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跳水》一文所讲的故事是由水手们拿猴子取乐引起的。人们拿猴子取乐,猴子就放肆起来,摘孩子的帽子,孩子为了夺回帽子追猴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遇到了生命危险,恰好船长看见了,立刻举枪逼孩子跳水,终于使孩子脱险。这个波澜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变化,为此,我紧扣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运用“联系”的方法教学此文,将第二课时教学情况简述如下。 一、观察——图文联系 先看图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在最高的横木上的危险处境,再阅读课文画出描写孩子危险的句子,从一  相似文献   

2.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 一、抓住要害,简化提问 任何一篇课文,可圈可点之处势必不止一处,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如《跳水》一文中,对船长以要开枪的方法逼小孩跳水的理解是重要的设问点.我们先看看这样的设问:船长看到了什么情况?他有怎样的反应?他想了什么办法?孩子最后怎么做的?不难看出,这些问题多而杂乱,缺乏指向,完全可以避而不谈,而重点围绕引导学生理解船长想法之快、方法之好提问:你认为船长想的办法好吗? (引导判断)你如果在场准备用什么方法?  相似文献   

3.
[教学片段]记者:船长,如果你的儿子不跳水,你会真的开枪吗?船长:会的。记者:那不是把你的儿子打死吗?(全班同学大笑)船长:不会。如果他真的不跳水,我就会马上往天上开枪。他听到枪声,一定很害怕,就自然会跳水。记者:当你听到你爸爸(船长)用枪命令你跳水时,你想过什么?孩子:什么  相似文献   

4.
《跳水》是一篇传统课文。但每节课都是通向未知的行程,具有无限生成的可能,同时也预约着无法复制的精彩。今天又听了《跳水》一课,一个教学环节引发了我的思考。当时的教学情景是这样的: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自主质疑、释疑,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当讲到孩子因追猴子而误上横木、面I临险境,船长用枪逼儿子跳水时,  相似文献   

5.
《跳水》这篇课文的命题与学生常见的不同,“跳水”只是事情的结果,而不是经过。而这也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亮点”。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从题目入手,逆向研讨内容,顺向分析联系,具体做法如下: 一、逆向溯源,层层深入学内容 1.设置问题,直奔结果。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1)到底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一下子找到了第三部分),(2)孩子得救是由哪几方面的原因?(归纳后可知,除了水手和孩子会水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船长的作用。)(3)找出描写船长动作的词(看见、瞄、喊),想  相似文献   

6.
造句是积累、运用词语的重要手段。必须加强造句训练指导,让学生不仅能把句子造得正确、通顺,而且能造得具体、形象、生动,造出个性,造出兴趣来。下面浅谈几种造句指导的方法。一、用课文内容造句在用“千钧一发”(《飞夺泸定桥》)造句的时候,学生普遍感到有困难,好像生活中千钧一发的时刻不多。我提示学生:“能不能用《跳水》一课的内容来造句?”经我这一提示,学生马上有了造句材料,造出不少好句,如:孩子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眼看要摔到甲板上。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使孩子得救了。为…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跳水》一课时,学生对于摔在甲板上和跳进海里的不同结果缺乏认识。而这一点不理解,对文中孩子的危险处境就体会不深,那么就很难理解船长逼儿子跳水是机智之举。我做了一个实验。我拿来一个鸡蛋和一个大的量筒,在透明的量筒里装满了水,让鸡蛋从上面掉下来掉进量筒里。学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目标】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生字,积累“放肆”“吓唬”“风平浪静”“心惊胆战”等词语。2.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3.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阅读,能有理有据地分析孩子遇险的原因,还原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思维过程。4.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迁移阅读经验,通过合理推断,续写小说《鲨鱼》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9.
一、阅读教学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教研室 边淑芳 阅读教学中,我常设计—些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找骆驼》一课时,我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帮助商人找到骆驼?学生提出了好几种方法,然后我再问:用你们的方法能帮助商人找到骆驼吗?为什么?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反驳,排除了大部分不切实际的方法,帮助商人找到了简单实用的找到骆驼的方法。又如教《跳水》一课时,先问: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站在桅杆最高横木一端的孩子?学生想到的方法极多,有人想到直升飞机。我针对学生提出的办法提问:你们这些办法行吗?为什么?同学们都冷静地分析思考起来,排除了所有的办法,从而肯定了船长的办法是唯一的最实际有效的。教《司马光》一课时,我也用了类似的方法。这种先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再把思维引向深入的方法,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课堂40分钟组织学生搞好阅读 ,其中重要的一环是阅读课上老师的提问。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个好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开发学生的智力 ,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一、问点抓关键问点即指在课文何处发问 ,也就是问题的切入点。根据目前阅读教学的方向 ,课堂上提的问题应精炼 ,问在关键处 ,问在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上。如教学《跳水》一文 ,我设计问题时从整体目标出发 ,考虑问题教学的整体效应 ,采取“一箭多雕”的做法 ,力求一个问…  相似文献   

