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转眼间《报刊之友》创刊十周年了,作为她的一个每期必读的忠实读,在她10岁生日之际,我感到激动而兴奋。回忆起10年来我与《报刊之友》的情缘,万语千言涌上笔端。  相似文献   

2.
1995年初,大港井下公司党委宣传部为我们中心报道组的通讯员每人订了一份《新闻三昧》。当我第一次翻阅这本杂志时,就被其广泛而丰富的栏目,亲切而清新的语言,集知识性、导向性为一体的新格调所吸引。我觉得里面的内容离我们是那样的近,真是越看越爱看,越看越想看。后来宣传部又给我们订购了1994年全年合订本。一时间,《新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2002,(3)
  相似文献   

4.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几年间,我先后在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近千篇。每当捧读见报剪贴本,我便会想起一个人──55281部队政治部报道组组长温学云。认识温学云,说起来实属偶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谦虚热心。入伍前我便有写作方面的爱好,来到部队偶尔也在团队组织的读书演讲、有奖征文活动中拿过奖,却始终未向报社投过稿。后来我从某师调至141医院政治处工作,得知在军报理论版经常见稿的温学云正是所在分部的新闻干事时,心中喜不自禁,便将空暇时写的一篇散文寄给他,希望得到指点。事隔不久,去分部机关办事,我与其不期而遇,当他得…  相似文献   

5.
10年来,我对于每一期《图书馆杂志》上的文章都认真读过,并作了读书笔记。业余时间,也动笔写点文章,承蒙编辑部老师的扶持,曾在贵刊上发表过3篇文章。对于《图书馆杂志》这样一家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我的评价是:  相似文献   

6.
去年12月的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信,打开一看,原来是《新闻爱好者》的征订单,言辞比较诚恳,我就订了一份。今年元月底,我收到第一期,一看封面并不怎么样,当翻阅了几页后便放不下了。我被她深深地迷住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栏目多,内容丰富,熔思想性、知识性、指导性、可读性于一炉,很适合象我这样半路出家的业余通讯员阅读。我很喜欢《新闻写作入门》、《好新闻作者谈体会》、《学步一得》、《改进新闻写作笔谈》等专栏,它适合我们需要,看了使人觉得摸得着,用得上.特别是读了这期刊登的《通讯员的宏观意识》、《学  相似文献   

7.
通过我与读的三个典型事例,告诉图书馆界我的同行们,在借阅台这个特殊岗位上,你到底可以从读那里学到什么。  相似文献   

8.
惊悉王益同志仙逝噩耗,不胜悲痛。 王老一生为出版事业服务。“故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虽然从此再也见不到王老那种热爱党,热爱工作,热爱同志,赤诚执著的高尚精神,但他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出版人的心中。此时也勾起了我与他老人家交往的一些回忆。往事浮现眼前,犹如昨日一般。现将印象深刻的略记二三,以表我的哀思。  相似文献   

9.
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集邮,至今已经坚持40多个春秋,集邮使我的业余生活充满乐趣,对我的人生道路也大有裨益。集邮使我读书求知时,知识面拓宽,开拓进取。参加工作后,使我养成办事条理,求全求好,广交朋友,性格豁达,注重情谊。不容置疑,集邮伴我人生快乐,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追求,几十年的集邮生涯受益匪浅,集邮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伴随我度过了童趣盎然的少年时代,充实快活的青年肘光,  相似文献   

10.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眼间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坚守了32年。春秋几度,应该忘记的事情太多了,但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给我的帮助和影响却难以忘怀。尽管这些帮助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无声的。因此当道宁同志向我约稿时,我十分高兴地应承下来。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矿灯充电工,业余时间爱写作。多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新闻知识》不仅是我的启蒙老师,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是1987年开始学习新闻写作的,刚开始写新闻报道时,和广大初学者一样,一味追求稿件数量,不懂得稿件的质量,认为“万箭齐发,必有一中”,抱着打彩碰运气,整日地写呀,写呀!结果,一年采写了上百篇稿件,大都石沉大海。偶然有个“豆腐块”发表,也是经过编辑精心修改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出版交流》是所有喜爱并受惠于该刊的读者和作者的良师益友。作为一份行业的机关刊物能在当今愈演愈烈的商品大潮的冲击中,岿然不动,本色如一,平和不躁,淡而透雅,始终坚持“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办刊特色,赢得如此众多的阅读群体,难能可贵。作为一名读者,当我刚刚走进出版编辑队伍,成为一名编辑人员时就是《新闻出版交流》直接的受益者。那时《新闻出版交流》是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通过它,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了解到了新闻编辑出版的新境界。是它伴着我从一名新闻出版队伍中的新兵成为一名熟悉业务的编辑,是它激…  相似文献   

