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律诗乃"文言"之一种,且是其成熟的形式。"文言"有"文",既有空间之象(文字的"并置呼应"),又有时间之象(言声的"并置呼应"),律诗更是如此。音律的舞蹈在律诗对偶对仗、平仄粘对及音韵的形式美中生成"音象",以"文"容"言",以"文"超"言",使得"言"不再单单是语言学层面的东西,而成为文字学意义上的内容和"立象以尽意"的一部分。在"并置呼应"象形(立象)表意原理的作用下,"音象"在言声的"时空和构"之舞中,隐微地传达出逻辑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此非非此"的曲致深韵。  相似文献   

2.
唐代律诗和汉字有着共同的"并置呼应"表意形式,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理论为英文译文体现唐诗的这种"并置呼应"之美提供了实践原则与标准。笔者运用许先生的"三美"原则,翻译了三首唐代格律诗,以还原原诗的押韵、对仗之美。  相似文献   

3.
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与一首唐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在评论盛唐诗之“兴趣”时,没有给出严谨的定义,似为一种缺憾。其实,此乃汉字构字法之特性在汉字文化中的反映。本文论述了汉字“并置呼应”的结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二元互动、“此非非此”的哲学内涵,并以杜甫的名篇《春望》为例,对其句篇结构和情理营造作了细读与分析,揭示出汉字组字结构与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内在联系,表明严羽“玲珑不可凑泊”式的批评是对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的发挥及其相关哲学观念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4.
《周易》这套古老而独特的符号表意系统历来备受学界关注。从符号学理论切入可以发现,《周易》的符号系统,由"象"系统和"言"系统构成,其"言""象"系统在表意过程中互释,共同在元语言的作用下阐发出意义,并在语境的变化中确立其意图定点。相比于皮尔斯的符号表意理论,《周易》符号表意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唐人孔颖达认为“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①此言极是,恰与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说的“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②相合.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都是语言的表象,或者说,文字就是书面语言.汉字更是如此.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手段,由于汉语词形简短,多为单音节或双音节词,又少形态变化,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达语法关系,决定了汉字具有显著的表意特征.汉字的表意性,表现为汉字的形体与汉语的词义或语素义直接相联系,意寓形中,因形显意,或者说,汉字的形体与汉语的词或语素的读音不是直接相联系,意为津梁,因形知意,按意定音.这个特点,在小篆以前的古文字阶段尤为显著.隶变以后的今文字虽然进一步符号化,而且由于同音假借的广泛应用,表意兼标音的形声字大量增加,又使得汉字的表音化渐趋突出,但是,无论是同音假借还是形声相益都使用了表意的符号,因此现行汉字尽管表意性较之古代汉字有所削弱,却始终没有超出表意文字的范畴.大多数的语言学家认为,现行汉字仍是一种与拼音文字相对立的特殊文字体系,是一种典型的音节——语素文字.  相似文献   

6.
"言""象""意"及三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论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内涵对后世文论、画论等影响深远。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理论将作品看作是一个"意向性客体",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四层基本的结构层次。通过对中国传统的"言""象""意"理论与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在这些相同的背后,有着巨大的不同。进行中西理论比较研究之时,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二者各自不同的哲学根源与各自的艺术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将二者进行比附或者试图通过其中一方来确立另一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正>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汉字,是一幅立体的画;汉字,是一首流淌的诗;汉字,是一曲动听的歌。汉字,"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陈寅恪语)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写字,对初中生来说,新课程标准(2011  相似文献   

8.
"知"与"道"是中国哲学范畴中的重要术语。"知"字从"口"、从"矢",蕴含了中国古人对语言与思维之关系的理解。"知"又通"智","智"为"道","道"兼有道路、行走(引申为实践)、言说、办事之门道与天地之大道等义项。"知"与"道"的诸多义项间具有一种张力,构成了中西哲学皆关注的"语言——思维——实践——世界"这一经典论题。通过对"知""道""知道"与"不知道"的分析,能够揭示出中国哲学在处理这一论题上的特色,即以"行"(实践与体验)贯通"言""器""道"三者,进而揭示中国哲学的特质,即"由词通道""道不离器"。  相似文献   

