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园情怀”是田园生活下的一种自由、闲适的情调,是一种走向自然、走向平常的心态释放。教育科研是生产力,而教育科研只有真正转化为教育行动才能体现生产力的作用。教育科研存在的“假、大、空”制约着其生产力的发挥,教育科研的神秘莫测更是让许多有志者望而生畏。教育科研的“田园情怀”是一种自由、闲适的心境下的悠然自得,回归“田园”土壤,走向本真自然,是一种本能的自我洗礼与升华,追求的是如诗如歌的“教育田园”生活,乐在其中,美在其中。  相似文献   

2.
唐代田园诗中有多篇表达了深挚的乡土情怀,体现出鲜明的乡土情结。桑梓深情与田园题材的结合,不仅丰富了田园诗的情感内蕴,更赋予其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1)追求自由、闲适的价值诉求(2)人伦亲情的深情呼唤(3)失意人生的隐曲表达。  相似文献   

3.
田园诗起源于魏晋,到唐为极盛,而唐代山水田园诗派则以王雏为代表,其诗色彩清淡明丽,意境深远自然,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又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既概写雄奇壮丽的景物,又有细描自然的情态,表现了诗人隐逸恬静的心态和闲适自足的情怀.王雏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一般的风景诗;二是以田园生活为背景的田园诗;三是以描绘祖国山河为题材的山水诗.艺术上色泽明快,意境清幽澹远.  相似文献   

4.
《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初读时,总觉得是抒写陶渊明的“归隐”之乐.总觉得“归隐”后的陶渊明是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舍之翁,闲适之祖”。而今细细咀嚼.走向田园的诗人寄情自然却未忘怀世事,猛志常在,并非久久地悠悠然。  相似文献   

5.
闲适田园教育思想来源于哲学思考,其价值取向指向在自然中成长、生活中体验、快乐中发展。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这种教育关注点是:建构核心素养的知识观;基于生活经验的教育观;指向童心个性的评价观。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0,(90):11-12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之一,它寄寓着诗人的情感操守与人生理想。总体来说,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境界,从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四重:第一重境界是合情,美丽的自然山水与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契合了诗人主体的情感需求;第二重境界是寄情,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操守寄托于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第三重境界是同情,诗人的情感理想与自然山水同化;第四重境界是无情,诗人在山水田园中悟到自然之道与生活之道,无所谓情、无所谓景,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某地市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考题:王维诗《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案是“归”字。其原因是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晚归图,作者赞美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想起自己官场险恶,萌生退隐之意。阅卷老师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本诗的诗眼应该是“羡”字,不应是“归”字。因为羡字比归字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退隐之意也得以恰到好处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生活是符合人性自然状态的 ,那便是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自由闲适。他出仕是为了博取怡养性情、享乐人生的雄厚的物质资本。陶渊明决定彻底归隐时的心态很复杂 ,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并不那么美好 ,陶渊明只能以古圣先贤和委化任运来安慰自己了。他的一生是无奈的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教育总是自然的教育、田园的教育.田园教育资源有其独特优势,应重视田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儿童拥有广袤而自然的活动空间,自主、自由、自信地活动,给孩子带去无限的快乐体验.幼儿园可以结合季节和地域特点,编制田园嬉乐项目,让自然的田园为儿童的嬉乐活动提供最佳的场域和最丰富的材料,引领儿童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享受绿色生命的滋养.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是开田园诗派的伟大诗人.在他遗留下来的二百多篇诗文中,大部分描写他从田园走向仕途终又回到田园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怀,特别是他归隐后,经济地位下降,接近了人民,熟悉了农民生活,这时候所写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愿望,内容真切感人,风格浑厚自然,语言简洁明快.《桃花源记》就是其中一篇,是历代为人传诵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恶劣、遭遇信仰危机、无法改变现状等刺激了山水田园诗的兴起,并使该时期山水田园诗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恶劣现实条件下,超脱名利,返归自然,寻找人类自由精神的特质。这些特质在唐代被继承,并进一步表现为强烈的时空意识,以及寻找生命终极价值的超越情怀。魏晋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精神特质可以在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抱心守灵”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12.
《辛夷坞》是王维晚年在终南山隐居辋川别业时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将对生命的热情礼赞与对绚丽人生徒然摇落的不甘的诗情,空寂静幽的审美追求与平淡闲适的艺术神韵的禅意,以及不悲不喜,绝尘归真的超然情怀与心物相融,自然自在的两忘境界的哲理,融为一体,让人流连忘返,愈品愈新。王维以其独有的田园小调、山水乡歌,形成了他在盛唐之音中特有的风韵和诗歌魅力。  相似文献   

