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学生数理化》2007,(2):36-36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又提高了文学修养,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对联中嵌入数字会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下面撷取几副,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表现巾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压韵.对联中嵌人数字会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下面撷取几副,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吟诗作对的传统体现了中华儿女的聪明和智慧.数学.以它的准确、严谨而著称.渗入数学的对联更是趣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往年过年,总要在集市上挑选几副对联,字体虽美观,对仗也工整,但内容大体千篇一律,都是些“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之类的语句。虽与时俱进,却没有开拓创新;虽响应了发财致富的号召,但忽视了立身处世的美德。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今年,我一家三口自己动脑动手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不仅道出了实情,表达了祝愿,还隐含了我们三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6.
7.
我国楹联的形式非常多。其中有一种叫“镶嵌联”,就是在对联中巧妙地嵌入人名、地名、数字、方位等,体现了人们构思的巧妙与独具的匠心。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项瑰宝.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又能够提高文学修养,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9.
对联起源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既是化又是学。对联有两个源头:一是具有巫术性质的中国古代桃符、门神风俗;二是汉语言特有的对偶句学的演变发展。这两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最后交汇融合,便产生了春联,现代意义上的对联则是由春联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相似文献   

11.
12.
读书对联     
读书人都爱读书。自古以来,不少读书人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思想情趣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勉励别人,富有哲理,脍炙人口,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嵌名联是对联中的奇葩,它构思巧妙,引人注目。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三大类:单纯嵌名联、借义嵌名联和双关嵌名联。  相似文献   

14.
话说乾隆皇帝效仿康熙皇帝,曾先后在乾清官和皇极殿举行过“千叟宴”,仪式隆重,规模盛大。  相似文献   

15.
有些特殊的对联突破了对联的固定模式和书写张贴的规范,形象含蓄地表达了或庄重严肃、或诙谐幽默、或憎爱分明的思想感情,其精妙的构思技巧、独特的示意方法令人叹服。这种对联《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6.
李远碧 《中国德育》2005,(12):17-17
名人教子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对联教子。这种教子方式情趣盎然、含蓄有致.既耐人寻味.又会收到独特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天波 《中学文科》2007,(12):118-118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对联,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从而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中国文学中最独特的样式,近年开始被文学史接纳。迟迟不被接纳并不能简单归因于"五·四"和"文革"。事实上它是整个社会文化观念之使然。这种观念不仅造成入史之日的"迟到",还影响到对联界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19.
钱超平 《初中生》2009,(7):26-27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语言凝练,因而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种类繁多,风格迥异。下面说说节气联,它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20.
在众多的国度中,与我国一水之隔的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文人学士深谙对联之道。有一日本文人就曾写下这样一副格言式对联: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锅内煮山川。此联富含哲理,对仗工整,被一陶瓷制作商烧制在名贵瓷器上,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