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雀为何“东南”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说明代才子唐伯虎考举人时,与另一人并列第一。为了定夺谁能夺魁,考官出了一个怪题来考他们:古诗中为何只说“孔雀东南飞”,而不说“孔雀西北飞”呢?唐伯虎脱口而出:“因为《古诗十九首》里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为历代人所推崇。它不仅是古文人五言诗之冠冕,而且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古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乎无愧,凡得诗人之本意也。”那么,《古诗十九首》好在哪里呢?陈绎曾《诗谱》说:“《古诗十九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胡应麟说:“诗之难,其《十九首》乎!畜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自求。”看来,《古诗十九首》好就好在“格古调高,句平意远”的艺术境界上。但是对于这一境界,古人虽然朦胧地道得出,而对它的真谛与渊源却难以做出科学与精当地剖析。所以说,对于它的“艺术境界”也只能说是浅尝辄止,需要再认真细致地分析、铨释。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学作晶中不少传诵的佳篇,在作者问题上聚讼纷纭的很多。《诗三百篇》作者本无主名,《小序》却替许多篇什配上作者,天晓得,连《小序》的作者是谁也成了问题。我们熟识的如李陵《答苏武书》,苏武、李陵赠答诗,《古诗十九首》里的枚乘、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第九册《暮江吟》诗中有这样一句诗“:露似真珠月似弓。”其中“真珠”一词,有教师解释为“真正的珠子”,亦有教师解释“真珠”即“珍珠”。在我校五年级的一次统一考试中,默写这首古诗时,有许多的学生将“真珠”写成了“珍珠”。对还是错呢?一时教师们众说纷纭。其实“,真珠”就是“珍珠”。《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对“真珠”的解释皆为:真珠同珍珠,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体动物体内所产,为珍贵的装饰品,并可入药。因此,古人所用的“真珠”一词即为今人常用的“珍珠”一词,古人习惯上将“珍珠”写作“真珠”。如唐贾岛…  相似文献   

5.
一、对教学材料及教学对象的理解1、通过《迢》诗感受汉五言诗的节奏,感觉《古诗十九首》“一诗止于一时一事”(王夫之《姜斋诗话》),“深衷浅貌,短语长情”(陆时雍《古诗镜》)的风格。2.通过《鹊》词感受秦观“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宋史·秦观传》)的词风,以及词格平仄的诵读要领。  相似文献   

6.
自《古诗十九首》被编人《选》.后人对它的创作年代的考证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最初对此议论的是徐陵.他认为十九首中《青青陵上柏》以下八首为枚乘所作;第二个是刘勰.他在《心雕龙》中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后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阶段中,我们所学的古诗大多是短小精练、对仗工整、具有较深寓意的佳作。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往往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这样连基本的意思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就更谈不上体会诗的韵味,汲(jí)取诗的精髓(suǐ)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古诗呢?我认为必须做到这“五步”:读也就是熟读。俗话说“熟能生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拿到一首诗,首先是要把它读熟,这样才能为我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忆就是去回忆作者及他(她)作该诗的时代背景。如《梅花》一诗,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他当时极…  相似文献   

8.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这里的“古诗”并不是古代诗歌的通称,而是指汉魏时与乐府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乐府诗是伴乐而歌的,古诗则多不能人乐。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音乐的变迁,很多乐府诗也不能歌唱了,与古诗也就不易看出区别。《古诗十九首》都在《昭明文选》中有所著录,却没有写明作者。梁启超先生认为,《古诗十九首》“所诠写  相似文献   

9.
2009年8月下旬,在江西九江召开的“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木斋曾向我谈起他的《古诗十九首》研究,谈起曹植、甄后的隐情以及与《古诗十九首》的关系。对于《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我并不陌生,当时已被他的见解所震惊,我感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年代和作者的定论,将很有可能会彻底颠覆。现在,当我读完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⑤的书稿后,确信他的研究结论,必定会相当程度地改变中国诗歌史的传统书写。  相似文献   

10.
“与”犹“谓”,不完全外动词,训见《经传释词》。……《玉台新咏》载古诗八首,其第六首云:“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又《乐府诗集》载相和歌古辞《艳歌行》:“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公输即鲁班,本是一人,中何以用“与”字?古今皆不得其解,今读“与”犹“谓”,  相似文献   

