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知识量大、涉及学科广的交叉学科,由于该学科迅猛发展导致高校的生物信息课程教学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好生物信息学相关知识,我院构建数字化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平台,整合以高速的网络、多媒体机房、网络服务器、高性能计算集群、专业教学软件为基础平台架构,开展生物信息学专业实践教学,构建稳定的数字化开放平台实验教学系统。通过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实现现代化生物信息教学管理模式,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构建数字化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平台对提高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物信息学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强有力的辅助工具,是生物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索,针对生物类专业本科生的生物信息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从事生物信息学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学科,它主要借助数学思想、计算机实现对生物大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提取隐藏在生物大数据背后的有效信息。本文阐述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背景以及学科定位,分析了生物学背景的学生学习该课程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文章还深入探讨了本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与设计,为在生物技术专业及其他生物学背景的大学生中讲好本门课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生物信息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本文针对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生物信息学课程,进行了理论内容的优化、上机实践的改进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并对生物信息在医学相关专业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渗透融入生物学研究各个领域。掌握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及分析能力已成为许多高校生物专业本科生的必须要求。由于该学科综合性及学科本身迅猛发展,生物信息学本科教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根据生物信息学学科特点,提倡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一定尝试。  相似文献   

6.
生物信息专业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工具进行生物信息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基于此,对生物信息专业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结合CBI、SPOC等多种教学模式,组建海外精英教学团队;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创建野外实习基地、海外毕业设计基地;引导学生早期接触生物信息学应用领域和科学研究。实践证明,创新教学模式为培养生物信息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融合了数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和生物统计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其越来越深入影响生命科学发展,并成为生命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文针对生物信息学本科教学现状,结合师范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了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提高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有助于增加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掌控,也有利于促进生物、医学事业的发展。为了培养新一代创新型生物学及医学人才,全国各大高校均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但由于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稀缺,各高校师资力量及教学设施参差不齐,导致大部分高校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主要针对目前生物信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方向进行初步探讨,为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以及一些新型交叉学科的课程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物信息学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生物医学与数理科学、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运筹学在生物信息学中有着广泛应用,可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和应用研究提供指导。文章结合生物信息学专业特点,对于如何提高运筹学在生物信息学专业中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信息学人才,探讨了运筹学在生物信息学专业教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为培养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生物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软件的应用能力,结合近年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探索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在生物大数据时代,具备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一门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以计算机为研究工具对生物学的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它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的核心领域之一。本文综述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契机,分析了生物信息学采用课本的评价与选择,深入探讨了本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与设计,为在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及其他非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大学生中讲好本门课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结合农业院校《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特点,深入探讨了《生物信息学》如何面向农业生物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以求在农业院校《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上得以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探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现代生命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在农业、生物、医学等领域有极其广泛的应用,现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关键学科,相关人才非常缺乏,学生就业前景十分看好。针对目前国内生物信息学教学现状,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教学模式,结合生物信息学的课程特点,探讨东北农业大学在计算机专业中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基本教学思路和具体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生物信息学:一门前沿交叉学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科学的快信息发展及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动下,以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布和解释等多个方面为研究内容的生物信息学应运而生并得到很大发展。本文简述生物信息学这门交叉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任务,另外介绍了利用网上生物信息资源的几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任岗 《文教资料》2006,(21):33-34
生物信息学作为21世纪的新兴核心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对整个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比较了国内外生物信息学教育现状,分析了发展我国生物信息学教育的意义,提出从生物信息学的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和课程培训三个方面开展教育。  相似文献   

16.
生物信息学可以推动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因此,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应当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中介绍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有条件时可以设生物信息学选修课。  相似文献   

17.
近40年来,生命科学的发展极为迅速, 而且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已经越来越密切,利用工程技术可以对生物生产作数量预测,并对其生长过程进行控制。同时,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生产及其产品加工的工程问题也接踵而来。生物系统工程专业也就应运而生。专业内涵:一门为“生物系统”服务的工程技术类学科生物系统工程专业是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以生物生产以及相关的环境、装备和工程设施为研究对象,为生物的生产、加工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服务的一门工程技术类学科。生物系统工程专业并不是研究生物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也不是生物学知识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应用,而是通过了解生物学的知识和发展规律,应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为生物生长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生物的生产效率,并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本专业除为农业服务外,还将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生物制品的加工和建立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生物系统提供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装备。由以上生物系统工程专业的定义与服务目标可以看出, 生物系统工程专业的内涵是明确的,与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等截然不同。而且,本专业的设立能促进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进一步交叉,为生物类学科的发展提供工程技术手段和设施。  相似文献   

18.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需要新技术的支持。大数据技术具有支持生物信息学的特征,并在生物信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介绍了大数据技术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基础,分析了数据采集、预处理、数据存储和管理、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讨论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生物信息学中的瓶颈与挑战,以及应用出现的隐私泄露等问题,展望了大数据技术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农业院校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由生命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型交叉学科,其发展迅速、应用性强,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者强有力的辅助工具。生物信息学课程在农业院校相关专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索,针对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无合适教材、网络资料繁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模式简单等问题,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为农业院校开展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这一由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学科交叉产生的新兴学科蓬勃发展,并被许多著名科学家称为21世纪自然科学的核心领域。生物信息学是计算机和网络大发展及各种生物学实验数据迅猛增长形势下发展起来的组织生物学数据,并从数据中提取新知识的一门学科,其终极目标是研究生物系统中信息现象、信息流及其相互作用和调控规律的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