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高质量的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答案可能很复杂,但"语文味"应该是最基本的尺码。为什么有人说当今有些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而是思品课、历史课、音乐课?为什么有人竟说有的语文教师不会教语文?一个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味"的认识还不够,还不明白怎样在一堂课上尽可能多地"煮"出语文的浓香。本文仅举几例,以试图解说偏淡的"语文味"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目标包含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第一个维度涉及的是确定性知识,第二个和第三个维度涉及的是不确定知识。教材中各章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通过研读《教参》基本就可以了然于胸,各级各类考试考的也就是这些确定性知识,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偏重确定性知识(即新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相对忽视不确定性知识(即新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第一个维度是其他两个维度的载体,但这三个维度在意义上是并重的,确定性知识和不确定性知识共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不确定性知识的教学也同等重要。化学实验是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不确定性知识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教学如何开展,是中学化学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对于三维目标是什么,相信很多老师能脱口而出,但现实中老师们实施得怎样?我从身边的奇怪现象审视三维目标,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后,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在教学中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摆脱了唯知主义的框框,步入了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之间,既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又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6.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下面以《云雀的心愿》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1.识字教学富于趣味。学生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  相似文献   

8.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和“总目标”都是围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新颖而全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用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三个维度”对于正在由应试向素质转轨的语文教育将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使语文教育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延灯 《教师》2014,(7):68-69
正"语文味"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老问题,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对语文性质的认识模糊,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人文性"的一面,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导致语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回归语文的本味,强调本味语文、本色语文的呼声日渐高涨。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性,追寻"语文味"的课堂成为当下一道突出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我们收到的多数教案,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上都很不规范。有的不从三个维度分开描述;有的虽然分成了三个维度,却将本应属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放到了过程与方法里。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不但要求教师的教学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注重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适应课改要求,语文老师必须重视“情感诱导”。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三个维度对课程(教材)、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统摄指导作用。那么,从提高课学教学效益的角度出发,语文教师在这三个维度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2007,(9):28-31
在Google网,输入"语文味",搜索到的相关网页有21万项之多,其中有一个网站就叫"语文味网",还有不少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就是"语文味",可见"语文味"是一个讨论得多么热闹的话题,又是一个多么难以形成一致看法的话题。那么,经历了这么多的讨论之后,"语文味"如何落实到真正的教学实践?我们邀请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方面一些资深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围绕"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进行了研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味"已经不再是一个玄秘的词语,而是真切地落脚在了教学的细节之中。  相似文献   

14.
张伟超 《现代语文》2009,(10):33-34
新课标提出了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许多人以为凡教学皆有“过程”,因此不必重视,不必设计。“过程”维度在实践中更具有迷惑性,更容易被忽略,被误解,从而得不到正确有效的落实。剖析这些误区,重新审视和正确认识“过程”维度,有利于推进语文课改。  相似文献   

15.
李伟忠 《新课程研究》2007,(3):31-31,34
在专家讲座、教师评课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语文味不够。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语文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通过课堂学习将文章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交流、通过朗读、通过品味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有效的思品教学?首先,能吸引学生和教师一起进入教学内容;其次,能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想说,也能说出一些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再次,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思考后能自觉地审视自己的想法,纠正自己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言行,实现“知、行、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张爱香 《广东教育》2009,(11):37-38
所谓“课感”,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进行状态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课程标准提出要以三维目标来培养学生,即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能量源泉。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敏感而高超的“课感”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以三维目标为标准来调控课堂运作的度和质,并灵活地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一堂语文课的得失与优劣。  相似文献   

18.
我校地处泰兴城区鼓楼中心地段。距我校西边三公里处有一风景保护区——庆云寺,相传为明朝时所建,内有泉水数眼,长年不涸。泉水甘甜,久煮无垢,常饮此水能医治多种疾病,有强身健体之效,人们称之为“神水”。众口一词,都说是神灵所赐。庆云寺“神水”真“神”吗?这激起了我班学生极大的兴趣,于是,以“掀开庆云寺  相似文献   

19.
李芳芳 《教育》2014,(6):36
正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传承着文化和思想,是一门有灵性的艺术。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也提出:"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因此,笔者理解为,"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有语文味:有了这个味道,你的语文课才美。听你的语文课如同在品尝一道佳肴,品一杯美酒。因为你的课堂浓缩了语文的精华,让人真正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0.
从事语教学十数年,参加校内校外、本地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也不在少数。有一个感觉十分深刻,这就是,眼下的中学语课。语味——特别是学生所感受到的语味——似乎有越来越淡之势。何谓“语味”?拙见以为,语味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不脱离字、学、化、采;舍此而旁鹜,则必然会没有语味或其味寡淡。魂兮归来,语的魂是语言和言语;血肉兮归来,语的血肉是真情诚意。回来吧,语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