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安忆的《长恨歌》与90年代的上海怀旧思潮是相对独立的关系,它既不企图煽动怀旧情绪,也不完全是为了回应这股热潮,而是作者在思潮萌芽初期提出的敏锐预言。其预言性与警示性,隐含于文本中怀旧乌托邦的形成与毁灭的过程中。"上海怀旧"是"重写文学史"的副产物,而王安忆为表达"反怀旧"立场所凭藉的阴性叙事手法,同样与"重写文学史"相关。在怀旧思潮的席卷之下,《长恨歌》的反怀旧预言反而成了怀旧的代言,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学作品无法避免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文章拟从揭开中产阶级叙事面纱,怀旧作品的真实面孔和"上海怀旧"现象的审视与反思三个方面解读"上海怀旧",指出它是在文化保守主义潮流下消费文化的一个表征,是一种短暂的时尚书写,具有极大的遮蔽性与欺骗性。  相似文献   

3.
怀旧在90 年代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共同爱好, 成为流行的社会情绪和社会思潮。各种文体的怀旧文本成为90 年代文坛的热点,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则以其“永不庸俗”的时尚叙事成为了怀旧文本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上海怀旧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繁花》与《长恨歌》作为上海怀旧的代表作,以各自的方式追忆曾经的上海。《繁花》通过描写不同人的命运来展示平民眼中的上海,既有温情的回忆又有淡淡的忧伤。《长恨歌》以王琦瑶的一生表现上海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风雨漂浮,刻画出上海弄堂里不问时事的小资情调。两部作品通过对旧上海的文化追忆和想象,渴望重新建立城市定位,寻找城市自我。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怀旧语境中的《长恨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怀旧文化特色:其一是对“殖民”文化的复制及宣扬;其二是对“高雅”之享乐主义的膜拜。在这样的怀旧语境中产生的《长恨歌》在某种程度上是“隔绝了底层社会的利益代言角色”的一种行为,是典型的势利价值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长恨歌》自发表以来就充斥着矛盾的声音,在上海怀旧的文学环境中更是直接被作为怀旧文本阅读.文章旨在指出作品在强大的消费主义掩盖下被忽略的生活意义,揭示出文本对传统朴素生活方式流逝的忧思及对消费主义的警醒这一真正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中以日常书写的方式完成了对上海形象的书写,这种书写方式呼应了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苏青等诸位“小叙事传统”作家,且文本中中产阶级书写又将《长恨歌》与“上海怀旧”联系在一起。而改编成电影的《长恨歌》则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黑幕、商业意识的又一次敬礼。在文艺大众化、市场化的境遇下,电影《长恨歌》以及一系列的文艺片的拍摄呈现了什么特点以及文艺片将向何方发展是文章力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事情发生在1998年。陈丹燕的怀旧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和《上海的红颜遗事>的出版,引起了一股对旧上海的怀旧风潮,再加上王安忆《长恨歌》的推波助澜,以及“张爱玲”热的兴起,一时间,仿佛所有的人都开始怀念起衡山路上破旧而精致的老房子,老唱片中混着杂音的周璇的甜腻嗓音, 织绵缎的旗袍配上尖头高跟鞋……走进书店里,描写旧上海的书——陈列在新书架上,几乎铺天盖地。那些从前极为普通的万年历、明信片成了昂贵的收藏品;咖啡馆、酒吧都迫不及待地仿照30年代的样式装修;越来越多的讲究情调的年轻人费力地在外滩、淮海路寻找旧上海残缺的轮廓。  相似文献   

9.
中篇小说《骄傲的皮匠》选取上海作为小说的远景,作家把目光定格在上海最具特色的小里弄堂里,把人物锁定在一个外来的盐城"苏北佬"身上。在上海这样一个大的文化、经济集散地,根海从无声地抵抗到为这个文化所沉沦,最终"觉醒"而得到精神上的独立的过程。和《长恨歌》选定的战争时代的上海背景相比,文本的时代似乎离我们更近了。  相似文献   

10.
陈鸿的《长恨歌传》是与白居易《长恨歌》同题材而创作的传奇小说,与诗歌一样,这篇传奇落笔在"长恨"上,然而陈鸿对李、杨之"长恨"是有所区别的。对唐玄宗,是充满憾恨;对杨贵妃,则是从怨恨到缅怀。对李杨的不同态度,体现了《长恨歌传》对李杨题材尤其是明皇形象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