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他认为“虚词一乖,判于燕越”。虚词所表现出的内容就如同一个人的性情,虚灵而又不可或缺。换句话说,细细体察虚词则可能是体悟作者性情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2.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虚字的数目远不及实字多,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1)以往人们对虚词的分析,一般多侧重于词性或组织功能等语法方面.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只这样做并不完备,还应有修辞角度的切入与发掘.因为虚词的恰当使用既能使文章表达更为逼真生动、准确简洁,又能加强文章情意的传达和文章语气的表现,也能辅助突显人物形象.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2)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实词和虚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虚词"在表"性情"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清代袁仁林在其《虚字说》序言中也说:"圣贤垂训,学士摛辞,事理多端,语言百出.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托精神而传语气者."(3)也强调了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掌握虚词是非常重要的。“实字易训,虚字难释。”阮元在《经、传释词·序》里的这句话,基本上代表了古人的经验之谈,认为学习虚词难于学习实词。现在的学子,大多也有同样的感受,对虚词望而却步。分析归纳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科学的语法学的一部分,汉语词类的研究是从《马氏文通》(下称《文通》)开始的。《文通》把传统的词类学说加以根本改造,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谈论为科学,是传统小学的集大成者。更为重要的是,它开启了词类研究的新局面。它的词类研究有极强的生命力,历经百年考验而沿用至今。后人在词法学研究方面始终都无法逾越马氏的高度,未能另起炉灶。  相似文献   

5.
虚字活用是指一个词临时用作另一个词类,从而临时产生了新的意义,即具有了新的用法。虚字活用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词活用,二是其他虚词的活用。虚字活用非常复杂,所以解释虚字难度很大。具体的方法有:分析语境、结合上下文;多数虚词是由实词演化而来,因此,应首先辨清虚实;对虚词的了解和说明,必须结合句法进行分析;由于有些虚字活用是因与它类虚字通假而产生的,因此要结合古音韵;有些虚字是由于修辞手段的需要;所以考释虚字,必须结合辞例;必须钻研前人与时贤的关于虚词的专著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功用法、名词的意功用法.名词活用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是却有规律可循的,种种规律值得我们认真探手与总结.  相似文献   

7.
8.
古汉语教材普遍把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的非名词性谓语句称判断句的活用,认为判断句活用的标准首选要根据判断的本质特征,-谓语性质是名词性的,其次须参考判断句的表现形式和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材的改革,中学语文课文中,文言文的比重加大了.文言文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许多学生对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束手无策.只好采取死记硬背例句的办法来学习这些知识点,结果收效甚微,测试时多数是设计加估计去完成。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有许多不同.辩识这些不同,掌握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是阅读文言文必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曾尝试用学生较熟悉的现代汉语的语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发现比学生死记硬背例句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基本上能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词的同一种用法在该词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系统中,可能占有不同的地位或具有不同的性质。一个词义在萌芽时期,用例较少,是活用;发展至一定时期,用例较普遍,形成经常性的固定用法,这时就不是活用了。需正确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以及在这个义类下的词性,不能用考察现代汉语词性的方法来考量古汉语词性,乱扣词类活用的帽子,以致造成古汉语词性定位的偏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在近半个多世纪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前后出现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学者,在许多理论问题上取得了基本的共识:中国文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文学,中国有本土民族特色的文学观念,我们可以参照但不能硬套西方的文学观念。因此,本文主要从文原论、创作论、鉴赏论三个方面大致勾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轮廓,使之显现出总体理论体系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城市诗歌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与城市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兴起之初,从早期的《诗经》乃至汉乐府、大赋,进而到唐诗、宋词,其间都留下城市生活的斑驳投影。伴随着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诗歌所表现出的情境也愈加充实:建筑风光、世态万象以及民俗风情皆可入诗,诗歌成为古代城市文化的记录者。同时,它又是诗人心理空间在城市中的投射,蕴涵着诗人的城市观念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3.
对霍尔果斯口岸优势及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霍尔果斯是中国与中亚五国、俄罗斯等“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经济、地理联系最为广泛而密切的边境贸易口岸,也是中国经中亚通往西亚、中东、欧洲陆路捷径的桥头堡。客观认识和把握霍尔果斯口岸所具备的发展优势、科学构建其符合新形势发展规律的经济体系,对于该区域的长远发展及伊犁州实施外贸强州战略、新疆实施走出去战略乃至中国加强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间的合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足霍尔果斯口岸的十大优势资源即:品牌优势、进出口优势、区位优势、宏观环境优势、民族交往优势、行政体制优势、功能承载优势、内外环境优势、气候优势、兵地融合优势,决定了霍尔果斯口岸以城市商务区为联结点,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工业园区、物流中心三角互促的“三大发展支柱、一大发展辅柱”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14.
浅析荀子和庄子"天人相分"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关系是荀子和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荀子和庄子都以天人相分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最终都实现了天人合一.但由于其对天和人理解的理论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其对天人相分思想认识的截然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其对天人合一实现的途径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围绕提高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阅读古籍的能力”和“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的双重目的,主要对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提出具体教学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墨子与荀子文艺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和荀子分别代表墨家和儒家学派展开了关于文艺思想的论争,其文艺观的不同体现了政治观念和阶级地位的尖锐对立。墨子坚持"非乐"观点,宣扬文艺无用论,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荀子坚持以乐辅礼、教化世人的"倡乐"观点,宣扬文艺审美功用论,代表地主阶层的长远利益。后世儒家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诗教中就有荀子学说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汉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客观地了解造字时代的相关社会背景,也能从中发掘中国古代性别文化发生发展的轨迹,即男性被完全忽略的母系氏族时期——夫权意识逐渐抬头的过渡期——男性崇拜绝对化的父系氏族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解体,得出我国古代的性别关系总体上处于男女不平等状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成为越南入境旅游的最大客源国.在回顾中国公民赴越南旅游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利用SPSS工具分析了中国公民出境越南旅游的结构性特征、出游决策因素、消费行为特征和旅游评价等.调查结果显示:赴越南旅游的中国公民集中在临近省份和经济发达地区,以中青年为主,具有较高学历,出游动机趋于多元化,其中商贸旅游和边境游占了一定比例;在消费特征上,以一日游和4~7日游为主,人均天消费200~300元人民币较普遍,对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餐饮和购物有浓厚兴趣;出游范围集中在北部,比较青睐的旅游目的地有河内、下龙湾、胡志明市和岘港等.  相似文献   

20.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文运事,用文学之笔塑造历史人物成为典型形象,从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因此,司马迁又是一位文学家。司马迁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语言巨匠,散文大家,他所写的史传人物是实录而不是虚构,但他做到了史笔与文笔的交融,对史传人物生活细节的遥情想象,高于生活,仿佛虚构,而合于实录之度,因此《史记》人物不是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