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课程改革研究者提倡在学校文化中加强赋权、信任等因素。本研究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信任与赋权文化、教师效能感与教师感受到的改革成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任与赋权文化总体上是增强教师效能感,进而改善改革成效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发展信任与赋权的学校文化时,我们应注意赋权理念的文化适切性,鼓励教师参与那些和教学实践有关的项目的决策,而不是将所有学校事务都交由教师决定。  相似文献   

2.
“三教”改革是新时代推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课程建设是“三教”改革的集成点、落脚点和展示点。技工院校《高级工课程设计》中开展的“三教”改革,有利于明确课程核心地位、规范课程教学组织、增强课程教学成效。杭州萧山技师学院基于《高级工课程设计》课程开展了“三教”改革,探索从“一课一师”转向“一课多师”、从整册教材转向活页教材、从讲授法转向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教师在这场变革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当抓住这次机会实现自身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将成为课程改革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程变革的“专业关切”、“效能感”,以及他们的整体素质,都将极大的影响课程实施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中重视并选择信任,对于教师的确定性寻求、承诺兑现和自主行动都有实际的本体论意义。课程改革中信任文化的培育,一方面要注重关系信任和制度信任的有效构建,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不信任"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改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师改变与课程改革密切相关,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然而,教师对课程改革会表现出抵制和自愿改变两种倾向,这使教师改变具有了悖论性质。就其内涵而言,教师改变是一个多维度、多阶段过程,并且各维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在课程实施中,既要妥善管理实施的“步伐”,处理好教师渐进性改变和根本性改变的关系,又要从专业、资源、制度和文化入手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引领教师改变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理科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所遭遇的许多尴尬,不仅涉及到课改理念的理解问题、课改尝试的条件问题、还涉及到课改成效的评价问题。正确处理课程目标上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扬长与补短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合理改进,适当兼顾“授受”与“探究”两种教学方式之间的平衡,综合考虑课程的个体发展与社会选拔的功能,并注重在理念理解与行动研究的结合上加强师资培训等做法,对解决理科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教师心理冲突是指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改革和传统教学的时候,既要进行课程改革,又要进行传统教学变革之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冲突,也就是在课程改革的“破”与“立”之间的冲突。其具体表现有:实践新的教学范式与原有的教学范式之间的冲突;追求学生知识掌握与追求学生的能力发展之间的冲突:新课程理念与新课程实践操作之间的冲突等等。教师心理冲突对教师、对学生、对学校、对课程改革等都具有一定的危害。为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关心,对教师进行心理测评和心理支持,要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调适以及教育家精神的引领。  相似文献   

8.
目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领域的“动感地带”,课程文化也应社科人文领域的“文化热”之运而悄然兴起、方兴未艾。文化型课程改革需要加强课程文化的实践品格与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之间的整合、融合与和合研究。文化型课程改革旨在培养、铸就自己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提升和完善,是课程改革成熟与成功的标志。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集中体现在:“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处理:更宽阔视野下的知识观问题;文化型课程改革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生命自强。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现在课程改革中讨论的比较热的“科学课”和在我国曾被比较多关注的“综合理科”的关系,谈了我国未来课程改革的趋向,并就课程改革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讨论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着眼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个人主义走向合作——新课程对教师文化的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改革,而非又一次的简单的“外科手术”,它不限于课程体制的变革,还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和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新课程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上,其成效如何关键是教师。对教师来说,本次课程改革不亚于一次“革命”,因而在传统的教育下所形成的一些教育理念、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等,都需要加以改变。要改变这种“旧文化”的强大惯性,必须进行一场“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改变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由“单兵作战”走向合作。  相似文献   

11.
旨在通过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了解教师的真实态度,进而从小学教师的教学体验出发,对新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师的关注角度、校内外对教师的信任度及课程改革带来的结果等进行分析,对他们实施新课程的行为意向及其实际行为作深入剖析,以探讨影响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阻滞因素,并就如何增强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文化适应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课改在我省全面展开,引发了教师在课改的课堂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扮演什么角色的思考。明确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和地位,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给课改教学中教师担任的角色作一个定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教师关于课程改革的认知决定着教师课改中的行动执行。课程改革中,教师关于课程改革逻辑的认知跟专家的不一致,教师对学生发展观的认知相对狭隘,关于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认知不足,课改中教师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情感处于两难境地,这一切影响着教师对课改的认同感,导致课改阻抗。在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师关于课改的认知现实,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4.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对课程改革的推动和不断走向深入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教师在课程领导中主体性角色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构建和谐的课程领导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教师在课程领导中的应有角色。  相似文献   

15.
众多因素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但教师阻抗是影响、制约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新疆和田县农村中小学汉语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阻抗,已成为影响当地汉语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症结所在。和田县农村中小学汉语教师阻抗新课改的内因是由于教师专业素质低、教育观念保守、缺乏课改信念,外因则是由于领导不够重视、教学资源匮乏、教师工作压力大。要从激发课改意识、提高培训效果、设计课程模式、改善条件等方面消除教师的阻抗。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可否认当下仍然有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对新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致使现代课程观难以落到实处。准确认识和理解现代课程观的开放性、动态性、过程性和生成性,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教师的核心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应在现代课程视域下,通过开展在职培训,教师坚持实践研究,并进行持续的教学反思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以Shulman提出的教师知识及其分类为理论框架,通过对5名CBI教师访谈数据的分析,探讨CBI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教师知识的现状和发展路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CBI教师对教师知识各层面都作出较为积极的评价,但教师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在CBI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有必要通过组建同一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教学反思和开展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和在职培训等方式,促进外语教师知识发展,帮助外语教师尽快适应CBI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文章阐明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并对研究性学习课程之下的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The science curriculum is a focus of repeated reform in many countries. However, the enactment of such reforms within schools rarely reflects the intended outcomes of curriculum designers. This review considers what we know about the experiences and reflections of teachers in the enactment of externally driven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Externally driven’ signals a focus on studies of teachers who did not make a proactive choice to adopt a particular curriculum reform initiative. This is a very common experience for teachers in many school systems, and one likely to highlight issues of professionalism and authority that are central to the work of teachers. The review analyses 34 relevant studies. These include studies of teachers’ experiences of n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 and also studies focusing on more regional or local curriculum reform activities. The studies examine individual teachers’ beliefs, practices and reflections associated with curriculum reform, the response of teacher communities to reform (e.g. within school departments), and teache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experiences across school systems. A wide range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ers’ responses are identified. These are characterised in terms of personal,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exts of teachers’ work. The review also highlights issues of authority, professionalism and the process of meaning-making in response to external curriculum reform. The discussion section identifies important area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give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policies that recognise and support the professionalism of science teachers.  相似文献   

20.
研究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情况,由此找出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