为庄子思想之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3.
老子说:“绝学无忧。”弃绝了学问学业,就没有忧患和麻烦了。这是一个因噎废食的馊主意,是不可行也做不到的。后来的人们把老子作动词用的“绝”改作形容词,把中断的学术、失传的学问叫做“绝学”。绝学之所以成为绝学,有多重原因,但不外内、外因两类。有的本身就是一种大谬不然,违反历史规律,如谶纬学的终汉而绝。有的是急功近利之学,但求一时拥有。不求天长地久,是“圣之时”。  相似文献   

4.
《甘肃教育》2011,(9):48-49
清朝康熙皇帝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人才,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与和尚连下三盘,并出上联试其诗才  相似文献   

5.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8岁登基,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年号康熙正是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是为康熙。康熙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在清朝前六位皇帝中  相似文献   

6.
今财富是靠不住的。今日的富翁,说不定是明日的乞丐。帷有、才干,才是真实的问学的。身钱本本麟汗慧_鲍鳝默孙学问如金不会烂  相似文献   

7.
金旺 《教师博览》2006,(6):29-29
(一) 清朝康熙皇帝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人才,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与和尚连下三盘,并出上联试其诗才:  相似文献   

8.
安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正式设立是在1952年,但"安徽"这个名词的出现,最早却是在清朝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 康熙是清朝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统  相似文献   

9.
《拔本塞源论》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学术思想精华的总结,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成圣"这一核心问题做出的回答。王阳明认为,要学为圣人,必先知晓何为圣学及从入之门。同时,王阳明将圣学等同于心学,而"致良知"则成为祛蔽成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法学教育对法律职业道德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楼先生曾指出 :法律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学问 ,才可以认识并且改善法律 ;一定要有社会的常识 ,才可以合于时宜地运用法律 ;一定要有法律的道德 ,才有资格来执行法律”。“只有了法律知识 ,断不能算作法律人才 ;一定要于法律学问之外 ,再备有高尚的法律道德。” (孙晓楼1997 :12-13)“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或道德若是不好 ,那么他的学问或技术愈高 ,愈会损害社会。学法律的人若是没有人格或道德 ,那么他的法学愈精 ,愈会玩弄法律 ,作奸犯科。” (孙晓楼1997:164)可见 ,法律职业道德修养是维护法律职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那么 ,法律人…  相似文献   

11.
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荒政思想是康熙治国为政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分析其荒政思想及实践。  相似文献   

12.
打出来的缘     
韦小宝平步青云官场得意,端赖他当初肯下死力与康熙打斗,把皇帝揍得不轻:"每天和韦小宝比武的小玄子,正是当今大清康熙皇帝。他秉承满洲人习性,喜爱角牴之戏,只是练习摔跤这门功夫,必须扭打跌扑,扳颈拗腰。侍卫们虽教了他摔跤之法,却又有谁敢对皇帝如此粗鲁无礼?有谁敢去用力扳他的龙头,扼他的御颈?被逼不过之时,只好装模作样,皇帝御腿扫来,扑地便倒,御手扭来,跪下投降,康熙对摔跤之技兴味极浓,眼见众侍卫互相比拼时精彩百出,一到做自己的对手,便战战兢兢,死样活气,心下极不痛快,后来换了太监做对手,人人也均如挨打不还手的死人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词学思想在神宗、哲宗朝步入成熟期,创作主体论的发生则是词学思想成熟的标志。"才情并重"是这时期词学创作主体论的主要特点。所谓"才情并重",一是强调"多情对景易感"的心性;二是讲究学问与功力,即"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学问与功力在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征引故实与化用前人诗句。这时期词学创作主体论多为零星散漫的议论,但它构建了创作主体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我们读古文时,经常遇见一些年号、庙号和谥号。如:“康熙皇帝”、“清圣祖”、“仁皇帝”这三个词,实际上都是指的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是他的年号,“清圣祖”是他的庙号,“仁皇帝”是他的谥号。那么,年号、庙号、谥号三者的含义和区别是什么呢?年号,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统治时期纪年的名称。古代文献中,汉  相似文献   

15.
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四课议论文 ,在题目的设置上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四课的题目都是文章的论题。议论文的论题和论点是不一样的。说得浅易一点 ,论题是议论文的论证所围绕的问题 ,而论点则是作者对于这个问题所持的看法或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张。比如第十九课《怀疑与学问》:怀疑和学问具有怎样的关系 ,这是文章的论题 ;而怀疑是作学问的前提 ,才是作者的观点。又如第二十一课《发问的精神》:发问的精神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要有发问的精神 ,这是文章的论题 ;而学知识必须发问或者说只有发问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这才是文章的论点。四篇课文…  相似文献   

16.
清初康熙捉鳌拜事件,被"四人帮"纳入儒法斗争圈内,他们把康熙比做秦始皇,鳌拜比作吕不韦和嫪(土毋),就是要秦、清两个皇帝都捉宰相.其影射用心,稍加思忖,奸情鬼胎,即可洞识.他们的矛头无非是指向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本文单就康熙捉鳌拜这一事件,举述其事实经过和发生原因,兼对"四人帮"的恶毒用心和谬论作出揭发批判.  相似文献   

17.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学问是什么意思?学,就是学习问题,学怎样问问题,这才是学问。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清王朝二百六十八年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鼎盛时期,这三朝皇帝统治中国共一百三十四年,占整个清朝一半时间.并且这三个皇帝都能励精图治,事必躬亲,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为了巩固封建政权,提高经济实力,自康熙开始采取了奖励垦荒、更名田、兴修水利、禁止圈地、捐免田赋及改革赋役等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因此,封建史学家便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康乾盛世",藉以标榜他们的文治武功.  相似文献   

19.
台湾著名龙学研究家沈谦在其博士论文《文心雕龙之文学理论与批评》①指出"学"、"识"、"才"为批评家之必备批评素养。所谓"才"系指批评之文才,"学"为批评家应具备的学问与学识,"识"为眼光识见。沈谦阐释了三者相辅相成之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翁方纲论诗作诗 ,俱仗八股和学问为利器。其“肌理说”与乾嘉之学、八股之学、桐城派文论大有相通之处 ,且有修正“格调说”、“神韵说”之意。其诗最大的失误不在于以学问为诗 ,而是缺乏诗情 ,艺术表现呆板 ,原因是缺乏诗才 ,学诗太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