11.
一、巧设比较式问题,激起思维波澜。“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设计比较式问题能刺激求知欲望,激起思维波澜,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用意。探索方式有横向比、前后比、新旧比和增删调换比等。如《草船借箭》用前后比以激兴趣。初读时,出示一组句子:①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②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处。为什么开头讲周瑜心里“妒忌”,而结尾却长叹“比不上”呢?是什么原因使他会如此变化呢?学生必然急知其中缘故。二、巧设争论式问题,开启思…  相似文献   

12.
学习《跳水》一课,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读了《穷人》,有的学生问:“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和她的丈夫能养活她们吗?她的好心能办成好事吗?”读了《太阳》,知道了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10—12三册课本中,有四篇课文出现了用( )注明的语句,这些语句看似平淡,但教学时却不容忽视。这些语句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分析。第十册13课《跳水》一文第二小节第一句是:“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他是船长的儿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相似文献   

14.
它没丢     
吉姆在一条小轮船上当服务员。一天早晨,他把早饭端给船长,说道:“船长,我可以问您一点事吗?” “当然可以。”船长见吉姆非常害怕的样子,就问道:“什么事?” “当你知道一件东西在哪里时,它算不算丢了?”吉姆说。 “当然不算。”船长回答。 “那么,船长,您的咖啡壶就没丢,因为我知道它在哪里。”吉姆微笑着说。 “它在哪里?”船长问。 “在海底。”吉姆说。(程国清)它没丢@程国清  相似文献   

15.
《跳水》     
《跳水》是一篇训练学生了解和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的讲读课文.它通过船长的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挂到桅杆上的帽子而遇险,最后在船长的命令下跳水获救的故事,赞扬了船长的沉着机智,也善意地告诫了孩子不要任性逞强 。  相似文献   

16.
“孩子的身体像一颗炮弹似的扑通一声落到了大海里。”这是课文《跳水》中的一个比喻句,教学中有位学生问:“炮弹怎么能用来比喻孩子的身体呢?”“问得好,这个问题很有意义。”表扬了这位提同的学生后,我向大家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这是怎样的炮弹,怎样的身体呢?二者有何相似之处?”同学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思考,有的默读,有的议论……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大家达成了  相似文献   

17.
一位老师教学《跳水》一文,在引入课题,让学生就“跳水”提出“谁跳水”、“为何要跳水”、“在何种情况下跳水”等问题后,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接下来探究“船长的儿子为什么要跳水,为什么非跳水不行”。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题开眼生趣。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窗户”,俗称“文眼”。一般说来都有准确、鲜明、深刻的特点。从解题入手打开课文的“窗户”,也就打开了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蚕姑娘》解题中,我首先问学生: 你们见过蚕  相似文献   

19.
<正>【教材分析】《跳水》是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设计理念】本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通过抓住课文的明线(故事情节)和暗线(情绪变化)来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在学习过  相似文献   

20.
一、善于诱导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由于其抽象性和简洁性的特点,就更需要教师去挖掘教材潜力,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我问学生:“今年你们几岁?共过了几个生日?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巧设悬念:咱们学校有一位同学,今年11岁,但他只过了两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先是惊讶,后又疑惑,急于知道其中之奥秘,我及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