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俭和钟嵘对江淹的评价有许多不实成分;在诗歌创作上,钟嵘主张树立"准的",江淹主张"兼爱",二者观点相悖;在《诗品》中,钟嵘对"江淹才尽"事件的记载有着十四年的偏差,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2.
江淹才尽已为熟典,历来对其才尽的原因屡有发明,但却对江淹才尽的真实性有所忽略。对其内在原因的剖析尚有未安。事实上,关于江淹才尽的记载本身就存在问题。而江淹后期的才能实不减于前,今天所见到的江淹诗文集还间有后期的作品。同时,根据有关文献,江淹后期的创作,渐趋老成,才尽很有可能是江淹自己的选择,但却是文坛和文学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江淹诗论说     
江淹的诗歌有的意象奇崛峭拔 ,有的具有悲壮凄凉之气 ,有的基调沉郁而朴茂遒劲。其仿拟之作 ,大多达到貌合神似的地步。他的《清思诗五首》表现出超尘脱俗的境界 ,显得空灵飘逸。《悼室人十首》抒写诗人难以抑制的悲痛和伤感 ,情感哀婉缠绵。在永明诗风盛行的南朝 ,江淹的诗歌可谓独树一帜 ,钟嵘《诗品》评价为“诗体总杂 ,善于模拟” ,刘熙载《艺概》论云 :“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 ,在诗美和诗境上别具特色。但模拟毕竟非作家自身本色。江淹在诗思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羁制 ,欠缺深刻的笔力。  相似文献   

4.
“江郎才尽”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淹才尽”在诗歌史上诉讼纷纭。据南朝史籍记载,其时间应在永明初年,其原因一是工作性质的变化使他的兴趣爱好转向了史书的撰写与诏册的制作上,二是身份地位的提高使他再也写不出过去擅长擦拭描写的题材与内容;三是原有的创作特长不适应永明诗体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江淹"才尽"时间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郎才尽”是一个有意味的话题。搞清楚江淹“才尽”的时间对探讨江淹“才尽’’的原因十分重要。江淹在永明前或永明初已经“才尽”,至永明中有“才尽”之恶谥,到建武年问江淹方以托梦之说来解释自己“才尽”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钟嵘《诗品》评江淹“筋力于王微 ,成就于谢 月兆” ,过去多有歧义。从钟嵘的诗歌审美理论 ,联系《诗品》对王微、江淹、谢 月兆 等人在诗风上的评述 ,“筋”与“成”乃名词性主语 ,“力”与“就”起谓语作用 ,“筋”即“筋骨” ,即“风力” ;“成”犹今言“成就。”“力”起形容词作谓语的作用 ,系有力 ,有劲意。前句意为比王微诗强劲有力。“就”是靠近、接近意。后句应理解为江淹诗歌创作的成就与风格比较接近谢月兆。  相似文献   

7.
江淹才尽与永明新变文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朝时期文学追求新变的思潮很盛,永明体诗歌便是这股风气影响下的重要产物。而江淹的文学思想带有明显的复古色彩,他对前人借鉴较多,对永明体诗人缺乏认同,江淹才尽便是永明文学思潮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江淹始终没有接受并融入永明时期新的文学风尚之中,这主要与三方面情况有关:1.永明时期文学活动群体性的特点;2.江淹在永明时期在身份地位上与新兴作家的差异;3.江淹的内向狷介性格。所谓“江郎才尽”是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钟嵘《诗品》评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月兆”,去过多有歧义,从钟嵘的诗歌审美理论,联系《诗品》对王微,江淹,谢月兆等人在诗风评述,“筋”与“成”乃名词性主语,“力”与“就”起谓语作用,“筋”即“筋骨”,即“风力”,“成”犹今言“成就。”“力”起形容词作谓语的作用,系有力,有劲意,前句意为比王微诗强劲有力,“就”是靠近,接近意,后句应理解为江淹诗歌创作的成就与风格比较接近谢月兆。  相似文献   

