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遇,就象天上的流星。你若不在意,就让它飞逝了;如果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那光有多美。采访抓新闻也是如此。只要你处处留心,抓住那偶然的机遇,深“掘”下去,说不定那传神的的头条已悄悄地来到你身边。一九八四年中抓到的三条头条,使我对这一点更有感触。“山海经”里得线索。4月8日上午,我在当时的平西乡了解发展商品生产的情况。吃过中饭,我在乡党委张副书记寝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普通的政法新闻记者,如何从有限的新闻素材中挖出“好新闻”,记者从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做到事事留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一条新闻线索剥离出事件的本质,那么“好新闻”往往就在你身边。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皆新闻”。这里所说的“留心”,是指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用心去“找新闻”,即善于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眼光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深入采访,写出鲜活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4.
各种名目的“评好新闻”这两年不断涌现,令人眼花。什么水利好新闻、气象好新闻、土地管理好新闻、教育好新闻……要是开列个单子,够您瞧几分钟的。各行各业都搞起好新闻评选,利乎?弊乎?各行各业重视新闻工作,岂不是好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问题就来了。什么是“新闻”?什么又是“好新闻”?新闻界对此还终日争论不休,政府其他不从事新闻工作的官员们能担负起评好新闻的重任?难免让人生疑。难道真如那句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吗?有人不客气地注释:什么是“行业好新闻”?就是经常为某部门说说好话,为其扬扬知名度的就是好新闻。你写篇秕评稿试试看,即使批评到“点子”上,你的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评不上好新闻。笔者曾亲耳听到一位政府部门的官员放话:“我们评×××记者的稿子为×等  相似文献   

5.
莫把新闻藏在“新闻”里。这是我写作消息《借“洋脑”发“洋财”》感受比较深的一点体会。有人听了可能会不解:新闻怎么又会藏在“新闻”里呢?似乎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怪。其实,这并不是个什么怪问题,而是不少初学新闻的朋友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按理说,记者通过采访抓到了新闻,就应该写出新闻来。但有的人就是写不好新闻,常常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次要的材料里或一般的叙述中。这种新闻叫做“藏在‘新闻’里的新闻”。对这样的新闻,必须耐着性子细心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找到新闻,而对一些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来说,一见开头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时不时就会冒出一股什么热,新闻界乃至非新闻界评选好新闻,似乎也称得上热门之一。尽管在读者,听(观)众中真正引起强烈反响的好新闻不多。但通过各种渠道“评”出来的“好新闻”却着实不少。不仅有全国好新闻,而且有各省好新闻,地市好新闻,此外还有什么卫生好新闻、法制好新闻,教育好新闻、体育好新闻、科技好新闻、财贸好新闻、企业报好新闻、  相似文献   

7.
“小记者”如何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出好新闻?这是基层记者和通讯员常常探讨的课题。我认为:与上级新闻单位相比,“小记者”的采访范围有局限性,但我们天天工作在基层,生活在群众当中,只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照样能写出有价值的好新闻。办法之一:会议当中找新闻。基层记者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会议,这些会议虽然大多数是一些日常工作会议,但只要我们跳出会议报道的圈子,就能从会议内外找到好新闻,91年11月下旬,我参加了金沙区工委召开的多种经营工作会议,在听取金沙镇马北村养殖场经验介绍时,他们叙述了这样一件事:5月间,他们  相似文献   

8.
党报新闻中的“重头货”,是指那些题材重要、有分量的新闻。抓出新闻中的“重头货”,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所经常期待的。驻地记者只要思路对头,下苦功夫,就可以抓到“重头货”。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炼好新闻,强化好新闻意识,不仅是参加好新闻评选,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新闻增值,更好地发挥报纸的宣传作用,提高宣传效果的一种手段。作为新闻工作者,往往会为发现一个好的新闻题材而激动不已。甚至有的新闻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一年能写出两三篇有分量的好新闻稿就是了不起的成绩。作为同行,笔者也有此同感。在采访中,遇到有分量的新闻题材不多,由于各种原因,已发表的稿件常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仓促成稿。新闻的时间性很强,它要求作者尽可能迅速地报道最新的新闻事实。因此,当作者抓到一个好的题材时,为了赶时间,很难在时间上对整个题材进行缜密的思考。这样常会因提炼不够,表现手法不  相似文献   