13.
当了记者后,我结交了许多作者。他们不仅给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而且给我不少的教益启迪。随着和他们交往的加深,我愈来愈感到,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丰富的图书资料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在林立的书架上,蕴藏着的是整个人类的智慧、文明和创造.浩瀚的知识海洋是读书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华应申同志是毕生从事革命的文化出版工作的老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是1935年成立的新知书店的创始人之一。1942年到解放区后,他先后担任过《苏北报》总编,华中、山东等地新华书店经理。建国后,他历任新华书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出版局副局长、文化部办公厅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长、国家文物管理局副局长等职。他对我国文化出版工作有过卓越的贡献。1980年5月2日,华应申同志因病不幸逝世。本刊特请王益同志写这篇回忆的文章,借以表达我们的沉痛悼念。  相似文献   

16.
嘿您可别笑我孤陋寡闻。我是天津大港油田井下公司的一名业余通讯员。1995年元月.公司领导为了鼓励我们多写稿、写好稿,特地为我们10名骨干通讯员每人订了一份全年的《新闻三昧》,领导的用心可谓良苦;每年公司的报刊订阅费就那么一点,全国的报刊又那么多,为什么领导独钟情于《新闻三昧》?这足以证明,领导的慧眼不凡,《新闻三昧》的品味不俗。遗憾的是,当时偏偏碰上了我这个不识货的“刺儿头”。我不但不领情,反而说风凉话:“喊,什么‘新闻三味’。八成你们是看中  相似文献   

17.
我是《军事记者》的忠实读者,可以说是“三朝”老读者了。早在一九八八年,当时我在连队任文书时,指导员就给我订阅了《解放军报通讯》,他拿着杂志笑盈盈地对我说:“小王啊!这是一本好杂志,业余时间看一看,说不定能帮你什么。”我接过指导员送来的这本杂志,爱不释手。从此,我开始自费订阅《解放军报通讯》,后来杂志改名为《新闻与成才》、《军事记者》以后,我仍然订阅。我感到,杂志三次更名,质量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文章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她是良师。我自1991年进入报社以来,她确确实实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每月一期的《新闻三昧》发下来,我像小学生学课文一样,从头至尾认真地读完,几乎每一页上都用红笔划上杠杠,有的文章旁还写满了评语和简短的分析,对个别重要文章大段大段地抄录。天长日久,对新闻方面的事儿摸着边了,专业名词也渐渐熟悉了,多多少少地掌握了一些业务技巧。未进报社之前,我连新闻的概念也模糊不清,写篇消息稿也掌握不住要领,文章拿出来不伦不类,乱糟糟的四不像。现  相似文献   

19.
不经意间,《浙江档案》300期悄然而至。作为《浙江档案》的忠实读者和老朋友,我谨表示热烈祝贺。最初我是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了解《浙江档案》的。由于经常看到《浙江档案》上的文章被全文复印,我意识到《浙江档案》是一家具有较高学术品位的档案期刊。从1995年起,我就一直自费订阅《浙江档案》。《浙江档案》引领我跨进了学术研究的大门。在《浙江档案》主编和编辑的厚爱、扶持下,从1997年至今,我已在《浙江档案》发表学术论文13篇,占已公开发表的档案学论文总数的1/4,其中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  相似文献   

20.
我是从教师转到图书馆工作岗位的。1986年调到中学图书馆时,工作生疏,束手无策,馆里的老同志也都是改行来的,所以他们劝我注意自学。在业务学习过程中渐渐和《图书馆杂志》交上了朋友。每期来后,我不但认真阅读,还坚持把学习和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样既学到了专业知识,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