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几乎天天与讲台为伴,将学生作为听众,"宣讲"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因此,教师似乎拥有最大的话语空间。但是,走进一些教师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默的文化"。相当多的教师感受到,他们在与自己日常的职业生活  相似文献   

2.
丁芳  张驰 《教书育人》2004,(8):8-10
两年前,一所师范大学就“选择做教师的理由”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有80%的学生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最吸引自己的就是一年中有两次假期。日前,我们就教师的暑期生活做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假期并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样轻松,许多教师几乎没有假期,大多数教师的假期依然忙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的假期大致有三大内容:在家休息、出门旅游、学习工作。我们走访了部分教师,走进他们的暑期生活,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大人的眼里数学与枯燥无味的计算是同一概念,它与我们的生活几乎没多大关系。而翻开现在孩子们的数学书。我们会发现生活和数学可以如此和睦地相处,数学也能非常有趣地去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学参考》2006,(11):38-3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中组织数学学习。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走进生活数学的自由王国,感受生活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习作是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是生活的实际需要。这体现了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的理念。如何让学生产生这种需要?树立这种理念呢?这就要求教师们在习作教学中,让生活走进课堂,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感悟、思考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每时每刻,  相似文献   

7.
为倾听支招     
对话,从狭义来讲,就是“相互交谈”,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为目的的谈话。教学中,要使这种谈话进行下去,教师必须改变“我说你听”的行为方式,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做一个真正的倾听,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方能走进他们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与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9.
王俊梅 《新课程研究》2010,(2):113-113,116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他们都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走进课堂,学成后把知识用于生活。因此,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使其沉浸其中.给学生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初中英语课堂中要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英语教师要把生活引入课堂,用生活教英语,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生心目中最枯燥、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数学”应列首位,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眼中是那么的高深莫测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教师的教学难以奏效,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架设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之一是语文课堂几乎成了教师施展身手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了“舞台”下的“看客”与“听客”。语文课堂话语权利分配极不协调:一方面是教师的话语权无限膨胀,教师对文本做出“权威”解读是天经地义的,教师对参考书中“公共理解”的传授与阐释不容质疑;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话语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被无情剥夺了课堂话语权的学生基本处于失语或人微言轻的状态,他们的个体解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3.
走进宁波市天安职工职业介绍所(以下简称“天安”),看不到上海招聘“空嫂”时的轰动效应,听不到杭州招聘“空嫂”时的困惑茫然。但一句问询,一番答复,让人感受到一份坦诚,一份温馨。这里,每天接待多则百来人,少则几十人的求职者。他们中有职高生、大学生,有农民、城镇青年,更多的则是下岗、内退职工。虽然身份不同,年龄各异,但几乎都是紧蹙着眉进来,绽着笑容出去。他们说:“到工会办的职业介绍所求职,心里踏实,有盼头。”  相似文献   

14.
蒋惠英 《成才之路》2013,(36):27-28
“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悟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生活的体验和磨炼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格外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为教学空间,让他们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一、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枯燥,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  相似文献   

16.
有幸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品德与生活》这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其中的亲切与真实。同时也领悟到“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生活是品德教育的源泉。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思考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我们更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评价方式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突破,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的全新的生活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为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以达到数学与生活的和谐统一,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和谐统一,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8.
郝莲 《考试周刊》2011,(22):171-171
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体验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观念,感悟地理之美,这是地理教师的目标与追求,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和兴趣。  相似文献   

19.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在“做数学”中体验“生活数学”,进而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获得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朱建文 《教师》2010,(6):72-73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从而产生共鸣,激发起求知的欲望,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真正让阅读走进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