10.
陈植源 《新闻天地》2002,(11):48-49
有人听了可能会不解:新闻怎么又会藏在新闻里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怪问题。按理说,记者通过采访抓到了新闻,就应该写出新闻来。但有的就写不好新闻,常常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次要的材料里或一般的叙述中。于是,有人就把这种新闻叫做"藏在新闻里的新闻"。对这样的新闻,记者必须耐着性子细心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找到新闻,而对一些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来说,一见开头没有新闻,就很可能弃而不看了。可见,这种"藏在新闻里的新闻",是不受读者欢迎的。  相似文献   

11.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有趣的是,舞文弄墨也常常有这种情况:有时想出的一个题目似觉很好,但刚刚落笔便没词了,以至中途“流产”。然而在无意之中,诸如翻阅材料,看书读报,闲暇聊天等,却发现了新线索,产生了灵感,使你欣然挥毫,妙笔成章。奇怪吗?一点也不。这种情况,看似“无心”,实则是作者“留心”的结果。有道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我要说:“留心处处皆文章”。  相似文献   

12.
张学法 《记者摇篮》2000,(11):30-30
初学写稿的人往往不知写什么,写稿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出现还有什么可写的困惑,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妙法呢?我的体会是拓宽视野,处处留心。由此及彼觅新闻在采访“此”新闻时,我们只要留心,往往会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你若是个有心人,就会通过这个新线索写出“彼”新闻来。1996年5月,我去建设局采访该局举办的“爱我城建”晚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王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为,请也是传递信息,加上人家热情,必然会为工作提供方便条件,许多记者都在“请方”抓到过活蹦活跳的好新闻。但是,记者也只能把请当作“信息传递”。人家请来了,提供了好线索,自己无动于衷,这表明对捕捉新闻缺少热情,不象记者;自己得到了好线索,却要等人家来请,这更不象记者。  相似文献   

14.
在2005年由我主创的电视新闻长消息《左算右算,还是种粮合算》分别获得省新闻奖二等奖、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宁波市新闻奖一等奖、宁波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一名基层的新闻记者,能在强手如林的好新闻竞赛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在感到欣喜的同时,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要留心生活处处有新闻。只要留心生活,才能发现好题材,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5.
每年的地方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是地方政治生活的大事,同时也是市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一些跑会记者对于按部就班完成“规定动作”往往得心应手,而对于做好有难度的“自选动作”却感到颇为棘手。那么,都市报如何从会海中“淘”出好新闻,使“两会”报道出彩、出新、出亮点?笔者的体会是:凭借一双新闻的慧眼,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就能从会海里淘出“真金”,抓到“活鱼”。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电视民生新闻的记者,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经常会接到很多零碎平庸的报料,采写的稿件往往都是涉及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因此经常会被认为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度。但实际上,在这些平常的事件当中,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线索和许多有价值的好新闻。关键是看记者如何能够"以小见大",抓住并把握好这些新闻线索的主题,做深做厚。  相似文献   

17.
有些作者看到别人不断写出有份量有影响的好新闻,非常羡慕,同时又为自己总是写不出好新闻而伤感,埋怨运气不好,机遇不佳,好新闻总是轮不到自己碰上。新闻采写中到底是否存在“机遇”?回答是肯定的。据我个人所见,新闻采写中的“机遇”似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可以说完全是一种巧遇。譬如:一座楼房突然起火,这时你正  相似文献   

18.
我们做新闻工作的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即使你经常采访、写稿,也难得碰上一条很有新闻价值的新鲜“活鱼”,如果一旦碰上了这样的新闻,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一定会“倚马可待”,手不离笔,笔不离纸,快写、快发,争取早日见报。谁不愿写出一条震动社会、深得好评的好新闻呢! 其实,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注意“精品意识”,才能真正把好新闻写好。  相似文献   

19.
有人把好的新闻线索比作“金矿”,难以寻觅,我也有同感。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只要注意观察、思考,处处留心,“金矿”还是可以找到的。留心,路边捉“活鱼”  相似文献   

20.
党报如何才能尽到传播好新闻的职责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一个“新”字,即要集中力量突破“新”,用“新”来带动时效,精练和报道质量,以“新”来带动“短”,带动“快”,带动“活”,当然,写快,写短,写活也是写新的要求,你能够写出好新闻,可如果不讲快,结果新闻就会变成旧闻,人们就不愿意看,如果不写短,动辄洋洋数千写,大量实实践证明,写新闻稿,只要抓住“新”,就可以快,就可以短,稿子就能写好写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