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儿童参与课程开发是课程回归儿童的方式,因为学校课程从根本上说是儿童的课程,这关涉儿童生命的成长。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坚持"儿童必须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的课程理念,以学校长期的教育哲学——"学会交往"为基点,开发了"儿童交往学院"课程,让儿童参与其中,培养学生温文尔雅、自信阳光的品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儿童生活论域,考察童年生活变迁,我们发现:当代儿童的生活,普遍陷入了各方催逼早熟的成长困境、交往空间匮乏的发展困境、控制作为道德的精神困境。为此,需要重构“属于儿童的课程”,凸显游戏与审美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课程立意下,课程开发以儿童为本体、基点和路向,展开重建童年的行动路径:一是再构课程空间,二是重塑课程功能,三是改良课程生态。指向游戏与审美,重建自在的童年,对贯彻落实儿童发展纲要,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镜鉴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清末以来,官方、学术界及实践领域对“幼儿园课程”概念的理解,发生如下变迁:课程目标从获得知识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课程内容从相互孤立、学科化到综合化、整体化、生活化;课程实施从灌输注入式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方法;课程编制从高预成、高计划到园本化、个性化,并具有生成性、灵活性。幼儿园课程概念的变迁是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建构的过程。官方的、学术的课程概念最终要在实践层面被认识、被理解,方能被践行。前瞻未来,在“以儿童为本位”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引领下,幼儿园课程必将向着更“儿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在课程价值取向方面追求人文精神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儿童自身潜能是设计儿童个人化课程的逻辑起点,“儿童是一个等待被点燃的蜡烛,而不是一个等待被装满的容器”。只有树立以儿童为本的课程理念,才可能有以儿童为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伟 《江苏教育》2023,(45):21-23
课程育人是当代学校课程建设与实践的核心价值追求。为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时,要用好课程资源以激活育人价值,优化课程结构以增强育人功能,丰富课程实践以凸显育人成效,创新课程评价以推进育人深化。  相似文献   

6.
品德懒惰生活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绝对值,反映了儿童的需求,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针对当前品德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如重知识轻能力,重民主轻主体。重课上轻课下.重讲解轻体验等,现结合本人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理解与实践.提出如下课程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爱勤  沙飒 《中国德育》2007,2(7):85-90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近五年多来,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经验。随着课程实践的深度推进,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为更广大地区教师提供一个比较高水平的思考和操作起点。2006年5月,我们邀约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鲁洁教授组织团队开展此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讨论和现场工作,我们决定分六个专题:自我认识、儿童交往、亲情教育、公共生活、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以苏教版教材为基础,用课例形式呈现,同时检讨相关专题的课程经验。本专题将以系列文章连载,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性课程。它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之一,体现了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的同归。两年来,我校师生通过实践和探索,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和发现,获得了课程、教师、学生三者的同生共长。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前课程概念和编制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原因在于价值取向的转移,具体表现为课程的重心由外在于儿童的存在物逐渐转向儿童自身。  相似文献   

10.
关于研究型课程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但反思实践,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因此,为促进研究型课程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在课程实践中需要澄清以下问题:研究型课程的本质属性:经验建构;“研究”的价值追求:复归儿童本性;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原则:‘坚持规范性、突出校本性;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取向:师生缔造;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方式:全程、多元、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