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基于职业获求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超社会资本的作用远远大于文化资本。在超社会资本面前,教育处于"失灵"状态。只有在超社会资本不存在的情况下,文化资本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这时候教育才从"失灵"转变为"显灵",教育对社会分层的积极影响才能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2.
资本逻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资本逻辑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刺激了现代化的"生成"与发展,引发了全球化的趋势,使历史变成了"世界史",可见,在创造现代文明方面资本逻辑"功不可没";然而另一方面,资本逻辑在创造现代文明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给人类带来的"祸害"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为,资本逻辑造成了人的抽象性存在,导致人的"异化",使人成为"单面人",此外,资本逻辑还引起了世界的动荡,导致了道德意义和道德责任的丧失。因此,我们应客观、理性地看待资本逻辑这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3.
王黎 《海外英语》2014,(5):138-139,150
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具体形态的文化资本、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体制形态的文化资本。该文主要运用前两种形式的文化资本对鲁迅"硬译"的形塑以及"硬译"对文化资本的生成做出解释。"硬译"与体制形态的文化资本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根据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将生计资本加以拓展,引入"信息资本"的概念,对丽水市异地转移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加以研究。结果表明,异地转移农户生计资本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续性,而要促进异地转移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就要在政府"异地转移"扶持政策支持下,以人为本,辅之各方力量,努力减少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5.
当前,"超级中学"引发的农村子女教育起点弱势问题愈发凸显,针对此现象,文章基于布尔迪厄的资本观点,分析得出农村子女家庭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缺乏分别造成其要进入超级中学面临"以优择校"难、"以钱择校"很难、"以权择校"难上加难。据此,提出通过完善"择优录取"、抑制"钱学交易"、杜绝"权学交易",淡化家庭资本在高中入学竞争中的效应,进而改善农村子女的教育起点弱势,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6.
"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及理论诞生于社会学,广泛应用于教育社会学.后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亦产生了经济学领域中的文化资本理论.在"美育"与"文化资本"之间建立一个超链接,可以同时对美育理论与文化资本理论进行创新.探究美育与文化资本的关系,可以对美育作出新的理论诠解:美育的实施依托于多元文化资本的存量;美育的目标在于促进文化资本产生增量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资本通过审美经济发挥社会美育作用.重构链接美育的文化资本概念与理论,可以对文化资本作出新的理论诠解:以美育为津梁整合跨学科的文化资本理论;以美育为适用域重新界定文化资本概念;将文化资本理论嵌入美育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7.
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一直是各界关心的焦点问题。而这些流动人口子女中,有一小部分能就读于当地公办学校,其余则只能就读流入地的民工子弟学校。为了解就读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对苏州市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家长及他们的任教教师实施调查,并对两类学校的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就读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家长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心理资本"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引发不同性质学校教师对其所教授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情感态度差异。最后,研究得出流动人口子女要获得流入地较优的"教育资本",当地政府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要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家长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相似文献   

8.
地方资本:一个乡村旅游研究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参与、社区获益、利益相关者等居民主体相关问题研究是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与主流,形成了诸多理论成果。文章以布尔迪厄"场域-资本"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乡村旅游语境下资本的"场域化"问题,基于乡村旅游场域提出了地方资本概念,阐述了地方资本的构成与特征,分析了地方资本的变迁与再生产。研究发现,社区普通居民作为承载主体的地方资本与游客消费资本对接,具有资本的典型特征,成为乡村旅游场域赖以存在的基础。在乡村旅游研究情境中,地方资本概念在居民话语权、乡村意象、社区获益等方面具有较强研究与实践意义,为现有乡村旅游研究理论体系做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依托母体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具有在招生、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的特殊性,其毕业生所拥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就业期望可能产生特定的影响。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双重因素,对某独立学院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独立学院学生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存量上存在差异;社会资本相对人力资本,对毕业生就业预期的影响更大些。为此,独立学院毕业生要正视所处的教育生态环境,理性认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高校要分类指导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同含量的毕业生,正确认识社会资本的作用。既要维护"继承性社会资本"。也要开发"生成性社会资本"。政府应做好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合理疏导。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非正常流动与学术管理"资本"主义趋向密切相关。我国高校对学术人员管理的"资本"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人才引进中"明码标价";对学术成果管理的"资本"主义倾向则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发表"论功行赏"。受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驱动,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非正常流动呈现以下特点:等级性,以人才级别或成果的级别作为奖励或资助多少的依据;物质性,人才引进的主要筹码是薪酬和住房,科研成果的奖励手段主要是货币;差异性,同样级别的人才,同样类型的成果,不同学校"价格"差异悬殊。  相似文献   

11.