11.
“西北有高楼”中“西北”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古诗 ,尤其是汉魏时期的古诗 ,经常会见到一些方位名词 ,如“西北有高楼 ,上与浮云齐”①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② 、“西北有浮云 ,亭亭如车盖”③ 、“吹我东南行 ,行行至呈会”④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⑤ 等等。这些方位名词 ,有的是实指 ,有的却是虚指 ,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下面试以“西北有高楼”中“西北”为例 ,加以分析。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一诗中的方位名词“西北” ,李善《文选》注解释为 :“西北 ,乾位 ,君之居也。”而张庚《古诗十九首解》解释为 :“《古艳歌·日出东南隅》是赋艳 ,故就东南写 …  相似文献   

12.
古诗是东汉以后的许多文人在汉乐府民歌影响下仿作的五言诗。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许多五言诗的作者无从考查,从晋代以来这些诗就被人们称为古诗。到了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从东汉末年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中选了十九首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此后,《古诗十九首》就成为这组有别于其他五言古诗的专称而被以沿用,而其中每首的诗题,则为后人以各诗的首句命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课本里选入了许多古诗,这些古诗看来很简单,但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诗意。由于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的,跟现代汉语的距离较大,所以只有首先理解诗意,才能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和作者的感情。那么如何去把握呢?一、解诗题古人讲:“题”是额也、‘泪”是眼睛。任何诗文都有题目,古诗也是一样,诗题往往带有总纲的意思,所以,无论讲解哪首诗,首先得解题。如《送元二使安西》,“元二”是人名,“安西”是唐朝所设安西都护府的治所,“使”是“赴”的意思。那么从题目可以看这是友人送元二到安西去写的一首送别诗了,既然知道是送别…  相似文献   

14.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语出版社)选入了《木兰诗》一课,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句“云鬓”一词。编注释为“像乌云一样黑的头发”,并注“鬓(bin),脸两侧靠近耳朵的头发。”对于后。笔认为是正确的.“鬓”泛指头发,在古诗中也很常见,如左思的《娇女诗》中“鬓发覆广额”中,就是这个意思。但“云鬓”为何解释为“像乌云一样黑的头发”?《历朝边塞军旅诗》(华夏出版社,2001,1月版更生选注1第84页注为“乌黑的头发”。二如出一辙。“云”字在这里似乎应该解释为“像乌云一样黑”或“乌黑”。“云”字和这两种解释联系起来,是否正确呢?  相似文献   

15.
《杂诗》是新编入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9课中的一首古诗。诗人用向故友探询乡情的口吻,表达怀念故乡的深情。诗意简洁明了,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想象,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新授前,我先介绍作者王维,着重强调了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有人曾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这首诗,作者是从叙家常的角度写的,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时,我先解释重点词:“绮窗”、“著”、“花”、“未”,比较多义字:“君”、“应”。然后我表情朗读全诗,让学生根据字词初步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我根据这首古诗的特点,着重引导学  相似文献   

16.
郭洪洋  陈玺 《语文学习》2022,(12):40-43
<正>《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貌和诗史地位作了精确的评价:“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作为《古诗十九首》的代表作,《涉江》多次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在抒情方式和表现题材上体现着《古诗十九首》的整体风貌。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探究抒情方式和表现题材的焦点所在,值得我们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些诗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那么,如何较快地学习古诗,体会出诗中的美呢?第一步:解诗题,知背景。所谓“解诗题,知背景”,就是初学一首古诗,首先须从题目入手,了解诗人的概况,以及写这首诗的背景,从而懂得题目的意思。如学习《送杜少府之蜀州》这首诗,首先理解诗题:送,送别;少府,官名;之,往、去或上任;蜀州,蜀地。连在一起,题目的意思就是:送杜少府到蜀州去上任。然后,要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他在短短的一生中,郁郁不得志,颇多感伤。只有从16岁到21岁,是他一生中较为得意的一段时光。这首诗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而陈子昂的《感遇》诗则被颂为唐代的“古体之祖”。一般认为陈的《感遇》是脱胎于阮籍的《咏怀》。其实,追根溯源实为《古诗十九首》,其作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才可以更肯定地认为陈子昂《感遇》诗是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与发展。其突出表现便是兴寄与风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有多重意蕴,我们今天就是要讲它意蕴的丰富。不知作者是造成《古诗十九首》多义性的第一个原因,因为你无从比附,这使它的意思反而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头题了一首深有感慨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诉说了他创作的甘苦和他难以直言而深怕不被理解的衷曲。作者自云“荒唐言”和诗前所提及的“假语村言”也说明了《红楼梦》的语言风格与传统的古典小说是大不相同的,清代邹弢在《三借庐笔谈》里说“《石头记》笔墨深微,初读忽之,而多阅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