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晋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的时期。但是,这个时期的奴隶制度依然严重存在。奴隶制的存在是否给西晋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西晋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奴隶制的严重存在 西晋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下述两种形式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一是以佃客劳动为基础和以地主大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社会生产方式。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一)、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即地主拥有的“田宅称是”,其田园“周遍天下”①;(二)、耕种地主土地的劳动者称为佃客,“客皆注家籍”②,对地主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三)、佃客主要受地主的实物地租剥削,“其佃谷皆与大家量分”③。由于地主阶级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代表,因此,可简称其为地主制封建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魏晋南朝时期,佃客是农民阶级中最重要的一个社会阶层。这类封建依附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关系,还带有某种程度的奴隶制残迹,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租佃关系。《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说:“客皆注家籍”。根据这条材料,治史者认为当时佃客没有独自的户籍,都是附注在主人的户籍上,并把这一点视为人身依附关系很强的表现。我们认为,这  相似文献   

3.
一魏晋时期遭到汉未战乱打击的北方地主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这和当时封建隶属关系的激剧发展、即广大自耕农民沦为世族豪强的部曲和佃客,而世族豪强则成为握有武装的地方势力或政府的官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东汉末年,在阶级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势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革命火焰迅速蔓延到各地,起义群众到处"  相似文献   

4.
"部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特殊的一个阶层,由汉代军队的称谓逐渐演变为依附者。就军队而言,部曲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日渐加深,最终成为将领的私兵,其性质到唐代后期和节度使的牙兵几无二致。就依附民而言,最初的部曲与宗主在宗法关系掩盖下相互之间的剥削关系不明显,但部曲逐渐向仅高于奴婢的地位演化,南北朝末期完成了这种演进,唐代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部曲的贱民地位。  相似文献   

5.
部曲群体从东汉产生延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身份一直是私人所属家兵,其后在统一的隋唐时期主要是从事生产生活的家仆。安史之乱后,部曲群体身份逐步开始向多样化发展。由于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两税法推行、世家地主势力瓦解、社会礼法制度断裂等原因,部曲群体开始寻求自我解放,从单一性质走向多样化转变。这使得唐代部曲在安史之乱后对于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性减弱,社会政治地位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唐末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结构间人员的流动。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部曲的社会地位问题,史学界一直十分重视,其原因是:一、部曲存在的时间较长,它的含义和身份的演变过程应该研究;二、部曲的人数颇多,研究它的阶级属性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性质。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 "部曲"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卷五四《李广传》和卷六九《赵充国传》,它原是两汉时期政府军队的两级编制单位①。东汉  相似文献   

7.
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是地主封建制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大变动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民族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二是地主封建制生产关系的量变与更新。这两大变动,确立了魏晋南北朝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部曲和部曲制度的出现,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所发生的量变。部曲是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基础上产生的一部分依附性较强的劳动者,对其考察可以深刻了解农民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士族,由于其历史变化而成为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有关士族的记载仍不绝史册。另方面,九品中正制的废止和科举制的实施,按官品占田的规定和荫客制、部曲佃客制的消失又使士族失去往昔的几大支柱,似乎士族已徒具虚名,不成其为特权地主。因此,有的同志主张对唐代地主阶级已不宜再袭用士族和  相似文献   

9.
封建政权与世族豪强争夺依附农民是从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开始的。隋朝建立后,高颖建议实行输藉之法,继续争夺世故豪强的荫庇人口。其主要的办法是将大户析为若干小户,以拆散世族豪强控制的大家庭,并为小户制定轻税的政策。输籍之法在中原地区,主要是关东地区实行的结果,使大量部曲、佃客转化为自耕农,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从而使关东地区成为隋代的经济重心。  相似文献   

10.
<正>蒙古人进入中原的时候,汉人社会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商业发达,城市发展,农民身分大体已从不自由半自由的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契约关系已大体代替了依附关系。尽管宋、金佃户身分仍是比较低下的,但究竟已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曲、客了。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3.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6.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8.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