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鹏  隽志才  贾玲玉 《预测》2012,31(4):75-80
本文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设计了关于出行方式选择的SP调查方案,考虑到影响因素随出行者和出行方式的变化有所差异,建立以不同出行方式为效用基础项的条件logit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对模型进行了标定,从多个角度对模型标定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计算了各种出行方式对于各种因素的弹性值,分析了方式选择概率对于各种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研究表明,小汽车出行方式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较高,证明了从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入手引导出行者从小汽车转向其他出行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公交查询系统中公交线路的最优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一个以时间最短、费用最小及换乘次数最少的多目标0-1规划模型。引入线路权系数,将公汽、地铁和步行三种出行方式有机结合,提高了查询系统的灵活性。站在系统开发的角度,从系统的数据组织入手,依据黑箱理论,将交通线路转换成站点间的有向关系图,通过改进Dijkstra最短路算法求解,提高了算法通用性和可移植性。采用空间换时间技术,提高查询效率。  相似文献   

3.
正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立足于城市的居民出行特征及其他相关规定,结合城市土地利用策略及经济发展战略,构建便捷、安全、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慢行占全方式的分担率约为40%,随着小汽车比例的继续上升,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承担的比例将有所下降,但在交通出行结构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到2020年预计占全方式的分担率为30%左右。对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的定位如下:步行承担大量的日常出行以及休闲、旅游、购物等,自行车则以休闲健身、旅游观光为主。  相似文献   

4.
受高原时差、转经习俗的影响,高原居民的出行行为在出发时间和出行目的这两个方面是有别于一般人群,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分析表明:交通发展作为影响拉萨居民出行特征的外在因素之一,其影响度高于身体状况、工作状态、性别、年龄、收入等个体因素带来的影响。交通发展给拉萨居民的出行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拉萨居民在短距离出行中以公共交通为主,私家车(含出租车)、步行作为备选;在长距离出行中,拉萨居民以铁路运输为主,航空运输、公路运输作为有效的补充,还有少量的步行出行。交通发展满足了拉萨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同时对拉萨居民的出行行为进行了有效的引导,拉萨居民的出行行为在交通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从步行的单一模式向多模式出行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优化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关键思路。针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出行及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特征,以出行链为分析单元,构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首先,依据已有研究基础,确定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三类因素,提出描述诸影响因素与出行方式之间关系的若干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辨识与修正,最终得到了个人与家庭属性、土地利用、出行链等各类因素对出行方式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研究结果对优化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南昌市铁路九村小区为例研究不同年龄段女性对出行方式的选择。针对不同年龄段女性选择的出行方式调查认为选择的出行方式会随着年龄和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等不同而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7.
身边的环保     
环保不仅是政治家、企业家的事,也事关每一个普通人。让我们从身边的细微小事做起吧!有时,需要的仅仅是改变一下你的习惯而已。用节能方式出行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的方式或者采用公共交通设施出行,假设只有100千米,分别可节省汽油约9升和7.5升。有数据显示:按照节能方式出行200千米,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分析出行者轨道交通换乘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在梳理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效用函数固定项中引入出行费用和出行时间因素,构建广义出行费用的轨道交通换乘方式选择模型。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重庆市居民换乘轨道交通选择行为的实例中,结果表明:出行费用和出行时间对出行者换乘轨道交通方式选择存在显著影响。模型最后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出行者选择概率进行对比,模型预测误差均在1.50%以内。  相似文献   

