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清时期.士绅人数剧增.而朝庭能够提供的官职非常有限.这使得希冀通过出仕而谋食的明清士绅面临的生存问题非常严峻;在文化观念上,“贫穷”一词的词义由过去的中性(或不带感情色彩)转变为贬义词.摆脱“贫穷”也就意味着摆脱与之对应的富含道德贬义的“懒惰”;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又为他们从事治生之业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也促使他们对工商诸业重新审视并逐渐参与其中——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重压迫,使得明清士绅家训在论及治生问题时表现出普遍性、深入性和多元性特点.这些特点表明明清士绅家训中治生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深受传统文化濡染的士大夫在家训中论及夫妻、父子等家庭内部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时,虽然也主张夫义、父慈,但更注重的是妇顺、子孝,表现出夫妇、父子关系中的不对等性特点:即夫妻关系的主从性和父子关系的等级性,这些现象表明传统社会后期理学及家长制、宗法制的强化对明清士大夫关于家庭人际关系的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习是每一个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必经之路.《颜氏家训》中有这样几句明示:“晓学吏用,济办时须”,“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有学艺者,触地而安”,“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可见,正确的治学观决定着切合实际的就业观.如何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使其实事求是的结合自身特点同时服务于就业观是本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习,是人生的必然阶段;就业,是生存的基本前提。现代人就业遭遇到很多难题,工作能力高低?选择何种职业?职业前景怎样?职场就是一座舞台,什么样的主角登场决定着这台戏的精彩程度。《颜氏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可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现实问题,也是长久以来人们研究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图从中国士绅的蜕变角度重新审视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形象。学界以往对“假洋鬼子”形象的内涵的理解有不够准确之处。假洋鬼子可以说是新式士绅的代表,其从“文童”到“假洋鬼子”再到参加“柿油党”等身份的变化,形象地反映了科举废除后中国古典士绅的土崩瓦解而新式士绅兴起的必然进程。假洋鬼子的“革命”、假洋鬼子的人党等行为,体现了近代中国士绅政权化、政党化的蜕变趋势。因此,假洋鬼子形象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政治学、文化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坚  吴朦朦 《大学教育》2023,(18):18-22
为提升民办高校治理水平,探索多元主体共治体系,文章在“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民办高校的各利益相关者并对其进行分类,探究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民办高校治理的机制。相关研究发现,民办高校的多元主体共治体系往往存在外部治理主体多以政府为主、其他利益相关者为辅且现实中容易被其自身及高校管理者所忽视,内部治理机构不完善和权益诉求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民办高校应更好地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管理、监督、评估、支持等职能;社会团体参与治理需制度保障、高校认可及增强自身权益意识;民办高校要完善内部组织机构,合理分配内部责权利,完善内部治理主体的权益诉求机制。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新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给传统思想以强有力的撞击,立足于这一意识形态转变的关口,蒲松龄在《黄英》一篇中,塑造出马,陶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通过两者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很有深度地透视出本时期士人“治生”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 ,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新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给传统思想以强有力的撞击。立足于这一意识形态转变的关口 ,蒲松龄在《黄英》一篇中 ,塑造出马、陶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通过两者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 ,很有深度地透视出本时期士人“治生”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生命的不永、财富的分化,都没有成为士人追寻道德的障碍。相反,在这样容易使人堕落的时代,士人通过撰写家训向世人表明了他们所肩负的人生使命。同时,在面临多种文化交错融合的形势下,士人们对传统道德进行了多元价值的重构,拓展了道德追求的途径,他们所确立的立身处世的道德原则,深深地影响了后来士人的道德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作为封建宗族教育的总纲领,中国传统族规家训不仅对族内成员在立身、治家、敬业、处世等方面加以教育规范,而且以振兴宗族为最终目的使宗族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包括族塾教育、宗族家教、祭祖仪式等教育活动在内的教育复合体。聚焦中国传统族规家训对封建宗族教育进行分析,对于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封建宗族教育的总纲领,中国传统族规家训不仅对族内成员在立身、治家、敬业、处世等方面加以教育规范,而且以振兴宗族为最终目的使宗族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包括族塾教育、宗族家教、祭祖仪式等教育活动在内的教育复合体.聚焦中国传统族规家训对封建宗族教育进行分析,对于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温州地区的奢侈风气引起了官府和士绅的高度重视。为此,他们以实际行动努力革除这种奢侈风气。对于官府实施禁令来说,禁止奢侈风气中的僭越,建立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是其主要目标;而对于士绅的改革而言,他们直接面对庶民大众,他们的禁奢是从自我到宗族乡村的过程。同时,官方和士绅在禁奢活动中的作用往往是交互的。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是一部表现封建文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通过对三大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展现了其所在时代知识分子的治学和治生追求,显示出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对知识分子命运和追求的冷峻思索,回答了治学和治生的关系问题,并为知识分子指出了一条崭新的人生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建构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的独具特点的东亚共同体理念,是进一步深化东亚区域合作的基础。基于东亚文化结构状况、区域合作现状和区域观念整合层面的分析,东亚共同体建构的是一种多元共生的理念。这种理念包括和平共处、平等共赢、求同存异、生态环保、和合发展、相互依存、和而不同、整体和谐等基本价值观规范。内化这种理念的途径主要是区域互动和国家建构。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士绅主导的乡村教化生成了恪守与超越传统教化精神的双重取向。明清士绅教化的双重取向,既可看作是对社会基础性变迁与西学新知东渐的回应,又可解释为士绅的公共身份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自然推衍及士绅对非主流文化的重新诠释。对这一双重取向的探究,将构成一个观察明清民间社会变迁与过渡性社会群体角色转型的深度历史透视点。  相似文献   

16.
古徽州素有修谱习俗,谱牒中的族规家训是训导族人的道德规范,其中既有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道德观念,又有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反映.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文字记载,揭示了族规家训对平民阶层伦理道德观、宗法观、妇女婚姻观等的社会教化效应.在构建现代社会道德理念的今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仍可供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士绅主导的乡村教化生成了恪守与超越传统教化精神的双重取向。明清士绅教化的双重取向,既可看作是士绅教化对社会基础性变迁与西学新知东渐的回应,又可解释为士绅的公共身份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自然推衍及士绅对非主流文化的彰显。对这一双重取向的探究,将构成一个观察明清民间社会变迁与过渡性社会群体角色转型的深度历史透视点。  相似文献   

18.
从传统家训中汲取文化养料,切实实现以好的家风带民风、促政风、正党风,是当下中国文化建设领域重大而迫切的理论课题.包括汉阴沈氏家训在内的传统家训重视在家族内部倡导和推行进德修身、睦亲齐家、治家兴业、待人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准则,以别具特色的教化功能和教化方式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对我们今天治家教子、立身处世及创立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家训文化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多元共治是推动加快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撑的重要手段。多元共治是强调服务为本、在多方协作下回归发展目标的系统科学治理模式,与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相契合。通过重构治理运行体系、完善治理结构体系、深化治理研究体系、变革治理制度体系,可不断增进公共利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满足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上海形成了四类国际化学校,即国际学校、本土学校的国际部或国际班、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学校以及一些补习中心。这些学校在多元共生理念指导下,在管理上遵照中西融合的办学理念、在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开展中西融合的教育,形成了较明确的办学优势。与此同时,在办学定位、阶段衔接、师资培训、课程适应和管理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不少冲突与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走特色办学、中西融合、多元选择、相互学习和专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