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但凡一堂好课,听者最直观的印象是“好听”“有味”,《经济生活》要有“经济味”,《政治生活》要有“政治味”,《文化生活》要有“文化味”,《生活与哲学》自然要有“哲学味”。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哲学课缺失哲学味的现象较为普遍,或把抽象、思辨的哲理生硬、肤浅地灌输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本身是不同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学生会对它有别样的期待。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哲学的神秘面纱逐渐消失,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逐渐觉得和其他课程没有本质的区别,哲学的课堂越来越失去了哲学味。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高二《思想政治》(下册)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或者教学《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过程中,都有一些学生对哲学意义上价值(以下简称价值)的含义,以及它与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和日常用语中的“价值”的区别,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为此,我们对如何理解价值的含义,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的光辉《五·七指示》指引下,我们排除了“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正确处理“以学为主”和“兼学别样”的关系,在抓好政治课、社会主义文化课的同时,积极开展学工、学农活动,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明他的写作《史记》的意图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确,司马迁的“天人之际”学说,是他的历史哲学的核心,是他的政治见解的理论基础。司马迁的写作《史记》,不仅是记载史实,而是通过史实表现了他对人对事的“论次”精神。所谓“论次”这里就有他的历史哲学和政治见解。那么什么是司马迁的“天人之际”学说的具体内容呢?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2年11月,在东京大学演讲一次,题目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新探索——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1)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产生背景的关系;2)董仲舒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如何评论从荀子天人相分到董仲舒天人感应;4)董学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王葆弦首先提出问题:对于《春秋繁露》真伪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你有什么见解?首先《春秋繁露》在“汉志”中没有著录,有人就怀疑它的可靠性。《史记》在“汉志”中也没有著录,只有“太史公书”,我们不能怀疑《史记》是司马迁的著作。其次,《汉书》本传中说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时列出篇名有《蕃露》,既有春秋,又有蕃露,也不能说《春秋繁露》没有一点根据。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兼议《论语》三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对孔子言与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论语》虽是语录体,却属于政治伦理哲学书籍。《论语》的哲学文本性质及《论语》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其中文化负载词时应遵循的原则——“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且以“学术性”为主,“通俗性”为辅。由此,翻译过程中应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周易》是孕育中国哲学的“母胎”,是连接神学与真正哲学的中介和桥梁,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曾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周易》占筮本质上是一种古代决策学。它的基本社会功能是“神道设教”,基本政治功能是“通天下之志”。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式管理》的探讨和评论是当前管理学界的一个热点,《中国式管理》揭示的是一种管理哲学而非管理科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学习、借鉴“中国式管理”哲学可以带给我们思考、启迪,可以进一步观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0.
20 0 1年 2月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立文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规划项目“东亚哲学与 2 1世纪丛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套丛书一共 5种 :《和合与东亚意识——— 2 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东亚的转生———东亚哲学与 2 1世纪导论》、《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 2 1世纪》、《和魂新思———日本哲学与 2 1世纪》、《君子国的智慧———韩国哲学与 2 1世纪》。它们对东亚文化与文化东亚的理念进行了宏观的哲学探讨 ,对中国哲学、日本哲学、韩国哲学如何面向和回应2 1世纪的经济、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11.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宣称自己教导“有效真理”,也就是某种政治现实主义,从而与之前的传统决裂。但是对比考察亚里士多德《政治学》(V.10-11)与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的相关教导却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相似性。亚里士多德似乎早于马基雅雏利近两千年就已经以自己的名义明白无误地昭示了那些“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真理。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重新思考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利在有意教导邪恶的意义上背离之前政治哲学传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辽宁高教研究》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了《现行高校哲学教材体系必须改革》(以下简称《改革》)一文,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不应纳入哲学教材”。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历史学。”“把历史唯物主义从现行哲学教材中搬出去”等观点。并引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断。我们认为把历史唯物主义从现行高校哲学教材中“搬出去”,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家的观点。于是写了《现行高校哲学教材体系怎样改革》一文(发表在《辽宁高教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提出我们的看法与《改革》一文作者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高中思想政治课有四个必修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在结束前三个模块必修教材的学习之后,知道了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那么,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记得刚学习哲学的时候,老师问我们哲学是什么,我当时觉得哲学应该是一群智商超群的人研究一些玄妙高深的问题,普通人是很难理解的。相对于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化学,哲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述荀子政治哲学的整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的目标下,探讨如下四项问题:一、整理过去“礼”思想的研究脉络,思考它为何与苟子“礼”思想一直无法一起讨论。二、简述笔者在前书《荀子礼治政治思想之研究》中,如何探讨此项问题。三、提出能显现《荀子》“礼”思想的思想特质和历史角色的分析架构:即以“礼论”、“礼制论”以及“礼治论”来区分广阔的“礼”思想进而分析的观点。四、阐述《荀子》“礼治论”的若干思想特色。据于此,本文试图论证:荀子礼治论是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之框架的视野,能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之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5.
教坛英华     
刘书林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6年11月生 ,山东德州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 ,获法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两课”教学部副主任。主要代表作有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当代中国人权状况报告》(获“五个一工程”奖)、《麦克唐纳社会主义新评》、《追求辉煌》等。曾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年度课程…  相似文献   

16.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当“西方文明中心论”沉湎于发展模式的“唯一解”时,作为人类美好价值理想的共同价值昭示我们,人类发展模式还有别样的精彩与可能。习近平共同价值理念植根于丰厚的哲学沃土,契合于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构筑于“文明共情”的治理格局,分别从哲学基础、价值诉求、价值自觉上展现出内在的生成逻辑与坚实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7.
政治哲学作为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古已有之,但真正分门别类地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却是近代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当我看到江苏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西方政治哲学导论》时,感到非常的高兴。在认真地通读本书之后,我们对西方政治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以往零散琐碎的政治哲学知识和学识有了系统化的发展,而对《西方政治哲学导论》本身的特色、意义和作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综而言之,《西方政治哲学导论》有如下三大特色。一、研究路线的传统性与新颖性《西方政治哲学导论》从政治哲学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大学》是以“德治”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在北宋时期,程颐、程颢非常推崇《大学》,到了南宋,朱熹又作了《大学章句》。后来《大学》便与《论语》《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了。宋元之后,《大学》成为官定的教科书以及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相似文献   

19.
“遵义会议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的教学内容和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明确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找准教学方向;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充分挖掘教学素材,优化教学过程;转变教学观念,健全教学评价体系等路径,将“遵义会议精神”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继承与发展“遵义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和重要的原则、方法,是高二《哲学常识》上册的核心概念和重点理论,也是我们学习《哲学常识》过程中必须把握的主干知识。要正确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必须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