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学大师王国维去世已70余年了.然对他死因的纷争却始终未停。本认为,导致他自杀的原因主要有:复杂的时代、社会背景;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封建传统化和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自身矛盾而又忧郁的性格。王国维是为“理性”而死的,是为他自己所奉行的“价值观”、“化观”而死的。他的死是“理性”的悲剧,是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文坛,能当“纯儒”两字的只有陈寅恪。陈先生一生只知治学,不愿为官,不关心政治.不参与党派之争;陈先生提携后进,但结党而不营私,从不搞门第之争;陈先生学贯中西,但始终以国学为自己的研究重心,他学西学只为更好地研究国学;陈先生一生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眼盲、膑足,仍坚持上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何建明辅仁大学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国学的重镇,陈垣与他的同事们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本文仅就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略叙浅见.以缅怀先讲业绩。1在“五·四”以前,基督教会在华所办的近代教会大学体系基本上都已经建立起...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在翻阅教育杂志时偶然发现了一则国学大师王力先生求学的小故事,颇为耐人寻味。@@@@1926年夏天,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准备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报考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大学毕业生;2.曾在中学任教五年的教员;3.师从名师研究有心得者。而当时王力先生只读了两年大学尚未毕业;而若再往前推两年,他还只是一个只有“高小”(相当于今天的小学)学历的人。虽然他曾经做过小学教员,但是离“五年”这个时间要求,他还差得太远。而他也跟师从名师不沾边,最后借“挂名”校长章太炎的大名,“自欺欺人”地蒙混过了报考关,顺利进入了笔试环节。笔试的试题出得极为“刁钻”——全部试题是要回答“四个100”:100个古人名,要写出每个人所处的朝代和主要著述;100个古地名,要答出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100部书名,要答出各部书的作者是谁;100句诗词,要答出各出自哪首诗词。一拿到卷子,许多同时符合上述三个报考条件的考生都傻了眼,可这位年轻人却欣喜地发现,自己对这些试题却一点儿都不陌生:他一直是靠自学,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苦读中,脑子里早已装满了丰富的知识。不出所料,凭着过硬的国学功底,他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第26名的好成绩被录取了。后来,他被誉为“一百年来中国最伟大的语言学家”“国学通才”。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他对国学的研究随其一生革命活动的变化而在各阶段有所不同,对待孔学态度也有不同。该文分三个阶段论述了其变化及贡献。他一生始终坚持的是:以国学激发民族精神,实行种族革命,它的斗争锋芒是指向异族统治的清政府;把国学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其国学的灵魂是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国学热”的兴衰宋小庆一、国学,一个充满歧义的词汇从清末到本世纪30、40年代,中国曾出现过一股势头不小的“国学热”。国学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何谓国学?据《辞海》解释;国学犹言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然而在近代,国学曾被界定为中学、旧学、...  相似文献   

7.
一 他出身寒门.为了生存,很早就到药厂当一名普通推销员;他没有念过大学.却从18万香港公务员中脱颖而出.成为这支大军的领军人物:他的大半生经历.浓缩了香港精英人士的典型成长历程.写下了一个“草根”的传奇故事——他就是曾荫权!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分析国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并针对现状提出以下对策:一是依托于网络进行国学教育;二是运用校园广播宣传国学;三是定期举办国学讲座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四是在思政课和《大学语文》等课程中渗入国学教育内容;五是开设选修课,争取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创造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研究怎样做一个诗人。他想居复活节就成为一个诗人,而且要讨一个太太,靠写诗来生活。他知道,写诗不过是一种创造,而他却不会创造。他出生得太迟;在他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以前,一切东西已经被人创造出来了,一切东西已经被做成了诗,写出来了。  相似文献   

10.
上田秋成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作家、国学家,毕生致力于日本古文献的研究。他生前怀才不遇,死后因《雨月物语》与《春雨物语》两部小说集而闻名于世。上田秋成一生命运坎坷,但却为人刚直,从不随波逐流,他的文学作品与国学研究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思想与国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学习是以较少的时间汲取前人的知识成果,变“前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与知识的中介,起着传递、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应有“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2.
目前小学教师国学素养总体上偏低,成为制约国学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小学教师国学素养提升的目标是对相关内容熟读会背、准确理解、灵活运用。提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按照经学、子学、蒙学、文学、文化常识的分类各有不同。提升的原则是以教促学,提高效率;行政主导,强化管理;全员参与,区别对待。提升的方式有自学、集体学习研讨、专题讲座、纳入常规继续教育培训、构建网络平台等。应尽快编写较理想的读本。  相似文献   

13.
饶锷先生是近世潮州学术大家,毕生致力于"国故学"研究,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他全盘接受了近代革命家的"新国学"理念与方法,在思想上将国学视为民族复兴、对抗西化的基石,因此,"国学"是他思考民族文化命运的起点,更是他所有文化活动的指归。他在国学方法论上则以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为专业分工细致化的专业标志,秉持学术判断的客观性与事实性依据,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积极运用新型传媒方式促进国学研究,普及国学知识,同时又营造了一个古色古香的生活环境,增进了国学的生活化体验,使国学成为可知可感、生动活泼的文化实体。  相似文献   

14.
杨绛 《教师博览》2006,(2):48-49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却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15.
他是清朝皇族后裔,却从不承认自己姓爱新觉罗;他高中未读完便辍学在家,却在大学的讲台上站了整整70年;他一生坎坷,却自强不息,终成国学大师;他是书画家、文物鉴定家、文学家,却坚持认为自己永远是一名普通的教书匠。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真心诚意地在中国呼唤社会主义,却又极力预防社会主义革命;他在中国极力筹谋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却又设身处地设计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他真心同情劳工阶级,又反对无产阶级成为未来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他高度评价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人类的贡献,却又明确反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极力反对用阶级斗争的手段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深入分析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矛盾性,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孙中山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王文茂  陈俊 《职业技术》2006,(15):21-23
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青年技术工人,却光荣当选山东省第十四届“十大杰出青年”; 他只是一名技校毕业生,却勇夺全国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 他只是一名采集专业出身的“地下侦察兵”,却迷恋地震钻井和机械设备,完成技术创新成果20余项,荣获“胜利油田管理避地学开拓奖”、“中国石化集团总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创新创效奖”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一举成为地震钻井和机械设备管理方面的专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有人这样评价过他,没想当诗人,却写了3000多首诗;没想当书法家,却为海内外的人们书写了两万多幅作品;没想当演讲家,却演讲4000多场;没想当国学家,却相继出席了在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的国学研讨会;没想当社会活动家,却得到690多个职衔;没想当教育家,却与大家共同办了一所大学,收过30万名学生;没想当藏书家,却收藏了35000册书…….《中国教师报》记者不久前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病态     
《新读写》2011,(11):37-37
鲁迅在情感方面,是远胜理智的。他的过度发挥其情感的结果,令人不禁想到他的为人在某—方面颇有病态。 以一个创作家论,病态不能算坏。而且在一种更广泛、更深切的意义上,一切的创作家,都是病态的:你看,别人感不到的,他感到;别人不以为大事件的,他以为大事件;别人以为平常.他却以为不平常;别人以为不值一笑,他却以为大可痛哭……这不是病态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国学课程群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理念.以全面国学课程目标为指向,精选国学课程内容,运用多维立体的组织形式,采取多元化的途径营造国学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获得国学知识,培养学生成为有民族气节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