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个人化写作"是90年代边缘化文学语境的产物。他们彻底拒绝了"代言式"传统文学创作,而将文学还原为彻底而纯粹的自我世界。在走向"个人化"的反抗途中,他们却自觉抑或被动地退居欲望之所。反抗与沉沦构成了"个人化写作"的深刻悖论。以更坚毅的自由意志和批判精神,走出欲望沉沦的阴影,冲破现实政治和物欲文化的压制,"个人化写作"最终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作为个体逐渐受到了重视,个体的人在觉醒中被确立。由于女作家远比于男作家的敏感性,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率先走向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在作品中逐渐转向对女性自身的发现,对女性的生命形态的描述。在一些创作中,由于过分突出女性的女性意识、个人化意识,而陷入了狭隘的境地,完全脱离“宏大叙事”的“束缚”,走向了一种超性别意识的边缘化写作中。他们的这些个人化写作无外乎只是对男性中以话语的一种消解与对抗,并非女性文学创作的价值日标。我们应该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关注社会与人类的、突出女性意识与生命体验的创作格局。  相似文献   

3.
1.个人化写作:以个体的生命直面人生 "个人化写作"这个概念通常用来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尤其是女 性文学和"新生代"小说的变化与趋向:作家们不再按照对社会、时代的共同理解来进行 创作,而是以个体的生命直面人生,从每个人互不相同的经验与方式出发,描述对世界与 生活的理解、感受。这一创作潮流可以视为社会变迁的折射:当时代包含着重大而统一的 主题时(20世纪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几乎都存在着如此涵盖时代的主题,比如"五四" 时期的"民主与科学"、"反帝反封建",抗战时期的"救亡图存",50、60年代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海子被认为是后朦胧诗人。后朦胧诗高举生命意识大旗,打着反崇高、反英雄、反文化的口号,极力推崇平民意识。海子的诗歌继承朦胧诗的抒情性,特别注重抒情主体的生命价值、精神尊严的呼唤,这与后朦胧诗的反崇高、反英雄等反正统事物、主流价值的主张似乎相距甚远。本人认为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诗性的艺术思维,个性化抒情的意象,个人密码化的言说方式等开创了个人化写作的先河,其个人化写作姿态与后朦胧诗的个人化写作有相似性。本文力图将从海子的生命意识、诗歌意象、语言表达等方面考察海子诗歌个人化写作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骤然兴起,一种面对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成为突出的文学现象,它对当时的文学秩序和平庸的写作予以激烈的抨击,表达了自身的文学理想和纯粹的创作理念:拒绝普遍意义的话语实践,疏离意识形态化的重大题材和时代的共同主题,更重视个体感受力和想象力,以个人性、主观性、内在性为表现特征,以自言人身份进行书写的个人化叙事。"个人化写作"的创作实践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还原式的客观呈现来刺穿"常人"的坚硬外壳,表达了对经验遮蔽下人类生存的哲理化追问。但是在日渐强势的消费文化影响下,标榜"忠于自我"的"个人化写作"为我们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几乎无可避免的欲望化奇观。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骤然兴起,一种面对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成为突出的文学现象,它对当时的文学秩序和平庸的写作予以激烈的抨击,表达了自身的文学理想和纯粹的创作理念:拒绝普遍意义的话语实践,疏离意识形态化的重大题材和时代的共同主题,更重视个体感受力和想象力,以个人性、主观性、内在性为表现特征,以自言人身份进行书写的个人化叙事;“个人化写作”的创作实践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还原式的客观呈现来刺穿“常人”的坚硬外壳,表达了对经验遮蔽下人类生存的哲理化追问;但是在日渐强势的消费文化影响下,标榜“忠于自我”的“个人化写作”为我们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几乎无可避免的欲望化奇观。  相似文献   

7.
个人镜像里的局促处境——“个人化写作”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坛出现的“个人化写作”现象,逃离或摒弃“宏大叙事”、“终极关怀”的传统立场,以个体感性体验为写作资源和价值准绳。这一现象是中国转型期嬗变的社会心态在学上的反映。“个人化写作”因其极端执着于个体感性而失却超越性的精神空问,但其本提供了对现代人普遍处境的深刻观照。  相似文献   

8.
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概念界定的依据.在80年代的舒婷诗歌中,呈现为伴随人的意识的觉醒而觉醒的形式.到90年代的翟永明,则强化为"女性个人化写作"形式,而后转入性别意识淡化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文学景观中,新生代作家以个人化写作的叙事方式,表现他们对于小说与“存在”关系的理解。他们以在边缘处叙述的写作姿态,固定式内聚焦的视角,在强烈的带有个体经验与个体记忆的主观化色彩浓厚的故事中,从特定角度对当下社会和当下个体的生命真实和存在真实进行了多方位的描述和表现,言说了自我对现实的思考,完成了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中国小说的流变和自由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以小说为主流,在启蒙意识和功利思想的作用下,一直承担着时代的使命。而20世纪末中国小说发生了极大的流变,逐渐淡化了“五四”启蒙立场和社会功利意识,日常情感和个人体验成为小说叙事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的伤痕反思文学使长期禁锢的文艺政策逐步解冻,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在摆脱文学过重的负荷,回归文学自身的努力中受挫。在严肃文学被冷落的沉寂中,被商品化思潮左右的大众文化直接影响了文学,使之退居边缘,小说现代叙事在回归故事的通俗性、个性化写作过程中成为日常化、个人化自由写作的具体表现。商业化境遇使20世纪末的小说流变形成了90年代小说很突出的边缘化自由写作的形态。“新写实”小说、新生代作家、女性写作,以及其他小说创作的不同努力,构成了90年代小说的多元格局,使20世纪末的自由写作成为可能,文学的多元自由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