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范进和孔乙己分别是《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中的主要人物。他们都是五十多岁的老童生,都是在科举考试道上的下等读书人,他们亦痴亦狂,不断追逐功名,都想爬上“人上人”的地位,他们都是科场上的疯子,最终落得个悲哀下场。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生动精彩的中心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就在这些中心人物粉墨登场、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有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围观者”,同样不容小觑。如果说中心人物是红花,那么这些“围观者”就堪称绿叶。正是因为有了“围观者”,中心人物的形象才更加丰满。下面,笔者以《范进中举》《孔乙己》《变色龙》三篇文学作品为例,谈一谈里面的“围观者”,剖析一下这些小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范进与孔乙己之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表现主题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深刻透彻分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时代背景。小说《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和《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 ,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封建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 ,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不幸受害者。但是 ,一位疯癫的举人范进和一个落魄的童生孔乙己 ,他们的性格内涵有一定差异。范进懦弱委琐 ,甘受屈辱 ,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孔乙己虽穷困落魄 ,却自诩“君子固穷” ,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孔乙己…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姊妹篇,人物塑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将孔乙己和范进角色互换,设计了5个发散思维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深入思考之后讨论。下面作一简介,就教于同行。问题一:范进看了中举报帖,一时惊喜得疯了,如果孔乙己看了中举报帖,他的表现会如何呢?生1:孔乙己是个性格外露的人,自命清高,又常常被人欺凌、嘲笑,精神受到压抑。如果他突然知道自己中了举,那一刻,疯劲儿会更足,恐怕胡屠户打三巴掌他也醒不过来。(笑)生2:我…  相似文献   

5.
范进和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两个读书人。范进中举后居然欢喜疯了,孔乙己再穷也不肯脱掉又脏又破的长衫,这一切在学生看来只感到滑稽好笑。然而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去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理智地认识和批判那罪恶的封建社会和腐朽的科举制度,并从感情上憎恶那庸俗、丑陋的官场生活和人情世态。我们可以运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在分析范进和孔乙己时,详细分析其所处的人文环境,以增强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一、生活时代不同范进和孔乙己是生活在两个不同时代大背景中的人物。《范进中举》创作于18世纪中叶,正值清王朝的康乾盛世,…  相似文献   

6.
半“生”不遂可悲可叹——浅谈孔乙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但是,在仔细研究这些内容的同时,笔者又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正可谓是半“生”不遂,让人可悲可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姓名让人半懂不懂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他的姓名来源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句半懂不懂的话。他作为在封建社会熟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却连一个像样的、好听的名字都没有,说明他社会地位低下,是个有姓无名的人。作者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他的名字,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这个人物迂腐可…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很多像是绰号,例如“阿Q”。“孔乙己”、“花白胡子”等。研究显示,这些名字,都寓含着一定的意义,或者表示嘲讽,或者说明社会地位,或者体现人物性格,或者表示美好的祝愿。1.表示嘲讽。不少人物名字本身就有一定的嘲讽意味。例如《孔乙己》一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的名字,就是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变化而来的。这六个字本来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鲁迅把“已”改为“己”,用这‘华懂不懂的话”作为人物的名,正是对具有迂腐性格人物的有力嘲弄。2.说明身份地位。《孔乙己》中的“丁举…  相似文献   

8.
小引:这里所说的“尾声”,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说的课堂小结,也有异于大家熟知的课后练习。它是指一种独立的、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一个由课堂教学自然衍化出来的环节。请先看一个教例。在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上,《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是两篇紧紧相随的传统篇目。我为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尾声”。课题:我更喜欢(孔乙己》(或《范进中举》)  相似文献   

9.
练习七课题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要求进一步学习范文刻画人物个性的技法;选择重点事例突出人物个性。指导要点 (1)人总有个性,而且每个人的性格总是各各不同。联系范文《普通劳动者》、《葛梅》、《孔乙已》、《范进中举》,说说这些范文是怎样刻画人物个性的。重点讨论:作者怎样用动作、对  相似文献   

10.
衣着,是人们穿戴的总称。不同的人对衣着的选择和追求也不相同,这就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文化品位以及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层次。由此,我们在阅读与教学中,体会衣着描写的妙处,注重对人物服饰的鉴赏,对成功的把握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衣着描写有哪些妙处呢?一、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衣着是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现,《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表现了孔乙己好吃懒做而又自命清高的性格特点。而《我的叔叔于勤》中菲利普每周散步时,那套必穿的装模作样的礼服,这些衣着描…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12.
阅读写人的文章,往往要与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会面“握手”。在“握手”之间,你能读懂人物的“手”,便会进而懂手知人。鲁迅小说《孔乙己》写了“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孔乙己农家磨罩般的手。参照孔乙己的处境,我们可读知他生怕孩子吃他茴香豆的紧张心情。孔乙己不是“武”人,此时他并没有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揸  相似文献   

13.
正优秀的外貌描写能让人物变得更加鲜活,更富有神采,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的时候都运用了精彩的外貌描写,让人物栩栩如生,彰显人物个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人物外貌描写,促使学生更好地写出人物之魂。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独具特色。鲁迅集文学的精华,取人世间活的语言,为小说人物“对话”的描写,开拓了新的境界,其艺术造诣之深,是举世少见的。一、突出人物个性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清楚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思想、文化程度、嗜好、僻性。如《孔乙己》是的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作品。小说中的孔乙己是清朝末年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他的悲剧在于一个善良的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忠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致毁灭。在一定程度上,它同《狂人日记》一样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吃人本质。同时它也描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对于后者,鲁迅先生主要是通过孔乙己所经常活动的咸亨酒店中的阵阵笑声来表现的。首先,冷酷地赏玩孔乙己的不幸的人不只是个别的、少数的“上层”人物,而大多是非常广泛而普通的处在社会底层的“短衣帮”。孔乙己这个没有中过举的读书人,在鲁镇的咸…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但如何认识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却一直存在着一些分歧。过去,有些同志将孔乙己与范进并提,视为同一文学典型。还有不少“教参”及讲课人,把孔乙己当作批判对象,视他为一个十分可笑的人。其实,这种看法不一定正确。范进是人格极为卑贱,思想极端庸俗的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小说单元教学里,怎样完成单元的"教"与"学"的任务,使学生理解、掌握小说的有关知识,分析小说的主要思想、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写作特色呢?我认为,对初学小说的初中生来讲,比较法是一种好方法. 一、情节比较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以《孔乙己》《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我的叔叔于勒》《坚强的战士》《范进中举》为例,这些小说的故事情节如下:《孔乙己》先简介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然后介绍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相似文献   

18.
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文。这两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文章风格、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很大帮助。在这两篇文章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对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强横霸道,凶恶残酷,对偷了他家东西的孔乙己“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备受凌辱,中举后众人争相送米送鸡送酒,极力巴结讨好,就连做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也忙去拜访,送银子,给房子,攀附拉拢唯恐不及。举人到底是什么官.如何这般了得?  相似文献   

20.
一、德育渗透要重视“思辨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仅靠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行为高尚,我们要学习”或“那种行为恶劣,我们要反对”是不能让学生信服的。比如:《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他是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的人物。对于这个艺术形象的认识,学生因离范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