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人们都会提及读书对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自古以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等论述读书的名言古语数不胜数。读书能够改变人们的生命状态,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读书更能够引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始于个人的努力,得益于团队的合作与交流,并最终实现于教师共同体专业成长。在知识更新如此频繁的现代社会,单纯依靠个体的力量,教师将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作为教师群体,要想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发展,必须借助于设计良好的教师成长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中,教师们可以组建成长共同体,分享体验,交流思想,舒放教师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积聚的压力,最终促进自身与团体的共同成长。若教师能够经常对自我成长进行反思,教师则会不断达到心理的超越和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3.
杨连明 《上海教育》2005,(12B):46-51
复合型共同体是指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提高个体或组织的创新能力,而承载着多种具体任务和要求,赋予了多元价值的共同体。复合型共同体是由有关研训人员牵头,按照一定的目标和任务,构建了由基层学校领导、名教师、骨干教师、一般教师参与的复合型共同体。复合型共同体的形成是教师进修学院与基层学校双向选择的结果。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及上海市二期课改推进的要求,复合型共同体被分解为学习共同体、教研共同体、培训共同体、课程建设共同体和教育信息技术共同体。[编按]  相似文献   

4.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学校教育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入,对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的挑战。教师要铸师魂、锻师能、养师风,持续提高素质与专业水平,方能担当起新世纪教书育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或多或少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世风格。当我们的思维方式、处世风格与团体相一致时,我们就能尽快地融入到团体中,产生主人翁的态度,即使所从事的工作很烦琐,也会感到温情与爱。但是如果我们无法及时适应环境,那么我们就会进入一个磨  相似文献   

6.
郝国强  黄悦 《中国教师》2022,(12):31-33
成长共同体彰显了教师合作学习和反思学习的专业发展范式。基于成长共同体的理念,建立新任教师与骨干教师成长工作室,旨在为新任教师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为骨干教师再提升搭建平台,探索教师联动培养新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坚持课程规划和发展规划先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交融、内在成效和外化成果共生的实践策略,打造真正的成长共同体,为教师专业成长助力。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互联网+”加速到来。信息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方式,也改变着教科研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的“教科研共同体”研修模式,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科研能力及信息交流能力,有助于学校校本教科研的生态转型,是适应新时代要求教师成长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是具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就地方教育工作而聚集的合作型组织,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了一个广阔平台。通过分析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区域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模式构建,针对合作共同体之间存在文化冲突、共同体教师缺乏合作热情、有效评价机制的缺失、资金保障力度不充足等问题积极探索文化融合、动力寻找、模式创新、组织建构策略,以期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建立教师实践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具体的策略包括:加强理论学习,使实践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确立共同愿景,为共同体学习提供焦点和能量;解决实际问题,在分享中获得一定的经验与启示;鼓励对话反思,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专家指导引领,提升教师实践共同体专业水准。  相似文献   

10.
教师成长发展共同体是为了教学教研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群体。学校制订方案,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构建团队目标,组织团队研修,打造卓越团队,提升教师自我管理,打造教师成长发展共同体工程。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构建崭新的教育文化。面对着这样一个强烈的时代呼唤,教师的读书学习与专业成长,就必然是生成这一崭新教育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也必然是教师与新课程携手同行、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鲜活而生动的深层意蕴。学校从来就是发生教育的地方。在发生着教育的学校里,新课程倡导的诸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师与学生互动方式的转变等等,这些以新课程承载着的新理念、新生活、新变革,都会对教师的读书学习与专业成长,提出更加现实的严峻挑战。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应当承认确有一些教师对…  相似文献   

12.
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建立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思路。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为导向,通过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为途径,促进教师知识共享、提升教师效能、创建教师学习的动态环境。建立自组织结构的教师教育组织和复合的教师学习模式为构建学习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场所,“合作”“共享”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着激发教师主体生长性,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作用。其运作方式包括:课题活动方式、同行交流方式、结伴合作方式、专家引领方式、教育教学问题研讨方式。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教育应该随之成为一个享受的过程,学生、家长、教师均应从享受教育的过程与憧憬教育的未来中获取幸福感与归属感。教育幸福感是一个由学生、家长和教师构成,以学校为核心的社会心理体系。学校是教育幸福感获取的主要来源。学校要通过改变自己的办学理念、目标、行为等来让教育的参与者获取最大的幸福感。今年,我们确定了让每个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让每个教师领略教育的乐趣、让每个家长分享成功的喜悦的办学目标,大力开展幸福感、归属感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柿子树、梨树、苹果树、枣树、杏树、桃树、樱桃树……,你一定以为我们来到一座大果园吧,其实这是天津市一所示范性中学——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在鸟语花香、清风徐徐中,学生们三五成群地游戏、谈笑,在美丽的校园享受着他们金色的花季时光。与王金义校长的谈话就从校园的美景说起……  相似文献   

16.
校长在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学校制定出的制度,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有效实现学校教学管理,进一步明确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学校要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常规教学为抓手,管理过程中既严格执行学校各项教学制度更应结合实际巧妙处理教学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效。“滴水石穿,功到自然成”,校长灵活巧妙有效的管理能很好的促进教师的成长,促使学校良性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当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正在成为教育公平视野中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理论研究领域,农村优质教师资源短缺是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实践领域,全国各地都纷纷推行轮岗、支教和挂职等相关措施以缩小城乡师资的差距。利用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探索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的新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名师工作室作为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模式。不仅是教师成长的有力“助推器”,而且也成为了优秀教师的重要“孵化器”。名师工作室以名师“授徒”的方式。在各种学习、交流和研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名师的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作用,通过传、帮、带有效缩短了教师成长周期,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水相荡而成涟漪;石相击而发灵光”,名师工作室的创建,既有利于总结升华并推广名师的成功经验,也有利于带动一批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成人达已”的过程巾.师徒形成了一个“成长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一种让文化浸润心灵的活动。尽管教育传递的是人类的经验与智慧,但这些经验与智慧需要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交汇实现传递,没有爱的投入,没有心灵的沟通,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活动的结果是文化环境持续浸润的结果,营造平等、自由的文化环境对师生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和学生大多生活在学校文化环境所营造的“教育生活”中,因此,我校致力于从学校“教育生活”的基本范畴,即学习、研究和活动等方面去构建师生互动成长的共同体,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20.
U-S教师教育共同体是以教师教育为基本目标与任务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形式。教师教育共同体不仅意味着一场教师教育变革,也意味着对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梳理与澄清,还意味着基于教师教育改革的学校重建与本真教育的回归。U-S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最大障碍在于有效合作的匮乏,主要表现为合作基础的遗失与合作层次较低等。为改变这一境况,可以通过形成对一系列教育基本问题的"共有的理解"、工作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融通等方式建设真正的教师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