对大学生的家庭社会资本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质量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相关关系,家庭社会资本越大的大学生,其就业质量越高,即家庭社会资本的"差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差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感戴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对大学生的感恩、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的特点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感恩在性别、生源地、年级上差异显著;心理资本和学习投入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差异显著.感恩与心理资本、学习投入两两间显著相关,感恩和心理资本是影响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拥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历史演变的逻辑就是大学文化治理的变迁逻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是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中"人"的要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是"物"的表现。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乃生产、传播文化资本之所,基于"师"、"生"的二元主体将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分化为"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彰显为平衡联系、互利共生、有机聚合,表现为整体谐动、互动共生和资本转化。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正是通过位置形塑更新不同群体的惯习,循环影响群体行为策略,推动实现权利资源再分配和结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两种不同文化资本形式,"学业资本"和"品味资本"分别是以学业、学术、学问为基础的文化资本和以品味、格调、情趣为基础的文化资本。相比品味资本而言,学业资本在阶层差异方面表现不是很明显,因而更有利于弱势阶层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实现上向流动。相比学业资本而言,品味资本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联系更为紧密,在学习过程和交往过程中,以及在考试选拔的过程中,不同阶层的学生最终还是能拉开彼此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文化资本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文化资本理论为全面审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从文化资本的视角对"农远工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经过分析发现,"农远工程"除了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农远工程"重构了农村的教育文化资本,直接增加了农村学校文化资本,直接或间接地发展了家庭文化资本和农村社区文化资本,从而推动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但也要看到,"农远工程"也强化了农村教育文化资本的"主流化"倾向,会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过渡型社区的社会资本严重缺失现象已经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文化堕距论"对社会转型期的过渡型社区社会资本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过渡型社区社会资本在诸多方面存在"文化堕距"问题,针对问题,文章提出发挥社会工作在提升过渡型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卫·哈维秉承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资本逻辑的空间化。马克思对资本内在发展逻辑的批判集中体现在获取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不断扩张的生存途径以及自相矛盾中走向灭亡的最终归宿等的剖析上。以此为底板,哈维提出了"弹性生产"、"当代全球化"、"不平衡地理发展"与"时空修复"等空间生产理论,分别对为获取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的空间化、资本扩张的空间化以及危机缓解途径的空间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哈维的空间生产理论将资本与空间结合起来,独树一帜,极具特色,实质在于对资本逻辑的空间化批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异质性不仅表现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也反映在同一群体内部的分化;而"先赋性"与"后生性"文化资本的配给与建构则助力于形塑此种分化。基于"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项目的数据分析,揭示出农村大学生内部分化的某种特征:第一轮分化是先赋性文化资本的"非选择性配给",44.21%的城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先赋性文化资本,而农村大学生这一比率仅为2.76%;第二轮分化则是后生性文化资本的"主动性建构",表现为86.36%的农村大学生先赋性文化资本与后生性文化资本都较低("先赋低,后生低"),仅有10.84%的农村大学生虽然先赋性文化资本较低但在大学期间积极建构较高的后生性文化资本("先赋低,后生高")。第二轮分化的外显性表征在于"先赋低,后生高"的农村大学生自我感知的教育收获显著高于"先赋低,后生低"的农村大学生。相对于先赋性因素的非选择性而言,后生性文化资本的主动建构是农村大学生弥补先赋要素匮乏的重要通道。然而可能的悖论在于先赋性要素的匮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建构后生性文化资本的意识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以旅游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营销学等理论为基础,并以大理鹤庆白族新华村民间艺人寸发标为案例,探讨在现代化背景下,特别是在民族旅游开发语境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如何学会"营销"自己的文化,并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及"社会资本"的转换当中,赋予了"商品化"一词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左翼学者围绕"帝国"和"帝国主义"的争论一直很激烈,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大卫·哈维的《新帝国主义》与艾伦·伍德的《资本的帝国》,他们都试图解释一种不同于旧帝国主义的"新帝国主义"的出现,都不同程度预示了资本在"新帝国主义"形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称其为"资本帝国主义"。但他们在分析资本积累无限扩张的逻辑起点上,以及在全球资本无限扩张的内在矛盾的解决路径上,却存在很大的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哈维认为,资本积累的无限扩张需要政治权力的无限扩张,资本积累产生的逻辑起点是权力的政治逻辑。伍德认为,资本可以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而存在,资本积累依赖资本自身的经济权力逻辑,并受到市场法则的制约和维护。二者的不同启示我们,重新审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合理划分市场和政府的角色分工,在全球化时代,把握全球资本的注入和走向,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