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和滋润了大地,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长达5000年的华夏文化史中,黄河与河南乃至中原地区有着亘古不解的渊源、千丝万缕的联系。黄河为中原大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黄河为炎黄子孙造就了广阔、平坦,赖以生存的沃土,黄河为中原培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黄河及其文化又为中原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当然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曾使华夏儿女特别是中原儿女饱受其害,但盘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与黄河水害展开不懈斗争之时,对黄河的崇拜敬仰之情结却愈结愈深。文化凝结历史,文化连接未来。近些年来,研究黄河、研究黄河文化的热潮此起彼伏,有关单位和团体相继组织了多种主题的黄河文化论坛,一些知名学者也围绕黄河及其与中原文化之关系发表了许多高见,这无疑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对中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推进作用。就此,本刊将陆续特约和选用一些交流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配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1册课文《长江之歌》长江浩浩荡荡,奔腾不息,而长江的姊妹河——黄河是一条会“搬家”的河流。地球上有一些河流,经常改变自己的位置:今年在这里流,过不了几年又流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就是河流“搬家”。黄河就是这样一条河流。现在,黄河是由山东省北部入海的。可是在历史上,黄河入海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多次变迁:最北,黄河曾经由天津入海;最南,曾经由今天的淮河入海。两个入海口南北之间的距离大约有五六百千米。河流为什么会“搬家”呢?原来,河道上游一般坡度很大,河水在坡度很大的河床里奔流,冲刷着河床,大量泥沙被…  相似文献   

3.
他从大山里走来──记芮城县成人办主任张克言马坤耀翻过巍巍的中条山,就是滔滔奔流的黄河,中条山锻造了芮城人果敢刚毅的性格,黄河激发了芮城人勤劳奋发的精神。这里写的,就是一个具有果敢刚毅的性格、勤劳奋发精神的人。1987年深秋的一天,张克言同志第一次来到...  相似文献   

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和滋润了大地,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长达5000年的华夏文化史中,黄河与河南乃至中原地区有着亘古不解的渊源、千丝万缕的联系。黄河为中原大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黄河为炎黄子孙造就了广阔、平坦,赖以生存的沃土,黄河为中原培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黄河及其文化又为中原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当然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曾使华夏儿女特别是中原儿女饱受其害,但盘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与黄河水害展开不懈斗争之时,对黄河的崇拜敬仰之情结却愈结愈深。 文化凝结历史,文化连接未来。近些年来,研究黄河、研究黄河文化的热潮此起彼伏,有关单位和团体相继组织了多种主题的黄河文化论坛,一些知名学者也围绕黄河及其与中原文化之关系发表了许多高见,这无疑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对中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推进作用。就此,本刊将陆续特约和选用一些交流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正>"更上一层楼"中的"楼"在哪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此楼在山西省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西南的黄河边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正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中所说的"山"即今中条山,"流"即此段由北向南的黄河急流,"千里"是指由此向西略南的中条山、华山、西安一段。  相似文献   

6.
由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牵头组建的"新中原华夏祖根文化保护传承协同创新中心",2012年9月获批信阳师范学院首批建设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同年11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为2012年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参与单位。现依据"协同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7.
一、黄河断流实况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 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 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 0世纪6 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黄河利津断流情况统计年份断流天数1991161992 8319936 01994 74199512 21996 1361997 2 2 6199814 219994 2代为2 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这种情况在2 0 0 0年得到了改变,2 0 0 0年没有断流。反而,到2 0 0 3年9月,黄河中上游…  相似文献   

8.
黄河——黄河[宋]王安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注释:①派:别支,支流。②中州:古豫州为九州之中,故称中州。③屋闾(1(u|¨)):指倾泄海水的地方。赏析:这首诗从黄河发源地着笔,直写到黄河入海"无处求"  相似文献   

9.
黄金宝地──黄河口李丰祥万里黄河在山东省东营市入海,在其入海口一带,草木繁茂,珍禽成群,鱼虾丰盛,原油滚滚,是一方风光奇特、资源丰富、有待开发的黄金宝地。黄河入海显神威由青藏高原奔涌而下的黄河,从内蒙古河口镇起,水流就变得混浊,到了河南孟津县,它开始...  相似文献   

