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70—1910年的美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时期里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的显著进步和在相对可观的收入、较多晋升机会的刺激下美国社会形成了专门职业型、管理型和公共服务型三种类型的中产阶级群体。这个群体形成后对当时美国社会的进步、稳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的英国商人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在英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美国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世界性的“帝国”,和商人对海外市场的积极开拓不无关系.也正是由于商人的积极活动,为英国向近代社会成功转型奠定了基础.中世纪晚期形成的英国商人阶层,通过手中握有的大量财富,积极投身于对外贸易活动中,积极开拓海外贸...  相似文献   

3.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是美国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时代转型时期,社会性格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本文试图通过小说中潘西中学这一特定文化语境解读社会转型时期以霍顿为代表的青少年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变化,分析影响青少年文化形成的因素——同龄人和大众媒体,进而为研究我国现时期青少年文化和中学校园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家庭学校教育经历了孕育与萌芽时期、形成与合法化时期,目前已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和完善的教育支持系统.家庭学校教育在学生学业水平和社会化水平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并对美国的家庭、教育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定位于新型工业化城市和生态型宜居性城市的大庆正处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关键期,大庆的高职教育应当立足于这个发展的节点,强化优势与特色,充分在转型中主动介入城市的经济与产业变革,做好智力与文化的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富有特色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理念与文化,积聚新优势下的创业教育资源与创新群体,实现转型期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反传统"是社会道德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和内在动力。在社会处于变革和转型时期,"反传统"现象在推动社会道德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会威胁道德文化的安全,因此需要确立道德文化安全意识,厘清道德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7.
自1987年中葡联合联络声明签署后,澳门即进入政治过渡期.处于历史转型时期的澳门,面临着过去与未来的交替,政治因素是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它又回过头来反作用于经济、文化等领域.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对外开放等客观社会因素,促使澳门戏剧活动以前所未有的波澜壮阔之势蓬勃发展,为今天多元化戏剧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戏剧是人们回溯和反思历史的一种工具,转型期中的澳门戏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及表现形式,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风风雨雨及人们的所思所想.因此,一个时期的戏剧状况,可以说是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的折射.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社会发展正步入重要的文化转型期,未来十年是我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关键期.作为社会生态的正向迁移,文化转型的重要特征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以优化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为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因此,从本质上说,社会的文化转型也就是社会的人本化发展.而人本质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正是基于学习意识的形成,学习行为的自觉,学习能力的获得.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转型时期,欠发达地区要通过文化建设,以繁荣发展的先进文化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并最终促进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培养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我国社会的整体进步和青年群体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中国经济转型等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越来越多的群体对利益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诉求,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给青年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冲击。当代青年学生群体不仅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谨防在利益面前失去自我,还应充分考虑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期望,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元文化主义盛行于美国,为少数族裔群体参与美国外交、促进美国与祖籍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此背景与70年代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相互交织,对美国的华裔群体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华裔群体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内外环境2,0世纪70年代成为美国华人华侨广泛参政、作用美国外交、推动中美关系平稳发展的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时期。在此过程中,美国华裔群体的政治参与以及中美关系的发展相互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经济模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教育模式都发生转型的时期教师作为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传承的群体不发失去其应有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理念,而应当在文化建设中实现自价值,凸显人文精神 。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从人的一生发展来看,这个时期是人生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而大学生群体又是青年时期这个大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传统文化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秦汉时期,到唐宋时期到达颠峰.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也使得"夷夏之辩"、"华夏中心论"的观念深入人心.明清时期,由于严重脱离实际的汉学和宋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渐入困境,封闭保守、盲目自大、愚昧无知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社会.尽管陶澍、魏源、龚自珍等人于嘉道年间大声疾呼,倡言改革,使传统的经世致用观念复活,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依然不能改变传统文化落伍的历史命运.鸦片战后,中国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开始了艰难的转型,向着近代资本主义方向行进.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魏源以其敏锐的目光、开阔的视野和大无畏的精神,不断突破陈规,阔步前行,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宋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人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及审美情趣的转化,文学也相应有了重大转变,高雅文学渐趋向世俗文学倾斜、靠拢,柳永的词是这个特殊时代孕育的世俗文化产物,他的词以俗为美,瓦解崩溃传统价值,重树新的价值观念,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转型、困惑与出路——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世纪之交美国社会经济的巨变和转型促成了“进步主义运动”的兴起。运动的倡导者源自美国社会各主要阶层和集团,共同的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将其维系在一起。作为自由主义改革的集大成者,这场运动从19世纪后期美国的各类改革实践中汲取营养,以之作为渊源和动力并有所超越。由于该时期美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进步主义运动”也蕴涵诸多悖论,对其加以准确释读对于观照普遍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转型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从精英阶段转向大众化教育的阶段,而大众化体系形成的这一时期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本文从分析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入手,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冷战环境的刺激、社会运动的推动以及本土文化的影响四个方面剖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形成的原因,并且进一步论述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发展新生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每个城市和每个教育者面临的新问题,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我们在不断探索对这个群体教育的方法,教育应主动适应他们的特殊性,从制定评价标准到如何实现目标再到教育方法的探究等环节,都倾注我们对这个群体特殊的关爱。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美国教育家传记辞典》、《美国现代教育家传记辞典》以及《美国国民传记辞典》所收录的教育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殖民地时期以来,美国知名教育家在出生时间和地区、学术活动阶段和地区、学术工作领域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阶段和区域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美国教育精英群体分布特征产生的原因,以探究教育家精英群体及其学术传统形成的社会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与社会变迁加速形成“文化反哺”类似,网络时代到来后又出现了精神文化变化速度快于物质文化的“反文化堕距”现象.在“反文化堕距”现象的作用下,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压缩在同一时空,人们的社会期望、参照群体都会高于现实的社会地位和所属群体,这种现象对经常上网的大学生影响尤其明显.通过提出“反文化堕距”的概念,以消费为切入点,探讨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大学生的角色冲突,为新生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虚拟空间,大学生体验另类角色导致奇异型消费,认同上移而超额消费,参照群体超越现实发展阶段引起焦虑型消费.在现实空间,大学生是消费的转嫁者、非职业者和学生等角色.虚拟与现实空间不同的角色规范和扮演实践,使大学生产生了角色冲突.在构建平和理性的社会前提下,学校回归公益性,提高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和撷取能力,才能使他们形成合理的认同,正确地锚定参考群体,使期望与现实基本契合,消除“反文化堕距”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