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兰性德在《原诗》中提出的“诗之本”,论证了他所引用的“诗言志”“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诗教观,即:所要表达的是以个性为本位的性情论,或者说是其所说的诗之本,关于诗歌创作者独特的“自有之面目”,指出纳兰性德此种诗论的提出是建立在他所要解决的诗歌发展史中创新与积习悖论基础之上的,并进一步辨析“自有之面目”说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圣人贤达、仁人志士无不重视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孔子就有“德者为人(仁)之本,为政之本”的说法,清代名臣曾国藩也有“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的论述。建国初期,我国就制定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虽由三方面延展到“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德育始终处于首位。  相似文献   

3.
黄志伟 《宁夏教育》2009,(7):132-132
当教师的人很多,但真正让学生心悦诚服地佩服的有“魅力”的教师并不见得很多。那么。究竞如何才能做一名深受学生喜爱,有魅力的教师呢?为师,必须有德,德需要提升。古人云“德者,安身立业之本”“厚德载物”:今天我们提倡“以德治国”“以德治校”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可见“德”的重要性。而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德就显得比普通人更为重要。教师的衣着外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思想学识,情感态度,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党校教师讲究师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中国古代思想家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从教以德。“不患位不尊,而患德不崇”(《后汉书、张衡论》)、“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战国策》)、  相似文献   

5.
一凡 《湖北教育》2014,(2):61-61
中国古代官德,是古代居官从政者的职业道德,其内容涵盖了“道”“德”“法”三方面的问题。“道”,是为官的原则;“德”,是为官的修养道德;“法”,是对为官者权力的规制。古代官德不仅包括古人居官从政的具体道德准则,同时还体现着古人的治国方略和制度设计,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如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明德慎罚”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以实现“保民”,通过修德性、行德政、施德教,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提出“宽猛相济”思想,认为应针对社会形势的需要,灵活确定统治策略,让强硬的治理措施与宽仁的统治策略相互补充;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辅”思想,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些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于“德”的深刻理解,而作为一个明智的历史文化继承者,我们对古代官德内涵的界定及解读也需要放宽视野。  相似文献   

6.
论“孝”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启示●肖群忠《孝经》引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关于孝为德之本,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本文拟论“夫孝,……教之所由生也”。所谓“生”,以笔者之理解...  相似文献   

7.
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从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入手,分析“立德树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立德树人”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希望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江苏省吴江市同里实验小学将百年校训“诚、勤、朴、爱”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诚”是做人之本.“勤”是立身之本,“朴”是修身之本.“爱”是立德之本.不断丰富与完善“诚、勤、朴、爱”的内涵,构筑学生的成长体系,搭建教师的发展平台。创造出生动活泼、气象万千的校园新环境。  相似文献   

9.
刘剑 《贵州教育》2009,(10):15-16
德乃国家之基,立人之本。余庆县敖溪小学始终坚持以德治校,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行和健全的人格”为首要目标,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抓紧、抓好、抓实,德育工作初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以德为纲,全面发展”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育人先育德,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立校之本。学校非常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始终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为了切实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有效的实验措施,建立健全了德育工作的领导机构,提出了“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的口号。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11.
知止 宁静     
一些学校的教室里,在黑板的上方,通常写有一红色的“静”字,以提醒同学们学习时要“静”。 倡导学时要“静”,古已有之。《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相似文献   

12.
魏芳 《学前教育》2023,(19):8-11
<正>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里的“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体现的是教师师德,而另一方面强调的则是教师要充分发挥育德作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道德敏感性作为教师重要的育德能力,在幼儿品德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为“德”是成人之本,“智”是成才之源,只有先成人,才能再成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到以身示范,在德育工作中发挥春风化雨的作用,让学生在人生起跑阶段接受良好的根基教育呢?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湖南省邵东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人民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的殷切嘱托,提出“纯粹教育”理念,以全方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主攻方向,以“回归初心、专业成长”激发教师的内驱潜能,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5.
学校校训“诚、勤、朴、爱”贯穿于课程文化之中,是学校的办学之本,校训“诚、勤、朴、爱”所折射出的育人之本是“立德树人”,体现出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人本理念.所以学校在课程中积极实践以校训为指导的课堂教学,追求朴素、自然、和谐的课堂文化,注重学生的有效训练,通过构建实施“练习型课堂”,以此来完善学校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的见解,不仅他的子孙可以从中获得教益,就是今天我们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细细品味,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慈爱之语的家训。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德”是做人之根基,诸葛亮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了首位,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如何才能“立德”呢芽答案是“静”与“俭”。曾子在所著《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思想清静,然…  相似文献   

17.
本通过唐朝“德礼为政教之本”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之间的对比,说明了任何国家要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必须在重视法治的同时重视德治。江泽民同志面向21世纪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对于中国再度走向辉煌,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化的中心,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德有四义,一为品行优良,二为安守仁道,三为坚持信念,四为恩济天下。德之本意,就是举目远望,选定通往人生理想的大道,哪怕荆棘丛生,崎岖险要,也要大步直前,义无反顾。因此,德者,人生之本也。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根基的位置。德育彰,则生成才,师成名,校兴旺,国富强。  相似文献   

19.
王辉 《成才之路》2010,(2):23-23
坚持“三个代表”思想,树立“以德治校”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途径。因此,必须加深对“以德治校”的认识,明确实施的主要目的,并掌握“以德治校”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最终价值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叩问的永恒主题。毫无疑问,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第一要素便是“德”,德是“立人”之本。在学校德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经典文化中的德育因素、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现代德育有机结合,彼此交融,可以铸就为一种“涵养化育”的育人新“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