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黑人文学之父"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同时反映了作者追求民族和谐的殷切希望。在小说中,赖特塑造了一位反"汤姆叔叔"形象的主人公别格·托马斯,讲述了别格如何在冷漠的家庭和备受歧视的社会中从困顿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入手,从主人公成长的困惑与反抗、成长的引路人以及成长的顿悟三方面来深入探讨小说彰显出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2.
方勇先生在四论、五论“新子学”中,均提出变革《汉志》“尊经卑子”思想的主张。沿着方勇先生的思路向上追溯,我们可以发现刘歆、班固等人所阐发的“尊经卑子”理念,其理论支撑是《汉志》《七略》所构建的“诸子出于王官”之学的思想脉络,其后《隋志》进一步将各派诸子与《周礼》中的职官一一对应,试图将诸子之学纳入“六经”体系。但若将诸子思想与《周礼》中各职官、职文仔细进行比对,则能发现《周礼》产生于各家诸子思想成熟之后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不存在诸子借鉴《周礼》思想而成己派之说的可能,这显示出《汉》《隋》两志在处理“诸子”源流问题上单一、粗简的缺点。在此种情况下,方勇先生所提倡的“《子藏》学”则较好地填补了《汉》《隋》两志在诸子学领域内的缺失之处,其对诸子的分类、评析与等而视之的研究理念,超越以往疏解诸子思想的常规路径,并俨然成为当今子学研究系统中的显学。  相似文献   

3.
赵建晖 《考试周刊》2014,(82):26-26
<正>自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中学语文界几乎都把文本中那个著名的喻体大宅子解读成了文化遗产。大宅子果然比喻的是文化遗产吗?我们一起作分析。一、从喻体大宅子来看所指的可能性鲁迅后期杂文所涉大多是严肃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写作于1934年6月的《拿来主义》也不例外。但是文本后半部分比喻论证的选择和使用,使阅读者从对社会政治话题的紧张专注,转移到和大众更贴近的日常生活上。让读者在更加可感  相似文献   

4.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比较完备的职业道德规范。现实中,由于统一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失和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不完善造成了幼儿教育从业者的“规矩困惑”,这不仅使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受到影响,也阻碍了学前教育队伍的整体建设。因此,加强和完善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几乎是在美国新经济遭受重创举步维艰的同时,中国新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几年间网络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由此拉动IT及相关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业绩。然而,在数字辉煌的背后,中国新经济同样面临诸多困惑:政府上网雷声大,雨点小;企业上网应景多,务实少;家庭上网数量多,质量差。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新经济目前尚处于“网络基础设施”大干快上的初始阶段。超越初始阶段,新经济需要助力,需要强力推动。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思想、资金、环境和人才四大“瓶颈”。  相似文献   

6.
马修.阿诺德在其文化批评生涯中借用了诸如"非利士""超然无执""甜蜜与光明"等术语,这种"拿来主义"用意甚为深刻。他借用"非利士"抨击了中产阶级的物质崇拜症;用"超然无执"批评了维多利亚人狭隘的阶级观念;用"甜蜜与光明"阐明了在一个物质至上的社会中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现行教育环境下,教育培养学生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圈养"模式。在这个外在的大模式下,教学在理论上被分割为课堂教学和课余教学。"子曰"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而"侍坐"与"对话"则介于课堂与课余教学之间,三者均承继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存在着较大的缺陷,需要在汲取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圈养"教育模式的缺陷,使其既合乎我国教育现状的发展,又能实现现代教育环境下各类教学方式有效结合,创造教学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文字与社会文化有紧密联系。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商朝的社会面貌。通过比较甲骨文里“子”“女”诸字,可以了解商朝尽管有部分女性地位尊贵,但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9.
成书于西汉武帝初年的《淮南子》倡导"无为而治"思想,其重点阐述的统治者应遵从自然界的规律,正确处理好与民众、臣子的关系,施行仁政等内容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受当时客观时代背景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淮南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并没有付诸实施,但其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自《呼啸山庄》问世以来,批评家和评论家竟相对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这一巨著进行新的探索。笔者认为:小说中人物凯瑟琳与两个男人的矛盾关系表现了女人的"困惑",也是人类的困惑。凯瑟琳试图与两个男人保持关系,这有悖于道德,不能为十九世纪的人所理解,也很难为二十世纪的人所容忍。文明社会的伦理道德只能压抑它,并不能根除它。凯瑟琳所爱的两个男人实际上只不过是它自己的"本我"与"超我"而已,所以她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本文还从作者艾米莉的个性及童年经历中进一步探索了她体悟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伤逝》的百年解读认为子君的悲剧是由外在因素(社会或涓生)或者内在因素(子君自身)造成的。但在女性主义视角的观照下,这两者在无形中都为父权制思想所钳制。子君虽吹响了五四女性觉醒的号角,但仍旧无法逃脱男权意识的怪圈。从根本上讲,子君的悲剧是父权制思想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学生在应用“微元法”解题时的一些困惑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子学精神”除叛逆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担当精神、和谐精神、自省精神、自律精神、宽容精神等,还可进一步概括为独立精神、乐观精神、执着精神、理性精神、仁爱精神、平等精神、经世济民精神、弘道殉道精神、超越精神等。“子学精神”是中国创造,为传统学术灵魂,历久而弥新。“子学精神”对“新子学”极具启示意义,“新子学”的学术使命就是提炼、阐发、传承、弘扬“子学精神”,适应新时代需要,响应时代新问题,复兴传统文化,建设理想社会。自主创新,不断超越,建构新的学术范式,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成一家之言”,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作新的探索,返本开新,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4.
释“子”     
小篆“子”字,象人首与手足之形。“子”的本义是“孩子”,男女兼指。《仪礼·丧服礼》: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 “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古文中,“子”指男还是指女,常常需结合语境才能确定。《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作为经典课文的《拿来主义》为无数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共同解读。大约因为是鲁迅作品的缘故,解读的声音总体非常一致,写作背景、文章观点、思路结构、论证方法、语言风格等等都有共识,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没有个性化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秋夜》呈现了一个由反抗→绝望→反抗绝望→再一次绝望→回归反抗的轮回。反抗与绝望二者间急遽而频繁的转换体现了鲁迅处于"自由"与"他由"两种生命状态的张力场中被撕扯着的情感与思想。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提出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观点,至今让人受用不尽。然而,我们却鲜有用“拿来主义”的眼光来审视这篇杂文本身的,本文试就文中三处内容做辩证分析,以期做到“占有,挑选”。一、关于几位“大师”《拿来主义》第一段写道:“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根据课文注释,我们得知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  相似文献   

18.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遗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9.
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借助男性叙述主体塑造了为男性作家所压抑和变形的妇女形象,并提供了一种典型的男性叙事范式。通过对作者叙述圈套的解构及女性形象批评,充分体现了叙事与性别之间的亲近关系,而且生发了富于召唤性的存在性思考:女人何为?  相似文献   

20.
常春 《文教资料》2010,(11):34-35
“子”尾和“儿”缀现象是《儿女英雄传》称谓词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从构词,语音,以及运用范围等角度进行了归纳分析.可以看出称谓词中“子”尾和“儿”缀现象在近代汉语中的日常普遍性.以及和现代汉语之间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