9.
于虹 《文学教育(上)》2010,(12):126-126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中形声字占85%以上。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构成。字是词的书写符号,是语言中词的音和义的最小载体,所以字义也往往与字的读音有关。这种现象在形声字中的反映,就是声符除了标声之外也往往兼有表意的功能。而声旁的表意功能,往往被我们忽视。  相似文献   

10.
"言""象""意"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内涵对后世文论、画论等影响深远。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作品理论将作品看作一个"意向性客体",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四个基本结构层次。通过对中国传统"言""象""意"理论与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进行整体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者有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和三个主要差异性。相似性更多的出现在从结构角度进行探讨的结果当中,是显见的;而二者的差异性却更多是由于哲学根源和思维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在进行中西理论比较研究之时,既要看到中西理论的相似性以展现共通的理论生命力,又要看到他们各自不同的哲学根源与艺术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将二者进行比附或者试图通过其中一方来确立另一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以形求义,是字义探求的重要手段。因此,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字形的表意方式,将直接影响字义研究的科学性。关于字形表意方式,可以探究的内容很多,但笔者以为有一种情况尤其傅得注意,那便是表意字素的意义变异。 所谓字素,即汉字构形的基本单位,而表意字素,是为方便叙述的一种概括说法,实际包括象形字的象形符号、指事字的构件、会意字的部件及形声字的意符这四种汉字构字中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则是具体的物象或形象。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或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本文拟从古诗中"桃花"的意象为例,来解读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3.
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着取"言"舍"意"或重"意"轻"言"的失衡做法,必将导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两败俱伤。其实,"言""意"互转和融合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规律,是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要求,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此,语文教育必须通过传授语文知识、丰富生活体验、展示学习过程、适时介入言语、开展综合实践等策略实现"言""意"互转,优化"言""意"融合。  相似文献   

14.
自从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提出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根本属性以来,围绕此观点的争论在语言学界就不曾消停过。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些语言学家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认知的理据性等角度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提出挑战与质疑。我们认为语言符号在不同层面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象似性性是语言符号任意观的补充和发展,象似性以任意性为基础,任意性要受到象似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所提出的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的社会背景以及特征进行分析 ,提出任意性与象似性同等重要 ,在语言符号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哲学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6.
象似性是对任意性的挑战。象似性根源于人们认识世界的体验性。人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世界,在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获得经验。这一过程就是将客观世界范畴化、概念化的过程。汉字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经验结构的表征形式,映照了这一过程,从而使语言活动与认知现象处于一种相互印证的状态。汉字是表义的组合符号,是中国文化"援物比类,比类取象"的意象思维的产物。因此汉字的意象形态与其所表示的原型义之间是最具象似理据的。  相似文献   

17.
《集宁师专学报》2018,(4):68-71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辅助有声语言——汉语扩大交流交际范围的工具。汉字有别于拼音文字之处,在于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本文主要以典型的"羊"部字为例,看其所反映出的畜牧业文化、饮食文化、礼仪习俗以及人们的美学思想等,这样有助于人们了解掌握"羊"部字,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汉语汉字汉文化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为汉字的规范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 ,国内一些语言学者先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从象似性的角度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 ,甚至认为象似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本文肯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指出任意性普遍存在于语言符号内部的能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上 ,而象似性普遍存在于符号组合 (语言结构 )中。  相似文献   

19.
小学书法教学要遵循学生的书法学习心理,创设结构更合理的课堂,重难点突出,书写技能的训练新颖且有梯度。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将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结合起来,还原汉字蕴含的情感和意象。教师创设多元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领略书法历史,探索汉字字源,练习书写技能,完成集字练习,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让课堂浸润在浓浓的书法文化中。  相似文献   

20.
姜凌 《教育教学论坛》2012,(18):162-163
所谓"意",会意,从心从音。当取"心愿、意向"之义;所谓"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意象,作为意和象的复合名词,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意象在中国诗词创作中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一般意义上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想象所创作的包含主体思想意义的艺术形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意"象或者说是"审美意象",是作者通过对现实世界所提供的客观资料进行主观改造,在头脑中形成的具有主观意蕴的形象再现。在诗歌与绘画创作中,诗人与画家不约而同的强调"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