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文化潮流下,人们所熟知的"二"已由单纯的数字义引申出"次等"义,又衍生出"愚笨"义而后发展出"呆萌"义,本文主要对"二"由一个数词发展为一个形容词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探讨"二"在当代社会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熠熠生辉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在古文字学的基础上,探讨“荆”“楚”二字的初义。“荆”的部族之义早于植物之义,和“楚”字并不同源。虽然两字都引申出了国号之义,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演变轨迹,其作为国号的含义也由最初的不同而逐渐归一。  相似文献   

3.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4.
“八卦”的“旧”义,是指传承了数以千年而至今仍然具有广泛运用价值的易学专有名词。“八卦”词义由旧而新和由此而彼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或两种方向:一是据“形”演化而产生借代义;二是据义演化而产生广泛合理的联想义。“八卦”的新义来自于“八卦”自身,而不是粤方言“八公八婆”中的“八”。  相似文献   

5.
“殊”在先秦就已经语法化为副词,最初是“特别”义程度副词“殊1”,它是由表“不同的”义的形容词语法化而来的.随后又发展出“根本”义否定性副词“殊2”“还”义情状副词“殊3”和“竟然”义语气副词“殊4”等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教师发展是教师文化的创生与转变,“文化人”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崭新形象。教师的本性是文化性,教师是文化的建筑和寓所,教师文化能够充分表达教师的完整形象和存在方式。从“专业人”走向“文化人”,整合教师的多元发展路径,致力于为教师打造一种“通过文化、在文化中、为了文化”的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教师发展与教育实践转变的同步化变革,是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龌龊”是一个从古至今都在使用的叠韵连绵词。在不同时期,“龌龊”的词形和词义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且这些变化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文章认为“龌龊”一词的意义来源于表“廉谨”义的“娕”,后演变出成熟形式“龌龊”。随着时代发展,其意义也由形容人气量狭小、拘于小节引申出某物不干净、脏和形容人品质恶劣等义,用法逐渐灵活多样。此外,文章还简单介绍了“龌龊”一词在古书中的异文情况。  相似文献   

8.
程娟珍 《成才之路》2023,(17):29-32
“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神的准则。传统“义”文化的精神意蕴体现在礼仪风貌、恰当适宜、公平正义和情谊仁爱几个方面。传承发展“义”文化,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以恰当适宜为尺度,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实现共同发展;以公平正义为准则,实现文明和谐。在新冠疫情发生期间,“义”文化既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也是互帮互助的众志成城,更是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9.
陈千里 《学语文》2013,(5):64-64
“冠”有两个读音,一个读“guan”,一个读“guan”。《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收了这个字并进行了审定,说明这是一个容易误读的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冠”的读音是这样审定的:(一)guan(名物义),例如;冠心病。(二)guan(动作义),例如:沐猴而冠,冠军。“冠状病毒”的“冠”是名物义,应读guan。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汉英颜色词“白”的“国俗语义”以及由颜色词“白”构成的文化词语“白宫”、“白屋”所具有的独特的联想义、象征义和感情色彩,指出对于英文White House的汉译,不仅要考虑“等值”与否、文化传真、异化和归化,还要考虑汉民族的文化接受心理。同时,指出对国俗词语及其国俗语义的研究应采取辩证的、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说“青涩”     
“青涩”是近年网络报刊常见的一个新词。这个在色彩和味觉上表义显豁的词语经常用在文学性的描写中,不仅常常义偏于其中一个语素,而且分别沿色彩义和味觉义产生引申。“青”和“涩”因其有相同的源领域和映射路径,因而构成一个联合复词,并且有ABB和AABB两种重叠方式。  相似文献   

12.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3.
释“玉”     
葛力力 《文教资料》2011,(29):25-26
为了深入探讨“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玉”族词语的文化内涵.作者从甲骨文入手.对“玉”字在纵向的字族发展与词族义的横向扩大.尤其是对词义的文化内涵做了一番探寻,对玉族词语做了一个较完整的叙述归纳.有利于人们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词语“玉”和玉文化.  相似文献   

14.
“补拉”文化体现了侗族原始文化的残存。当今侗族社会有两种独特的社会组织:一是“补拉”,二是“款”。“补拉”,侗语为“Pu4la;k10”,即“父亲与儿子”之义,是当今侗族社会基层普遍在在的一种组织,每个“补拉”户数二三十户至一百户不等。它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相传有共同的祖先,执行内部禁止通婚等习惯法。在侗族,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于“补拉”而存在。“敷”组织与林拉组织相近似,三五个或十几个相邻的村寨或补拉组成一个“款”,与补拉的文化内涵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把二者统摄于“补拉文化”中。侗族众多的文化事…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表示眼睛的词语多用“目”;到了两汉,“目”和“眼”同时并存,而“目”多用于书面语中,“眼”多用于口语及汉译佛经当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使用“眼”的频率大大增加。“眉目”最早作为短语见于战国,在唐代衍生出了词汇义“容貌”。清代,“眉目”词汇义还由最初的短语义比喻引申出了更加抽象的“事物的头绪、条理”。“眉眼”作为词出现于元代之后,含义丰富。清代使用频率大增,并且含义多为“容貌”义。“眼”与“目”在近古汉语中同义,于是“眉眼”渐渐发展可以指“容貌”从而分化了“眉目”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的数词一直以来都被赋予丰富的文化意义,有些甚至被称为“神秘数”具有神秘意义。本文主要讨论汉语基本数词中几个典型的“大数”与“小数”的意义,重点归纳与其表大数义和小数义相关的一些意义。中国文化赋予这些数词以词汇义之外的文化意义,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从中可窥探一二。  相似文献   

17.
“甘”、“今”同为“含”的本字,所不同是,“甘”是“口含甜美之物”,而“今”是“甘”的倒文,表示“口含苦物”。“甘”一变为“今”,再变为“含”;“今”由“含在口里的这会儿”引申出“是时”、“今时”之义。  相似文献   

18.
侯庆娟 《语文知识》2011,(4):125-125
“肥”的本义是“多肉”,引申为“大”义,进而又引申出“肥胖”义。“胖”的本义是“芈体肉”。所以人们要说“减肥”而不说“减胖”。  相似文献   

19.
颜色词“黄”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该文着重阐述了三个问题:第一,在现有关于“黄”字本义的九种观点中,论述了本义为“黄病”的合理性;第二,采用义素分析法,从历时角度梳理了“黄”由本义“黄病”抽象出“黄色”义及其他各种文化义的过程;第三,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黄”字意义之所以如此发展的缘由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20.
“填”在唐五代之后发展出偿还义,追溯其来源演变过程:首先,通过汉语“清偿债务”概念表达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填”发展出偿还义的理据在于,汉语使用者利用空间“满-空”图式对人们之间债务关系的组织和理解;其次,通过“填”在敦煌文献中的具体使用,考察了其偿还义出现的过程和条件;最后,展示了“偿还债务如填满空缺”这一隐喻对汉语词义发展和句子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