10.
<正>第二单元"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吟诵着李白的诗句,思绪与黄河波涛共鸣。千百年来,黄河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让我们带着一份崇敬,写一写你心中的黄河。第一次听说黄河,是在家中。冬日,大雪纷飞。一家人围着火炉,说着下雪结冰。说着说着,爷爷就说了一句:"长江一年四季都不结冰,但黄河冬天里结冰。有一年,结的冰啊,能走坦克。"一下子,我就被"黄河"之冰"镇"住了。在隆冬季节,"黄河",就这样一头钻进了我的脑海,深深地烙在我的心  相似文献   

11.
《治黄科技信息》2004,(2):18-19
黄河下游重要控制站——利津水文站的监测数据表明,自去年11月至今年3月以来,黄河通过该站的入海月平均流量一直维持在185~1000m^3/s之间,其中2003年11月平均流量达1634m^3/s,为多年同期最大流量。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同1997年以来同期相比,去冬今春的黄河入海流量为8年中最大。根据当前天气形势预测,相对大流量入海将持续到今年6月份。  相似文献   

12.
《登鹳鹊楼》(五册)“黄河入海流”。诗人在楼上所看到的并非黄河,而是蒲州城北的涑水河,黄河还远在三十里外,是无法看到的。这句写的是想象中的虚景。涑水河流经黄河然后入海(东海)。《早发白帝城》(七册)“千里江陵一日还”。旧传白帝城至江陵一千二百里,实际只有七百  相似文献   

1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地处中原的河南,吮吸着母亲河的乳汁,孕育着灿烂的中原文化,支撑着中国文学这棵参天大树。 河南文学院的展览大厅里,树起了河南古代及现代文学家的丰碑,让我们通过历史隧道.登上河南文学的殿堂,瞻仰他们的风采。  相似文献   

14.
浪淘沙     
正九曲黄河万里沙,②浪淘风簸自天涯。③如今直上银河去,④同到牵牛织女家。⑤今译:曲曲弯弯的黄河裹挟着万里黄沙,巨风卷着波浪滔滔滚滚来自天涯。如今我要逆着黄河波浪直上银河里,一同走进牵牛织女的家。注释:①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②九曲:黄河弯弯曲曲,俗称九曲十八弯"。万里沙:黄河一路流下,挟带着许多泥沙。  相似文献   

15.
我们学校四周挺立着一棵棵白玉兰树,远看好像一列列士兵在守卫着我们的校园。校园里的白玉兰树已经种了七八年了,有一层楼房  相似文献   

16.
贾霞  阿芬 《课外阅读》2007,(4):22-22
1959年,一位年轻的美国步兵中尉在德国法兰克福服役。一天,上尉派这位中尉带人去守卫一门大炮。这种口径为280毫米的大炮是当时最有威力的武器。它部署在树林里,归步兵排守卫,并且要由卡车拉着不断变换地点,以免敌方获悉其位置。  相似文献   

17.
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有“黄河明珠”之誉的三门峡市,是因万里黄河第一坝——三峡大坝而兴起的新兴城市。仰韶文化遗址、函谷关、虢国车马等历史遗迹驰名中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这座新兴城市在现代气息中透射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创办于1999年的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沐浴肴崤函的古韵和改革的春风,聆听着历史前行的足音和滚滚黄河的涛声,根植于三门峡的沃土,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8.
黄河,安澜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像一条黄色飘带,唯系着中原大地,孕育着华夏文明。历史上,黄河是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但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来,黄河却从未造成大的自然灾害,人们常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黄河,叫“安澜”,即安静的波澜。  相似文献   

19.
黄河从形成的150万年前至3000年前的古黄河.系地下河(河床低于地面).循太行山东麓北行.在今天的天津附近入海.史称禹河。黄河流经黄土堆积区的特殊地质和暴雨集中的气候特点.黄河沙多早在大河形成期已开始大面积侵蚀产沙。由于水浊的空间分布、时间分配和河道形态特征.下游泥沙逐渐淤积转化为地面河(河床露于地表),至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首次出现宿胥口决口北流,于今河北黄骅县境内入海,史称宿胥口改道。从此进入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20.
一个名不见经传、年仅28岁的中原小散户,从3万元艰难起步,凭着他过人的智慧和独特的操作绝技,仅用6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奇迹。他那传奇的故事里,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本文将向你真实地"还原"6年间在中原大地发生这一"神话"的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