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进入到21世纪,中国社会的革命带来了阶层上的变化,即中国中产阶级的"产生",在此阶级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新兴的中产阶级在消费认同上也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本文探讨的正是基于大众传媒的话境下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认同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瑶 《新闻世界》2012,(3):165-166
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建立在符号学的经验分析和人的原始欲望基础之上,对消费社会给予猛烈的批判。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个人的消费已不再满足于物品的功能性而更多的指向符号消费,折射出集体特征的符号印记。  相似文献   

3.
黄果 《东南传播》2011,(6):82-84
20世纪末的中国见证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一个封闭的社会走向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社会,由一个农业国走向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乃至直接跨入后工业化社会.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浮现中的消费社会.现代大众媒体对于消费社会的产生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中国媒体如何制造媒体消费主义这种产品并使...  相似文献   

4.
黄艳秀 《新闻世界》2012,(6):257-258
奢侈品消费作为一种典型的品牌消费行为,其符号价值备受大众关注。本文着眼于中国奢侈品消费这种典型的品牌消费行为,剖析其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及其在消费符号化语境下的符号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主导消费力量,他们的趣味往往能够发展为社会的主导趣味,因此迎合中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和消费观念成为电视等大众媒体市场角逐的主要武器。本文将通过对于中产阶级意识形态及其控制下的话语世界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平民的声音遭遇退出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消费产品的日渐丰裕,消费产品围绕着使用价值被追加上越来越多的附加价值,本文将这一现象称为消费产品的“膨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关注,进一步探讨其成因、本质、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陈萱 《东南传播》2022,(1):86-88
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符号意义与价值愈发受到消费者的重视,符号消费成为现代社会消费的新趋势,不仅是消费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影响着文化传播与社会交往.博物馆文创产品因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受到大众的喜爱.博物馆文创产品通过外延性意指系统和内涵性意指系统进行符号建构,并引起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注与认同.受众对文化的认同进...  相似文献   

8.
直播带货的即时性交往特征有助于提升沟通效率,促进消费认同.但在经济理性驱使下,即时性被简化为时间的流动性和短时性,并与效率原则捆绑,其沟通意义则相应弱化,从而引发交往困境.首先,营销中利用交往的即时性制造狂欢氛围,却忽视了狂欢的节制性,以致短时效率异化;其次,面对庞大的人流和媒介的揣测性,交往风险增大,风险控制的难度和成本进而急剧提升;最后,为提高认同效率,认同符号脱离产品转向主播,导致消费者陷入产品认同困境.只有抛开即时性的时间枷锁,把握共时性的交往优势,才有望突破上述困境,实现直播带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消费社会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升梁 《新闻大学》2013,(1):106-112
共和国60多年社会大变局必然催生价值观大变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如下问题:消费社会人们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应该如何?第一,传统与反传统:在解构中迷失;第二,身份认同的多元视角:碎片却真实;第三,消费社会的价值重建:我是谁?我们认为,只有把国家认同建立在公民身份认同(以品牌身份认同为代表)而不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才是弥合各种价值差异的唯一途径.捍卫民族文化,不等于闭门造车,不可拒绝“世界的”,不能将民族国家看做是一座“孤岛”,而应在民族国家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一座有机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11.
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当下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颂 《现代传播》2005,(3):45-48
本文认为,对于传媒语言尤其是有声语言的文化身份,还缺少范本和经典的共识形态。本文首先归纳了传媒语言的常规形态、基本特点,进而指出传媒语言文化身份弱化的突出表现以及在当下文化处境下不良传媒语言的危害;最后还提出了维护和识别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姚荣 《晋图学刊》2010,(3):19-22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传统的图书越来越失去传统的知识中介的地位。高校图书馆作为育人的前沿阵地,需要与大众传播媒介通力合作,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新科技成果,积极使用lib2.0、lib3.0技术,使得自身优势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从而达成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国际传播问题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仙 《新闻界》2009,(1):15-17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探讨了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问题,主要从传播技术、传播业务、传播信息量、传播内容、传播资源、传播形态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郑坚 《新闻界》2008,(2):144-145
新闻与传播学是兼具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特点的应用学科,应当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前中国正处在持续发展并向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为自己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及与外部世界和谐互动的氛围。中国政府有必要为此进行长远规划,将其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论述国家形象内涵、国家形象塑造主体和国家形象传播受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媒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社会网络的品牌危机传播“意见领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借助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和现点,对"意见领袖"在品牌危机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分析,以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曹海峰 《编辑之友》2018,(3):5-8,13
“微传播”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与思维模式随之改变,其引发一系列的阅读危机与认同挑战,更凸显出全民阅读的重要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必然要利用这把“双刃剑”,在“微时代”的“微传播”语境下,推动全民阅读实践中应强化“微思维”,运用“微媒介”,创新“微内容”,引导“微受众”,积极思考“用什么读”“如何读”“读什么”“与‘谁’读”等问题,通过阅读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对于塑造自身形象、增进理解意义重大。新的国际格局和传播环境要求跨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渠道、内容、受众意识等方面进行变革。本文以"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为例,分析了这一品牌形象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六结合"的理念和具体的传播策略。它们指向了这样一种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跨文化传播是一座"桥",连接了不同的群体,其价值不是为了传播自己,而是依靠对"自己"的传播,争取相互之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广告影像思想的单一性,以及媒介伦理失范等成为广告影像批评的主要内容。文章从广告影像特性和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着手分析,试图找到影响广告影像特殊表现的内在原因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