13.
休闲是人类的一种审美化生存状态。其表现在:自然生命的律动:恣情舒展,悠然闲适;自然生命的本真:随顺自然,适性随缘;自由生命的徜徉:任情任性,随意随心;和谐生命的濡养:协调平衡,优化共生。  相似文献   

14.
郑鹏 《天津教育》2022,(25):25-26
<正>本文中提及的“田园”,意为一种原生态理念,是围绕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一种“顺其自然、自然而然、自然自在”的教育,也是场域、空间与情境的体现,在这里课程得以展开,活动得以实施,生命得以活泼、自由快乐地生长,培养身强力壮、吃苦耐劳、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的儿童,从而获得“朴素而高雅”的教育。我们提出的“童心筑梦”田园课程就是以“儿童”为中心、以“课程”为抓手、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教育中,利用田园资源进行田园教育,以让儿童获得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是一种常见的教育策略选择。笔者在幼儿教育一线,参与了田园教育的相关课题研究,并以利用田园教育中的祖辈资源来提高儿童的各项能力作了一些尝试与思考。一、田园教育中的祖辈资源及其对儿童能力发展的理论分析田园教育一般是指利用田园资源(多为农村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的教育。由于田园资源内涵丰富,包括自然意义上的田野,幼儿园内开发的类似于田园的小区域,以及隐藏在显性的田园  相似文献   

16.
境逸而趣浓     
本诗是盛唐诗人常建的代表作。作者曾与王昌龄同榜登进士科,但他仕途坎坷,沉于下僚。因此,作者常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并写了许多田园山水诗。本诗就是作者游访破山寺后抒发隐逸情怀之作。作者不是僧人,但通过先是着力渲染后禅院静逸、幽深的意境,后是表现因境而生的那种轻安恬淡、闲适自然的心情,充分体现了禅学中的“妙悟”之趣,读来兴味顿生。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起句平实自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高洁、葱茏苕秀的晨光图:庄严肃穆的破山古寺,冉冉升起的东方旭日,还有那晨光照耀下的参天高林。这些景物,给整首诗的意境确立了基…  相似文献   

17.
王绩诗文创作中隐士形象所占的比重最大,主要有六种类型:一是表达三仕三隐时候辞官归隐的决心;二是书写宁静幽美、闲适自然的山水田园生活;三是借历代隐士自然闲适、高标独立的风范,表达隐居之志;四是纵情酣饮,歌颂酒德;五是比喻志同道合的友人;六是体现世俗与隐逸的矛盾。他借由古代隐士典故表达个人隐逸思想,而形成这种隐逸思想的成因主要是其疏放不羁、适情适性的性格因素、三仕三隐的仕途经历和随性自适、保真守全的思想因素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某地市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考题:王维诗《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案是“归”字。其原因是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晚归图,作者赞美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想起自己官场险恶,萌生退隐之意。阅卷老师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本诗的诗眼应该是“羡”字,不应是“归”字。因为羡字比归字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退隐之意也得以恰到好处的表现。《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字还是“羡”字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先从诗眼这一文论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看。诗眼这个词最早见于苏轼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  相似文献   

19.
元和年间,尤其是元和六年后,士林间弥漫着一股既想超脱又不愿放弃世俗物质享受,既想追名逐利又企图向内心寻找心性自由的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隐逸风气。受此影响,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具有隐逸情怀的闲适诗,这些闲适诗不同于白居易的其他三类诗歌,它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白居易探寻其世俗化、心性化"中隐"之路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诗意地生活     
《中国高校招生》2008,(8):61-61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地生活,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是一片闲适悠然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