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二《思想政治》教材上册第一课和第二课分别讲了两个重要的哲学原则——“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区别,但在本质上则是完全一致的。但笔发现,大概是这两个哲学原则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间隔太远的缘故,在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上,一些学生过分看  相似文献   

2.
在初学哲学时,同学们会遇到"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这两个概念。前者首次出现于第一课第一节的节题目中,而后者首次出现在第一课第一节第二框的对物质的定义中。虽然教材中多次提到这两个概念,但始终没有讲到二者的区别。在这里,笔者就来谈谈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 教学片断: 在和学生一起研究"周长"这个概念时,我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充分理解周长的含义.当课快要结束时,一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人有没有周长?"直觉告诉我,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讨论.  相似文献   

4.
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接受我国记者采访时,讲了这么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那是安南上中学时,一次课上,老师拿出了一张带有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盯住黑点齐声喊道:"一个黑点。"老师非常沮丧:"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老师教导着他的学生。教室里鸦雀无声。  相似文献   

5.
“做客”与“作客”这两个词的用法同学们往往感到很难区别,报刊、电视、网页上也常常将它们用混。那么,这两个词究竟有何区别呢?让我们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到亲戚家~。”作客:“(书)寄居在别处:~他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参照典范性著作中的用例,笔者以为这两个词的用法主要有如下区别:  相似文献   

6.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活动中,几位教师同时执教苏教版六上《詹天佑》一课.在学习"人"字形线路这部分内容时,教者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约而同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第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人"字形线路时,先播放视频,让学生形象感知"人"字形线路,然后,让学生结合视频内容说说"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原理;第二位教师则是让学生以铅笔为道具现场演示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运的过程,学生边说边演示,直观形象;第三位教师则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画"人"字形线路设计的示意图,然后,每组选一位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自己设计的"人"字形线路.  相似文献   

7.
很多年前,在一次班队课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老师.大多数学生讲起了他们的科学老师--周老师,说他很搞笑,喜欢听他的课,愿意和他说心里话.而谈到我,大家都用了"尊敬、严格、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等词.这是为什么?之后,我向周老师讨教了一番,原来是"幽默"帮了忙.  相似文献   

8.
在物理"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把概念记得很熟,但在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惯性现象时就容易出错.其原因是学生对惯性的认识和理解陷入了误区,教师要分析陷入误区的原因,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惯性"这一概念.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讲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四边形"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教材先简单涉及四边形,从图画入手,接着再给出一些图形,然后出示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感受其特点.教材中"做一做"的第一、第二题就是按这种思路来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美中不足的是不能突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不能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效构建.下面,我就本节课内容谈一谈教学设计,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和重要的原则、方法,是高二《哲学常识》上册的核心概念和重点理论,也是我们学习《哲学常识》过程中必须把握的主干知识。要正确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必须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21,(1)
关于好课的8个观点:充分利用课文,有效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课是好课;非常重视"语言学用"的教学的课是好课;教给方法,训练技能的课是好课;教学思路明晰的课是好课;课堂提问简洁的课是好课;集中教学视点,增点训练力度的课是好课;教材处理既得体又得法的课是好课;提高效率意识,崇尚教学技艺的课是好课.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已经不止一次在教材中出现,我也不止一次执教过.但那节课和学生一起研读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文,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3.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热"单元第六课.属于典型的探究课.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使整个探究活动更为有效呢?笔者经过实践,有这样的体会:教师必须真正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智慧地把握好每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批评教师独霸"讲坛"的文章铺天盖地,而呼吁教师"当讲则讲"的文章也并不鲜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教师还该不该讲,如何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只有在"讲"与"不讲"的夹缝中摸索着前行.  相似文献   

15.
教材处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是教师的一种"同质异构"的艺术创造活动.备课是这种创造活动的准备阶段,施教是这种创造活动的实践和修正阶段.作为政治课教师,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和处理,就能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尽显艺术风采;反之,如果无视教材和学生的特殊性,照本宣科,就会使课堂教学如同嚼蜡,失去生机和活力.怎样才能使政治课的教材处理既体现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呢?笔者结合教研实践,就如何把握"五对关系",优化教材处理,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一篇课文,写得很好,但看来看去又觉得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好讲,教学计划安排给这篇课文的一两个课时不知怎样才能用掉。还有一些课文则是另一个极端,可讲的东西太多,这个要讲,那个也要讲,一两个课时却又根本不够用。在办公室讨论这个问题时;有老师打趣说: “我看,干脆不要讲了,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读两遍还好些。”  相似文献   

17.
习惯决定人的命运,无论是心理学家还是成功学家,通过不同途径的研究,最终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好习惯受益终身.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真理!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例6教学后,教材安排了一节练习课,其中在教学第六题时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构建是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首先由两个课例抛砖引玉,从理论上论证了这种构建是对素质教育的实践和推进.之后从实际教学出发,论述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构建应符合"合理""科学""适当"的要求,才能真正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接着通过教学实例,从借助信息技术"教师指导学""学生自主学""师生互动学"三方面论述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构建学习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雷发伟 《青海教育》2007,(12):54-54
在实际教学中,一般的教师教给学生的是"是什么"、"怎样理解"、"如何解答",但效果并不理想。难怪有的教师抱怨:"这道题我在课堂上讲了不知多少遍,结果还是错!"问题在哪呢?  相似文献   

20.
新版高三<思想政治>(人民社出版)第三课第一节第三框题(教材第77页)"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主要通过依靠法律实现,依法行政,以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中的"依法行政"的表述,笔者认为有误,应改为"依法执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