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一两年来,我写的一些新闻作品如《与雷宇对话》、《一位国家级专家竟去读硕士研究生——程抱垒的选择发人深思》、《“孟维娜’行为”追踪》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或引起反响,或引来争议,不论誉毁,身边的好友也罢,同学也罢,有一种评价倒是相同:“你写的东西有嚼头,不会看了就忘”。于是有人奇怪:你是正在读书的研究生,哪来的这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我作答:我写的这些东西,充其量只是几发“马后炮”。这不是假谦虚,发现并率先报道这些新闻的都是别人,我不能掠美;在别人报道过的领域继续开掘,犹如“马后炮”,这才是我的实绩。如果说要我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论调曾经一度在知识分子中颇为流行。这种论调叫做“先专后红”论。据我看,这种论调的持有者之中,至少有这样一种人,在他们看来,所谓“先专后红”也者,实际上是想把“专”作为“红”的资本,而把“红”作为“专”的装饰。你很难说这种人的主要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他只不过是想把这“专”与“红”当作两笔赌注,用来在他所想象的人生的赌场上押宝;他既不想真的“专”,也不想真的“红”,他无非是想用这两者互相辅助,作为他攀登他的“进身之阶”的两把拐杖而已。丁玲的“一本书主义”和艾青的“国际声望”,不就是被她或他当作资本和装饰的吗?然而这些据说是由于她或他带着其固有的荣誉参加了共产党而使党增加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5,(6)
成名之后……──访全国“百佳”记者杜耀峰大川我曾做过名人梦,梦想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神神气气红红火火潇潇洒洒地活一回。直到过了“天命”之年,我还是我,依然没有成名。于是,便始终对名人有一种神秘感,总想探究一番名人与凡人到底有何不同.细一想,又觉可笑。好...  相似文献   

4.
“楼中阁”、“斋名大王”,何许人也?早在1988年,在上海的几家报纸 副刊上,我就不时地读到关于“名人书斋”的文章,后来,在外省市的报刊上也读到“楼中阁”的“名人书斋”。这“名人书斋“犹如开遍全国好多报纸副刊的一朵鲜花。 从寻找作者到成为同事 说真的,我也很喜欢这“名人书斋”的文章。小小的书斋,经“楼中阁”那么一介绍,倒是挺有味道的。它典雅而蕴含书卷气,清丽而不失激情,给报纸副刊拓宽了题材,增添了色彩,让读者从中受到熏陶。于是,只要读到“楼中阁”的“名人书斋”,我就剪贴保存,汲取营养。于是,我也想…  相似文献   

5.
杨嫚 《网络传播》2005,(8):94-94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如今也开始在市场细分上做文章,于是,大量以女性为受众的网站纷纷涌现。比如“伊人风采”、“瑞丽女性网”、“网妖”等等。这些女性网站大多以新女性或新女权主义来标榜自己,加之其感性的内容,利用网络多媒体传播手段,倒也吸引了不少女性的眼球。  相似文献   

6.
宋歆 《军事记者》2005,(6):49-50
新闻传播学研究“无学”亦或是“有学”,一直是个深深困扰我的问题。“新闻无学”简单地说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应用层面上,理论与现实脱节,甚至是完全滞后,对现实问题没有指导意义;二是在理论层面上,没有自身的逻辑结构。所谓的理论不过是对现实现象的解释。后来,我在新闻实践中与许多同行接触,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新闻传播学也是持这一看法的。有学干脆将当前的新闻传播学称之为“黑板新闻学”。这就使得我在很长时间里都心怀困惑——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学?  相似文献   

7.
编辑有“责任田”,也可以经营“自留地”。这个观点我赞成。有同志由此对编辑们“网开一面”,“行点方便”,我想新闻界的头头脑脑恐怕反对者寥寥无几。因为,大抵有本事管好“责任田”的主,多数在“八小时”之外都有能耐种好“自留地”。“责  相似文献   

8.
某行政干部曾说:“下一步得弄个职称玩玩。”一年下来,人家果然弄了个高级编辑的桂冠儿。 某企业承包人也曾说:“下一步也得弄个职称玩玩。”一年下来,人家果然也弄了个高级经济师的红帽儿。 “弄个职称玩玩,”怪好玩的,于是我也想玩几句蹩脚的文字。 这些年来,社会风气时好时孬。有的人削失了脑袋投机钻营,在权上发了,有的人练快了手脚违法经营,在钱上发了。宦海的搏击和商海的摔打,使之成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老手和惯家。他们虽然也享受到了征服的愉悦,但也隐隐觉得连续作战的疲惫,于是便想弄个职称玩玩,调一调休整时的味…  相似文献   

9.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10.
大约是在7月初的一天晚上,搜索着电视机频道的我,忽然看见了某电视台“欢乐时光”节目,热热闹闹地正在进行“魅力先生大赛”。想想自己也是男人一个,便很想知道别人的“魅力”究竟如何,于是正襟危坐,引颈细看。 但看着看着,感觉味道有些不对。  相似文献   