10.
《诗品》评江淹条云:“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朓.”其说多为今人采用,认为江淹诗的艺术技巧取之于王徽、谢朓.顾农先生近在《扬州师院学报》(95、1)发表“萧统《文选》与钟嵘《诗品》”一文,认为萧统选陶是吸收了钟嵘意见的结果.文中为证明自己的论点,取证颇多,《文选》选江淹诗亦被作为佐证一条,云:“《文选》选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正是‘善于摹拟’的典型之作,此外又在‘游览’类中选其《从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一首,在‘行旅类中选其《望荆山》一首,都是写景之作,正言于钟嵘‘成就于谢朓’的观察”.仅着眼于《从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望荆山》二诗均为写景之作,与谢朓的不少诗作相近一点,遽断为江学谢,其说大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阅读陈庆元君《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辨》一文后有感而发。笔者认为钟嵘《诗品》中的“成就于谢”的“就”应解释为“接近”,而不应解释为高于”。从作品来看,江淹在创作五言诗时也具有内容扼要、含意深切、音调婉转、语言清丽等接近谢诗风的特征,而陈庆元君的误解与其引用吴丕绩《江淹年谱·自序》中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本系阅读陈庆元君《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Tiao”辨》一后有感而发。笔认为钟嵘《诗品》中的“成就于谢Tiao”的“就”应解释为“接近”,而不应解释为高于。从作品来看,江淹在创作五言诗时也具有内容扼要、含意深切、间调婉转、语言清丽等接近谢诗风的特征,而陈庆元君的误解与其引用吴丕绩《江淹年谱·自序》中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小谢”之称始见于钟嵘《诗品》,指谢惠连而非谢朓,这一现象与钟嵘对永明新体的排斥关系密切。唐代近体诗获得极大发展,唐人尊谢朓而不重惠连,“小谢”之名从此确定为谢朓。宋人提出“三谢”之说,注意到谢灵运、谢惠连与谢朓在诗风上的古近之分,重新关注谢惠连的文学价值。明清时期因《诗品》流行、诗坛复古风潮等因素,谢惠连再次受到重视,部分推重古体的诗论家乃至重新呼之“小谢”,并提出谢惠连成就高于谢朓的论断。作为诗史上的小家,谢惠连的地位升沉是时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上佳见证。  相似文献   

14.
南朝钟峰《诗品》关于江滩梦笔的述议,是中国写作史上的难解之谜。江淹梦境表达的是主体对灾祸恐惧、对生命忧患的深层意识;他写梦的真实动机,是为了避祸优生,从而决定此后“少写作”,甚至“不写作”。他将“梦”写入《前后集》有多重用意:既是对自己前段写作的“总结”,又是对此后写作的“预告”,更是他从此封笔即停止写作的“宣言”。这才能合理地解释江淹梦笔后、为何立即“为诗不成”或“为诗不美”了。在封建专制主义“亏名”、“亏形”双重压迫、威胁下,江淹不得不选择了“封笔”这一颇有“自我埋没”意味(实为自我保护)的悲喜剧结局。这喜剧是生命和生理上的,这悲剧则是文化和写作史上的。今后出版者要收录有关江淹的成语,建议不妨以有美学价值和深层次意蕴的史实——“江淹梦笔”,来取代“江淹才尽”。”  相似文献   

15.
“江郎才尽”早在宋末齐初江淹35岁前后业已开始,到永明年问彻底“才尽”。要解释为什么江淹壮年即出现“才尽”的现象,固然可以在永明以后去寻找答案,但更重要的应该从永明以前,乃至江淹35岁以前去寻找。文学交游的贫乏是造成他壮年即“才尽”的重要原因。考察江淹“才尽”前后文学交游的贫乏,我们会为“江郎才尽”找到更加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南朝礼学的等级观念是钟嵘《诗品》“品第”批评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钟嵘师从礼学大师王俭的学历背景及其兼通礼学与诗学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在对汉魏六朝的诗人们进行品第高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礼学的等差理念与序次思维,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在《诗品》这部“思深而意远”的诗学批评著作中,礼学与诗学理论在审美价值理念、思想方法等层面彰显出高度的一致性,反映了南朝文学批评论有着深厚的礼学渊源与礼义内蕴。  相似文献   

17.
南朝永明年间,诗歌力求追新,讲求声律对偶,启开唐风,这就是文学史上为人所称道的“永明文学”。永明文学的代表作家,就是《梁书·武帝纪》所称的“竟陵八友”。王融为竟陵八友之一,阮亭称之为“一代文宗”(《师友诗传录》)。其诗歌以清丽见长,钟嵘《诗品》:“元长(王融)士章(刘绘),并有盛才,词美英净”。日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也称王融诗“清而丽”。我们从其具体的创作中不难发现他对清丽的艺术风格的追求。在其百余首诗中,提到“清”字的地方是很多的,反映出其艺术上追求“清丽”诗风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8.
1.韩海苏潮:亦作“韩潮苏海”。谓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如潮如海,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清·俞樾《茶香室丛钞·韩海苏潮》:“国朝萧墨《经史管窥》引李耆卿《文章精义》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然则今人称‘韩潮苏海’。误矣。”2.江郎才尽:又作“江淹才尽”,又有“江郎才掩”、“江淹梦笔”等成语。南朝梁代江淹,少有  相似文献   

19.
钟嵘与沈约     
《南史·钟嵘传》云: 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云:“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齐永明中,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又微,故称独步。故当辞密于范,意浅于江。”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从而可知,《南史》作者李延寿以为,钟嵘将其《诗品》初稿写就后,曾仿效刘勰的办法,向沈约求誉,遭到了拒绝。钟嵘颇为不满,待沈约谢世后,他重新修订《诗品》,增写《梁左光禄大夫沈约》,对沈约加以诋毁,并置之于“中品”。我不敢苟同,遂草拟此文,加以考索和辩析,并对沈约断然拒绝钟嵘的求誉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探讨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和钟嵘《诗品》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者启发并影响后者,不仅可能,而且从具体内容而言,后者无疑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