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雨潭》是一篇看图学文,作者朱自清写的是浙江省温州地区瑞安县境内的一个风景点——梅雨潭的情景。那里山水相照,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宛如仙境,故有“仙岩”之称。全文生动活泼,结构严紧,比喻精妙,语句洗练。特别是融景入情,意境幽美。教学时,如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弄清梅雨亭、梅雨潭、梅雨潭的位置,了解“亭”、“瀑”、“潭”的关系,领略梅雨潭及其周围幽美的景色,把学生带进幽美的意境,是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关键。一、观看亭子的“险”教学一开始,指导学生图文对照,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以“亭”为观察点,按照“亭→瀑→潭”的观察顺序,写了亭、潭、瀑各自的位置及相互间的关系;写了作者怎样从上而下观察和描写瀑布的。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看亭子,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作者  相似文献   

2.
看图学文是教材中既有特色,又富生气的一类课文。它为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和思维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观察与语言表达如何结合提供了范例。第八册语文课本卷首安排的《燕子》、《梅雨潭》这两幅优美的图画与两篇同样优美的抒情散文,给人以清新之感,是引导四年级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陶冶美的情操  相似文献   

3.
《梅雨潭》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首先要让学生对整个画面有一个总的印象,开始观察的顺序可以从上到下:瀑-→亭-→潭.然后再启发学生设想自己坐在梅雨亭里进行观察.观察的顺序可以这样安排:  相似文献   

4.
《梅雨潭》一文选自朱自清的《绿》。课文以游踪为线索,先后以“山边”、“亭边”为观察点,勾画出梅雨潭的外貌,瀑布的气势,水花的活泼可爱,给读者留下准确、鲜明而又完整的形象。课文一开头写梅雨潭瀑布,就是由远及近地变化观察点,写出了对瀑布的不同印象。作者先描写山边所见瀑布远景:“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几里,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在眼前了。”这里对瀑布的声音和概貌的描写,使读者对梅雨潭有一个总体印象。接着,作者交换观察点,描写在亭边看到的近景:“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不再是幅整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第八册看图学文《梅雨潭》是一篇写景物的抒情散文。文章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教学这篇课文,要注意培养学生审美的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观察景物,学习如何写景。教师解题之后。要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让学生逐一观察梅雨亭、梅雨瀑、梅雨潭,了  相似文献   

6.
节选自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名篇《绿》的《梅雨潭》,在艺术上值得探求的地方很多。兹根据教学需要着重谈以下三个问题。一、比喻比拟熨贴自  相似文献   

7.
小语五年制第八册第2课《梅雨潭》,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绿》,较之原文,显得更精粹、凝炼,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佳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品味赏析,对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点面结合比例匀称景物入文往往形成一个画面,丰富的画面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景物集合而成的。点和面的关系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有点才有面。写景就要由点及面,才能形成整幅的自然画卷。同时,画面要讲究比  相似文献   

8.
捧读《梅雨潭》(五年制第八册2课),我们立即感受到色彩和情调相统一的和谐美。这除了精当地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外,巧用了十个迭音词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摹声,增强音乐美作者起笔交代梅雨潭,带出梅雨瀑。在具体描绘之前,迭用拟声词“哗”,让读者未见其形,先闻其  相似文献   

9.
《穷人》中有一段话:“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段话中的“熬”字,充分展现了渔夫为了救助西蒙的孩子而宁愿自己吃苦受累的美好心灵。  相似文献   

10.
《穷人》中有一段话:“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段话中的“熬”字,充分展现了渔夫为了救助西蒙的孩子而宁愿自己吃苦受累的美好心灵。  相似文献   

11.
梅雨潭的绿     
瑞安梅雨潭的景致虽然也不错,在浙南算不得出众,却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游记《绿》而弄得尽人皆知了。七八十年后,再来游此处,已不可能与朱先生的文章无关。他的名篇早读过,却有些模糊了,只是还隐约记得那种对绿的描摹有一种醉人的味道。自己来见了,尽管也不能说就如何逊色,终究仍是这天底下一种俗景,并没有文章中那份仙气,觉得有些失望。  相似文献   