9.
基于西安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出行者属性和交通信息服务的相关性,来研究出行者对于交通信息的需求,并提出改善措施。通过研究表明,出行者的职业、出行目的、出行方式与交通信息服务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王丹凤  隽志才  高晶鑫 《软科学》2016,(10):125-130
在问卷调查获取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有序Logit模型和多项Logit模型,全面考察个体属性对互联网使用的影响,进而研究选择特定出行方式人群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显著影响居民使用互联网的社会经济学属性包含性别、从事的行业是否是服务业、月收入和网龄;每天上网时间高于两个小时的人群一般都更倾向于采用健康型和环保型的出行方式;每天上网时间处于中等水平(2~6小时)的高收入人群相比其他人群更倾向于选择机动类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建构理论政策研究范式的应用,可以发现中国交通政策的目标旨在实行"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以保障广大居民出行的利益。但是在追求高效率配置交通资源,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实践层面上,"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没有落到实处,广大居民的出行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出行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保障。相反,私家车使用者在占有较优越的交通资源的同时,却让占人群大部分的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交通方式使用者承担着不应该承担的负外部性效用。如何加强对私家车交通方式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广大居民的出行利益,从而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无疑决定着交通政策进一步变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交通方式的选择是一类综合性复杂的行为,目前有许多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交通选择行为。本文以出行者依据道路所处状态来做出出行方式的选择为假设,以统计决策理论为基础,尝试使用该方法对出行方式选择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交通供需不平衡问题及拥堵问题主要源于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土地利用的局限性和人口密度分布的不均衡性.共享出行模式在减少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压力、提高居民出行可达性、减轻交通污染与能耗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移动互联大数据为城市多模式交通管理研究与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传统交通管理基础理论产生革命性影响,为开展共享出行前沿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截止到 2020 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超过 7 亿,每年共享出行超过百亿次,随着"互联网 +"战略与传统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互联网 + 交通"在深刻变革传统出行方式的同时,也为研究未来新型城市共享出行方式提供了新思路.移动互联环境下共享出行方式快速发展,各种即时出行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如网约车、共享单车、定制公交、共享汽车、分时租车等.这就需要城市多模式交通系统与共享出行方式的紧密配合,形成全新、系统、高效、协同的共享交通体系,带来安全、便利、集约、环保的共享出行方案.  相似文献   

14.
站距是公交线网设计的关键变量,它决定了乘客的出行时间和运营企业的运营成本,影响了公交车辆的平均速度,并决定了乘客的步行距离和步行时间.在分析城市公交站点布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乘客平均出行时间和企业运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公交站距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的主题,因此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需求,更要考虑社会经济、资源及环境。影响人们选择交通方式的因素可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决定着出行方式的总结构,微观因素则决定着各交通区之间出行的具体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交通需求呈爆炸式的增长,交通拥堵、尾气污染、噪声污染等越来越成为困扰居民日常生活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天津市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对天津市居民的出行偏好、主要出行方式的满意程度以及不同出行方式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绿色交通理念,以人为本,提出促进天津市绿色交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铁路春运供需矛盾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运一直是铁路旅客运输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春运客流的组成,研究铁路春运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交通需求管理的角度出发,针对交通出行的产生、分布、方式选择、空间路线选择和时间选择五个阶段,根据其在不同出行阶段的内容提出解决春运供需矛盾的系统性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AHP法出行方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出行的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地铁,私家车等五种交通工具进行分析,在实现出行的安全性的随时兼顾费用,时效性,舒适度,机动性等影响出行风险的五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判断矩阵并计算特征向量,并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来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在层次单排序列判断矩阵与屡次总排序判断矩阵的一致检验均符合要求后。方案总排序结果才可以接受,最后,对方索总排序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7,(15)
通过对西安市居民的通勤出行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着重分析了地铁出行方式在居民通勤出行中的地位和相应的影响因素,并基于统计学中的Logistics分析建立了西安市居民地铁通勤出行的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航运输需求的增长,中国大陆已经有9个超大型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突破了4000万人次。机场枢纽的吞吐量能力以及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机场陆侧交通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对旅客陆侧交通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优化机场陆侧交通的组织与规划,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本文以首都国际机场为研究对象,并对机场旅客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旅客的个人社会属性信息,出行信息和交通方式选择信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本文分析了影响旅客陆侧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并建立了基于NL模型的机场旅客陆侧交通方式选择模型。从模型检验的结果来看,NL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场旅客陆侧交通方式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