11.
为人在世,“人缘”不可不讲。余虽临知天命之年,对“人缘”亦极不善于琢磨,以致招来许多的不便。诸如有人造访,人家尊重记者、编辑这个崇高职业,说奉承话吹捧话特别刺耳,对此我觉得不快,往往冷眼相送,于是好友说我不会处理“人缘”,将贻后患;有人为求方便,或掩饰什么问题,带着隆重的礼物来说情,对此我婉言拒之,于是有的说我不知趣,“人缘”不好;平日对上级总爱说几句有“针对性”的意见,不喜欢哼哼哈哈,对同事也疏于交游,于是有人认为我不圆多角,不懂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常在想,整个社会是不是误读了三中全会的决定。这场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大家听了可能会失望,不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国家治理问题。今天我想谈谈关于这场改革的几个问题。三中全会已结束好久,四中全会也已经开过了。但是对于这场改革,可能大家和我一样,内心里还是有很多问号,有很多困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让人困惑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说?以前我们也困惑,但困惑的是"改"还是"不改"。这次不一样,明确的说要改,而且专门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的新闻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想写好新闻报道,不钻研行业业务,就根底不牢,抓不住新闻,甚至闹笑话;假若陷进行业业务圈子,不会把行业的事情放在大局上,放在群众要求上去掂量,去分析,也仍然写不出好新闻。正确的做法是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按业务分工,我搞财贸报道。起初,凭着一股热情,跑财政、金融、税务等行业采访新闻。由于对这些行业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瞎摸硬碰,别说挖掘新闻,连采访的话题部扯不开,人家介绍些情况也听不懂。到财政厅采访,听到的是一连串的预算——预算支出、预算后备、预算定额,预算包干、预算追加和追减,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一次,在银行采访中听到讲“贴水”时,脑子反应出来的是将“贴水”类比为一种“水”,不禁发问银行还搞什么“水”,引起在坐行家们大笑。一  相似文献   

14.
文学信箱的编辑同志: 我在某些报刊上见到标有“报告小说”“纪实小说”的作品。请问什么叫“报告小说”、“纪实小说”?它们与小说、报告文学是不是一回事? 长记同志: 你的来信收到,所提“报告小说”、“纪实小说”,我在一些刊物上也曾见到过。在小说前加“报告”或“纪实”二字,我想大概是作者着意强调小说中的人和事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透过美国“反恐”宣传的种种表现 ,论述了传统新闻理念所遇到的困惑 ,以及媒介与政府难解难分的关系 ,从而说明美国新闻事业并不是政府独立的“第四势力” ,媒体作为国家的一个部门或一种行业 ,在社会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它也无所谓“客观、公正、自由” ,人们数百年来所认定的传统新闻理念只是一种“迷思”。  相似文献   

16.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17.
我当了多年编辑。工作时常想,采写新闻有公认的五要素,组织版面能否也找出五要素呢?拙文把版面“五要素”试提出来,以求与新闻界同仁共同研讨。一要有一个好头条。头条是每个版的带头稿,抓不到一个好头条,整个版就立不起来,显得没看头。因此,版面编辑要花精力选头条、编头条。  相似文献   

18.
说句心里话,做为一名“自带口粮”的业余“土记者”,我确实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只能把自己这几年写作的体会在这里侃几句。回顾起来,我的主要体会是:念好“多字经”练好“四种功”。 俗话说:“文章中不中,要看基本功”。作为一名通讯员,要想提高文章的命中率,就必须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基本技能,也不外乎眼功,脑功,腿功,笔功这四种功。 一、练眼功。眼功,通常是指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用眼睛观察,就要深入实际,亲临现场,仔细观察,全面了解,实地考察你的采访对象——包括人物,事物或场面。通过观察写出的新闻报道,才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增强新闻的直观感,立体感或激发联想。1987年,我们这里出现了部分农民不顾资金、技术、信息等环节,刮起了一股“一哄而起”的办厂风,,全乡一下子办起“一脚蹬”小高炉30多个,石灰厂60多座,小煤矿54座,结果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特大浪费,全乡  相似文献   

19.
如何优化选题是出版界多年来经常探讨研究的问题。这里,我想就公开“招标”进行优化选题作一点探索。众所周知,一项重要工程设计可以招标,领导干部任用也可仿行“招标”聘任,难道出版社的图书选题就不可以“招标”吗?我想应该是可以的。想我们大家都曾在电台和报刊上听到或看到“征文”的事。启事一发出,上千上万篇稿件飞向电台、报纸、杂志社。这样,稿子一多,自然就可以从中选出质量高的作品。一篇文章如此,一本书不也是如此吗?当然,征集书稿是个慢工夫,但时间放宽一些不就行了? 书稿的选题“招标”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先由出版社提出具体的选题设想,如近  相似文献   

20.
近来,不少人都感受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崭露头脚的歌唱演员只灌了两盘磁带,就很快被人称作“歌唱家”;一个只演了几部电影的演员因获得一次“×角奖”,不久就被人封之为什么“表演家”;一个初涉文坛的小说作者只发表了几部中篇小说或剧本,也很快被人冠以“青年作家”的头衔,等等。大概是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吧,于是呼吁:如今的“家”太多了、太滥了、太不值钱了! 本人也有同感,于是引起深思“家”者,自成一家也。一个在某一专业上没有较深的造诣、独特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