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分实验、实习进行,多以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为目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文章对传统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目的使学生对土壤地理学产生兴趣,能感性地理解理论知识,熟练野外土壤调查技术,磨炼意志,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2.
农村地理学(或称乡村地理学)是我国地理科学领域内新兴的一门分支学科.可以说,这门学科是在农业地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地理学曾作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最活跃的分支出现在地理科学领域.在50及60年代,我国经济地理工作者大都从事农业地理研究工作,主要开展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布局、农业区划等问题的研究.自70年代末期以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在农村推行了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取得了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农村产业结构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以粮为纲单一经营的农业逐步转向多种  相似文献   

3.
<正>一、农业资源利用学重点学科简介安徽科技学院农业资源利用学学科是由印天寿、刘长荣、吴华珠等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开设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当代农业资源利用学科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4.
一、基础地理教育应面向大众,提高国民的基本地理素质 地理学是融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综合性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地理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无论是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还是区位选择、产业布局、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人文经济环境因素以及进行地理建设的工程技术因素,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因而地理学不光是为少数的地理学家服务,  相似文献   

5.
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关于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的观点,如:地域分导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区域综合理论、生产配置理论等.这些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作为学科的理论基础则是难以站住脚的.“地域分导”和“区域综合”是经济地域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决定经济地域运动的基本规律.“人地夫系”是一种贯穿于整个地理学研究中的思想,它既不是经济地域运动的表现形式,更不是经济地域运动的基本规律.“生产配置”是经济地理学的任务,当然也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人们掌握经济地域运动规律后的生产实践而不是学科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比较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0月19日——23日在浙江省杭州大学召开。我国解放后第一本《比较教育》教科书的编写人员、部分从事比较教育学科研究与教学人员和部分研究生约五十人参加了这次讨论会。与会者就如何修改教材、提高比较教育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如何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比较教育学科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生物因素,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8.
<正> 农民教育,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根据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科技的强烈要求,在巩固各类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同时,创造了一种科技教育的新形式——科技教育重点户,为农业技术及时传到千家万户开辟了一条新渠道,使农民教育在与生产劳动结合上出现了一个新突破.  相似文献   

9.
<正> 一、云南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云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高等农业教育是实现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跨世纪发展目标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随着我省农村经济改革、体制转换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全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然而,目前云南高等农业教育改革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农业教育观念的更新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农业教育观念仍停留于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云南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产业结构不仅由昔日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了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生产格局,而且正在向农工贸一体化,一、二、三产业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对象。文章主要从专业认同、科学思维建立、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职业精神等方面深度挖掘“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入点,并对实施路径进行探索,使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相辅相成,形成协同效应,以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传统土壤地理学的教学模式,融合了GIS技术以及地统计知识,从多方面来教授土壤地理学知识,在注重学生独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为提高土壤地理学教学质量提供可参考性方法,为培养多元化人才提供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人文地理学社会调查的重要性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从学科体系看,人文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的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偏重于社会环境,包括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等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带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只有通过对区域的实地勘察,才能深刻理解人文地理现象的各种特征.而且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日益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实践教学是人文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  相似文献   

13.
第四次全国教育行政会议于3月24日在北京开幕。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市教育厅、局的负责同志和部分中、小学、民办学校的代表共119人。董纯才副部长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全国王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有利形势下,在文教建设高潮开始出现的情况下召开的。他说,这是一次促进教育事业大跃进、促进我国文化革命早日实现的大会。董纯才同志说: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反掉保守思想,促进教育事业的大跃进,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价值。认为地理学科能够承载劳动教育功能,服务于学生劳动素养和观念的培养,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以"土壤"教学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土壤剖面挖掘、土壤采样等实践活动,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地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视角,深化认识教育地理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认为教育地理学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以教育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用地理学等多学科综合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以及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论述了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教育的地域差异、教育的地域功能和教育的地域认同。  相似文献   

16.
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实践验证过程,属于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中土壤剖面的选择,并且根据四平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研究了代表性土壤黑土、白浆土、黑钙土和灰棕壤的土壤剖面构型,以及生物、气候、母质等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们这次到桃江县,和县区乡的党政干部谈教育,发现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在“发展经济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的基础上,又深化了许多。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的概念已大大扩大,大到需要用十个字——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才能概括。搞大农业,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大教育。县委书记龙武扬对他的这一  相似文献   

18.
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民教育;农村劳动力要有序、高质量转移,也需要农民教育;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更离不开农民教育。在江苏省金湖县,我们看到前锋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不等、不靠、不要,利用有限条件,以当地农业的结构调整为指南,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开展多种模式的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引导农民发展“双高农业”“生态农业”,以创建绿色文明家园为目标.提倡文明生产生活方式,为发展地方经济、农民致富起到推波助澜作用,走出了一条教育富民之路——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其实质性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它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纵观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在迈向农业现代化道路过程中,都无一例外的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我国现阶段也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研究的热潮,面对这次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革新的浪潮.刚刚直辖的新重庆怎么办?本文就新重庆农业产业化问题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未来智能时代的社会变革,虽然现在还无法对其样态做出准确预期和研判,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将是未来智能社会的首要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应对"不确定性"的思维与能力,也必将是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与目标.《当代地理学要义——概念、思维与方法》中提到,不管把地理学定义为大学的一个学科还是学校的一门课程,或者是一个广泛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