12.
《梅雨潭》(六年制语文第九册2课)选自著名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绿》。这篇课文精美的语言风格,是通过词语锤炼来体现的。课文第一段概述梅雨潭的形成。既然是瀑布形成的潭,作者起笔便写瀑布。“哗哗哗哗”拟其声,听去有一种明快铿锵的节奏感。“白”“亮”摹其色。两相映衬,使得眼前景物声色相生,格外动人。第二段中,作者以“亭”为立足点,环顾四周,用“正对”“亭下”简略交代方位,然后着重描绘“梅雨亭”。在表述梅雨亭的地理位置时,作者在用词上,颇费了一番功夫。试想,若用“蹲”,则给人低矮之感;若用“立”,又觉语意平平。唯有“踞”,方能凸现梅雨亭居高临下的雄姿。紧接着,作者又抓住亭踞于岩石一角,与苍鹰在天上展翅翱翔时四面  相似文献   

13.
《望洞庭》(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前两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读着这两句诗我产生了困惑:诗人刘禹锡所处的年代,洞庭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总面积近6000平方千米,方圆数百里,  相似文献   

14.
《望洞庭》(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前两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读着这两句诗我产生了困惑:诗人刘禹锡所处的年代,洞庭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总面积近6000平方千米,方圆数百里,且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之势,号称“八百里洞庭”。而“潭”,只是一种较深的水池子,何以要用这个字来形容洞庭湖?  相似文献   

15.
当代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敏锐的审美知觉,却并非艺术家才能够具备的.我们做教师的人,了解这一点很重要."显然,他在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审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中的《梅雨潭》一文,作者写的是浙江省温州地区瑞安县境内的一个风景点——梅雨潭的情景.那里景色迷人,宛如仙境,故有"仙岩"之称.全文生动活泼,结构谨严,比喻精妙,语句洗练,融情于景,意境很浓.在教学本课时,我建议抓住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去探寻梅雨潭幽美的意境.一、观看亭子的"险".教学一开始,指导学生看图作文,了解作  相似文献   

16.
教学语文八册2课《梅雨潭》这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必须从图到文,教给观察方法,认真指导学生看图、讲图。指导学生观察《梅雨潭》画图,可以这样提问:1.这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著名文学家朱自清的散文《绿》是一件完美的艺术珍品,那么节选的《梅雨潭》(五年制第八册2课),则是这件珍品中的一颗熠熠闪光的绿宝石。佳作配彩图,可称是图文并茂,相映生辉,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一、自然景色的奇异美这篇优美的散文本身就是一幅风光绮丽的山水  相似文献   

18.
现在人教版教材,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语气助词“啊”出现的频率都是很高的。尤其是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全文不到400字,“啊”字竟出现6次。助词“啊”常因前面字音不同而发生变音。笔者深入课堂听课时,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在范读课文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都将“啊”字的读音一律读成“!”,没有读出“!”字的变音效果。这样的读法,影响了作者情感的表达!为此,笔者认为,就“!”字的变音,有必要和各位同仁切磋,以期共同提高。文中有一段写“水”的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  相似文献   

19.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活动性很强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如何在美术课上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穷人》一课在叙述渔夫怎样对待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时有这样一段语言描写:“哦,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一个“熬”字,把渔夫关心体贴别人,宁愿自己受苦,也要为别人解除困难的思想品质充分表现了出来。“熬”字是什么意思呢?通过查字典,学生知道了“熬”字是“忍受、勉强支持”的意思,本课中有“想尽办法度难关”的意思。为什么要“熬”呢?我引导学生围绕渔夫一家原先的家境来讨论。关于渔夫的家境,课文第二节有这样一段叙述:“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风暴和寒冷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这段叙述告诉我们:尽管渔家夫妇拼命干活,可还是摆脱不了家境贫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