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融和语文”课堂的样态,通过一线教学实例与理论相结合,介绍了“融和语文”课堂的特征;分析了“融和语文”课堂的范式,研究了“融和语文”课堂的传承与创新;在此基础上,呈现“融和语文”课堂的四幅样态图;最后,总结“融和语文”课堂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是课堂“教”与“学”的“三观”,指导“教”与“学”的方向,决定课堂的效果.新高考视域下化学复习课堂的“新三观”有了新标准,强调让复习课堂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本文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探索了复习课堂“新三观”的融合与渗透,期望能让“育人”成为高中化学复习课堂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程标准最为合拍的课堂,在此,笔者想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本文试就什么是理想的语文课堂,作一些粗浅的思考。一、“绿色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才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存在着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  相似文献   

4.
公开课历来被视为日常课堂改革的“先锋”,但这种先锋的作用却因疏离“原生态”而日渐弱化。公开课要引领课堂改革,必须改变孤芳自赏与高傲,以亲和的面孔与日常课堂“牵手”。现呈现几篇公开课“变脸,,的案例,以透视实践者追求课堂“原生态”的行踪。[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学校是道德教育研究的创新之源,是道德教育实践的践行之地。此次参加江苏省邗江中学的“‘道德课堂’沙龙”,有一个令人兴奋的感受,即与上半年举行的“‘道德课堂’研讨会”相比较,课题组老师们在对“道德课堂”问题思考的深度上,在对与“道德课堂”相关的教育问题认识的广度上.在将“道德课堂”实践于课堂教学的力度上.以及在将自己的研究与心得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追求上,  相似文献   

6.
课堂应是“动”与“静”的和谐统一。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  相似文献   

7.
其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学习中心”意识。新课堂倡导的“学为中心”,就是要追求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课改的逻辑起点,就是将“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为中心”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让学习成为课堂活动的核心。课堂学习从哪里开始,要以学情为依据;课堂学习走向何处,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堂学习以什么方式进行,要与学习内容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由教师“左右”课堂,“控制”课堂。要用肩导的方法积极施教,构筑“主导”与“主体”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和谐课堂”是教育和谐、公平的重要体现和要求,它直接表征着教育和谐与公平及其实现度,创建“和谐课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课堂”必须实现“课堂公平”;坚持“以生为本”;体现“教学民主”。  相似文献   

10.
张玲 《湖南教育》2007,(11):39-39
一、张扬的个性“遮蔽”必要的秩序 新课改所倡导的理想课堂,应该既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又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即课堂上学生“自由”而不“放纵”,“约束”又不“刻板”,真正做到“自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对编写好的教案情有独钟,表现为不论课堂怎样“开放”和“民主”,也不管课堂情景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总是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像一道牢牢的紧箍咒制约着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与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要求相去甚远。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关注课堂预设,  相似文献   

12.
郑海标 《江西教育》2001,(11):32-33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恰当与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教学的质量,作用十分重大。一、课堂提问的错误表现与危害传统的课堂提问的极端表现可以归纳为如下四“重”四“轻”。即重“教法”轻“学法”,重“优秀”轻“后进”,重“知识”轻“思维”,重“结果”轻“推导”。准确点讲,前两种错误表现与危害较明显,而且各科教学都会犯这样的毛病;后两种错误表现与危害主要存在语文教学中,而且较隐蔽,害人不浅,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述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优…  相似文献   

13.
思政课教师“课堂失语”一度被认为是“抽象空洞”话语内容、“落后单一”话语平台、“灌输式”话语模式导致的结果。在身份理论视域下,思政课教师“课堂失语”是其话语与身份特征相背离的应然结果。破解这一困境,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效能,需思政课教师以“政治性”话语突破价值引领窘境,稳抓课堂话语“方向盘”,以“学理性”话语突破知识传授藩篱,夯实课堂话语“压舱石”,以“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话语突破能力提升瓶颈,用好课堂话语“总标尺”。  相似文献   

14.
本主要阐述了发挥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将江主席“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学员头脑,强化“校内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加深学员对“三个代表”思想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坚持教学中,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结合起来,课堂灌输与课外阅读指导结合起来,“三个代表”思想教育与经常性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与培养学员智能结合起来的“四个结合”,加深学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识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杨承军 《福建教育》2005,(8A):40-41
在新理念深入课堂、互动教学成为时尚、“满堂灌”千夫所指的同时,课堂却折射出另一种倾向。许多教师将观念方法形式化与绝对化,“对话”变成“问答”、“满堂灌”转为“满堂问”,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整体性教学内容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降低了智力价位。为此,笔者对如何挖掘数学课堂互动的深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究。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三个课堂”的新一轮发展中存在演进机理与动力机制不明确、发展路径不清晰等问题。该文引入信息生态理论,阐明“三个课堂”信息生态的要素、关系及其演进机理;采用推理与演绎的方法,揭示“三个课堂”信息生态演进中师生互动、人机协同、人知交互的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动力机制;提出数据驱动赋能“三个课堂”信息生态要素发展、智能技术增强“三个课堂”信息生态演进动力、协同创新实现“三个课堂”信息生态演进动态平衡的行动框架,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三个课堂”的政策制定和深化应用提供学理支撑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相融合,主要解决“为何融入”“谁来融入”“怎样融入”三大问题。在“为何融入”上,“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共同目标指向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在“谁来融入”上,强调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主导力量;在“怎样融入”上,提出从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上进行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8.
研究者聚焦小学数学课堂,提出创造课堂“小高潮”的策略与方法:以“趣”架桥,创造导入“小高潮”;以“疑”铺路,营造探究“小高潮”;以“错”促成,掀动思维“小高潮”;以“思”升华,获得收口“小高潮”。  相似文献   

19.
中美课堂有许多相似的课堂追求,诸如“差异课堂”“个性课堂”“有效课堂”“实用课堂”等。但课堂背后的价值观却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形成不同教学效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路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时下,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这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道亮丽的新景观。然而,对“生成”的过分热衷与宠信,非但不能收获期待的精彩纷呈,反而会导致文本失落,课堂失控,“生成”最终沦为“无成”。所以,在主张课堂“生成”的同时,切勿失衡。[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