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歧义”现象是复杂的语言现象之一。在我国,人们对“歧义”现象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然而,真正对它作系统的、独立的研究却是最近十多年的事。这十多年来,“歧义”研究跨上了两级台阶:第一级台阶是对“句法里的歧义现象”的研究,朱德照先生的《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1980)是代表作;第二级台阶是对“语境中的歧义现象”的研究,徐思益先生的《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1985)是代表作。这两种研究从深度和广度方面探索着语言“歧义”的奥秘。但是,随着“句法歧义”研究的展开和“语境歧义”概念的提出,“歧义”研究中“扩充地盘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一端扩展到“语义”领地,“讲歧义时,笼统也是歧义,模糊也是歧义”一端扩张到语用领域,讲歧义对,费解也是“歧义”,曲解也是“歧义”。  相似文献   

2.
陈昌松 《考试周刊》2014,(24):89-90
"歧义容忍"(Ambiguity tolerance)是应用于多学科的一个心理学和管理学术语。文章论述了歧义容忍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学习者歧义容忍度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学生歧义容忍度的策略,指出了歧义容忍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和提高教师歧义容忍度的途径。最新自制的"高中英语教师歧义容忍度测评表"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科学性,方便教师自测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歧义”是语言中实际存在的一种现象。就句子的深层语义结构同表层句法结构的关系来看,我们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歧义。”语法的歧义,语义的歧义,语用的歧义。它们分别属于语言的三个不同平面:语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探讨和区分这三个不同平面的“歧义”,可以帮助我们较正确地分析确定歧义语言片断的结构层次、歧义的语义内容、歧义的语用价值。“歧义”有合理的歧义句,有不合理的歧义句。合理的歧义句是由语言结构或语言表达所致,不合理的歧义句,完全是由于表达上的缺陷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让”字句的歧义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分析了“让”字句产生歧义的条件和原因及“让”字句歧义现象的类别。进而也探讨了消除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名词+名词"结构是一个具有潜在歧义的抽象格式,从歧义产生的原因上看,该歧义格式有词汇歧义、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三类,该歧义结构的意义优先理解与名词的依附性、名词的语义特征、常规语义组配、词序、象似性、使用频率和背景知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张才秀 《海外英语》2014,(8):276-277
在言语过程中,口语中的歧义现象非常重要,使用不当将会影响正常的交际。因此,该文主要关注在口语交际中的歧义现象,以2012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你幸福吗"为例,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造成"歧义"现象的各种因素,并对利用"投影规则"来区分"各种"歧义以及如何避免"歧义"进行探索,以期对英语教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指人名词与指人名词的某些组合会产生歧义。本文从指人名词的小类入手,指出该歧义结构的两种类型,探讨了哪些指人名词在该结构中出现时会产生歧义,并分析了两类歧义结构歧义产生的原因,最后给这两类歧义结构提供了分化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变换分析,将A了一点儿分为三种类型,阐述A了一点儿是一种预设隐含歧义的结构,通过分析产生歧义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分化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歧义句"这幅地图好看"为出发点,考察了"名词短语(主语)/人称代词+(副词)好+二价谓词"结构的歧义情况。对该结构在何种情况下会产生歧义以及为什么会产生歧义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刘超 《语文知识》2013,(1):115-117
我们运用"上方"一词表达物体之间一定的位置关系时,会使语句产生歧义现象。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释这种歧义现象,并对歧义句中图形与背景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分析,对辨识这种歧义,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处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歧义问题,教师不应简单地"当裁判",更不应粗暴干涉学生的自由思考,而应该抓住歧义问题,给学生争鸣的机会,让学生对歧义问题进行想象与猜测、比较与沟通、对话与辩论,最大限度地开发歧义问题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处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歧义闻题,教师不应简单地“当裁判”,更不应粗暴干涉学生的自由思考,而应该抓住歧义问题,给学生争鸣的机会,让学生对歧义问题进行想象与猜测、比较与沟通、对话与辩论,最大限度地开发歧义问题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向然 《现代语文》2009,(8):29-31
由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法形式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错综复杂,从而使汉语歧义现象十分突出.语言学界向来十分重视对汉语歧义问题的研究.其中"V的是N"结构的歧义情况,前人已有不少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试对该结构歧义的产生及消除情况做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林涛 《文学教育(上)》2010,(15):140-141
"我拿来了"这种歧义格式曾经被语言学者作为范例来歧义分化的语义分析研究,本文力图从句法形式和短语结构重新为此类歧义现象寻找新的解释,并概括"动词+趋向动词"搭配的一些可能的规律,并指出了类似的现象:V和"起来""去了"以及"下去"的歧义搭配。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借字句"是较容易产生歧义,目前学界研究较少。排出"借字句"的歧义,只能通过两种手段:一是表示清楚方向;二是描述清楚所借事物的领属关系。汉语可以通过介词、特殊句式和对"借"字句中的"的"的分类排除歧义。  相似文献   

17.
所谓“歧义”,指的是一个语句字面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比如:张山花母女俩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张家为。这便是一个歧义句。我们可理解为①张山花和她的女儿回到张家为,也可理解为②张山花和她的母亲回到张家沟。QQ)原本是两个句子,由于“张山花和她的女儿”和“张山花和她的母亲”出可称为“张山花母女俩”,因而使造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所以,例句是一个有歧义结构的歧义句,也叫“同形异义句”。那么,形成歧义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词性不确定。例(l)这盘菜不热了。析:例句中“热一的词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出发,以“让”字句的四种情况:简单意义的“让”字句、表使令意义的“让”字句、表被动意义的“让”字句,歧义“让”字句分别予以了概括分析,重点考察了歧义“让”字句,提出了分化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2016年第6期《语文月刊》刊发的江苏淮州中学卜廷才、葛以松老师的《"挑战不可能"有歧义》一文提出质疑,提出了语义理解必须结合语境,在一定的语境中歧义会消失,有歧义的句子未必有语病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里,歧义现象非常普遍,它不仅反映了汉语言系统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秒之处,同时对歧义产生原因的探讨,可以使我们发现一些隐藏的语言规律,而句式往往又是规律的反映,加之“V 的 是 N”这一句式的歧义现象较为复杂,因而本文将着重探讨“V 的 是 N”的歧义问题,以求指导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